摘 要: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对题材选择、绘画语言与人文价值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新时代,主题性水墨人物画需要有自身的独特表达,在笔墨意趣中形成属于创作者的绘画语言,彰显创作价值,在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在艺术的大江大河中凸显自身的独特性。“真理的味道”组画在绘画语言上基于科学的造型手法表现深层次的人物气韵,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价值探索上,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种方式,以热忱之心依托笔墨表现出对世界和生命实践的思考,实现作品审美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使画作彰显历史生命力和时代感召力。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绘画语言
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始终是尤为关键的一环,通过二者的相辅相成所表现出的作品的总体面相与富含修辞的文学语言相似,可以呈现出多样的意趣。当代美术需要在创作观念与技法上取用中西,表达人文关怀。西洋绘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是造型艺术的两种不同范式,艺术的多样性原则使审美接受者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对二者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但相信每个独立的个体都会对此做出符合自身审美旨趣的评价。正如老子所言的“见素抱朴”,也即“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作为受中华传统文化世代浸染的中国人,意趣或许更胜造型,笔墨则是表达意趣最适合的载体。依托于西方解剖学的、讲究科学的西方造型手法也并非毫无可借鉴之处,形神兼备才是优秀的人物画创作的要求。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应做到意在笔先,基于科学的造型手法表现更深层次的人物气韵。
与此同时,题材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多维要素,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特殊性需要强化题材在创作中的地位。水墨与宣纸的互动在虚实关系中彰显画之空远淳朴之意蕴,以含蓄内敛的绘画风格彰显美的境界,是水墨人物画的核心要义。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延续与发展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其传统文脉。从“徐蒋”、杨之光等发展出的中西结合的人物画体系,到以模式为主的“八股”画风,再到改革开放后个性化创作方式的勃兴,在艺术创作浮沉的浪潮之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一股”,是笔者期望通过水墨人物画创作达成的最终目标。笔者创作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在多样性中寻求特殊性,力图通过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意趣,透过画面传达出内心的情绪。
在创作“真理的味道”这一系列作品时,笔者以西方造型为骨架,以中国的气韵为内核。与文学相比,造型如同语言修辞,对准确性具有较高要求,艺术创作的精神与内核需要通过“字里行间”,即水墨画的总体显露出来。在构思阶段,需要深思熟虑如何通过画笔展现人物生平、精神风貌与个人信仰。为了能够恰如其分地呈现陈望道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表现出的崇高信仰力量,画布尺寸的选择也十分关键——笔者选取了长200厘米、宽156厘米的宣纸作画作为主图(图1)。
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画面中需要包含的复杂元素,合理有序地进行排布才能达到突出重点又使画面和谐统一的效果。经过深入的思考,笔者大胆修改,三易其稿,完成了主图的创作:画面中的陈望道身着长衫,右手执笔,左手持粽,正在品尝“真理的味道”。桌面上的点点烛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象征着一位位同志似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年征途。背景则由中共一大会址、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浙江义乌分水塘陈望道故居三座历史性建筑构成,环布于陈望道周围,层次分明,象征着陈望道逐步坚定信仰的历史轨迹,呈现出强大的历史张力。画面中,陈望道从容地注视着远方,庄重祥和,水墨淡逸劲爽,用笔洒脱灵动,线条流动而富有韵律。用笔放松是笔者创作的要诀——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干、湿、粗、细等多种笔触组合中赋予画作丰富的内涵表达。在蕴含着浓烈创作感情的笔墨技法下,人物总体笔酣墨饱,详略得当,形神兼备。作为创作者,笔者力求在造型与神韵把握中寻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使审美接受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陈望道翻译经典著作时小心求证与大胆假设的状态,达到“创作对象—创作者—接受者”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与超然境界。
水墨不仅是创作的客观媒介,从历史性上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内容聚焦人物具体的现实生活,其内蕴的形而上精神表达需要借助形而下的客观媒介,水墨则是贯通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绝佳选择。为了能够更沉浸式地感受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时的历史场景,笔者多次前往浙江义乌分水塘等地采风,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体悟历史的遗存。在采风途中,当地人口耳相传的历史实情故事为创作提供了更厚实的背景和更丰富的资料,如陈望道的桌板既是翻译时的桌面,又是吃饭的饭桌,有时还是睡觉的床等。作画者应当注重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启发创作灵感。在绘制陈望道主体人物的过程中,笔者邀请了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一号楼一位保安同志作为模特,这位模特便是笔者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的。对比陈望道创作时的历史材料与照片,再看着眼前的场景和模特的神态——他穿着陈望道的大褂,手执毛笔目视远方,笔者甚至能闻到屋子里那股墨香和浙江潮湿天气相混杂的气味。想罢,笔者立马提起画笔,观察、定型、绘制……最终创作出了这幅画作,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书画印自古以来没有严格的边界。在创作陈望道组画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陈望道翻译的经典著作的原文充实画的成分,使审美接受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的关键信息,认识到画作的重点和要点,正如文学创作中的通俗话语一般老妪能解,但又能恰如其分地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筆者还研读了陈望道所著的《修辞学发凡》等相关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对陈望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真理的味道特别甜》(图2)以陈望道为主体,他右手执笔,坚毅地凝视着远方,目光如炬,呈思考状。案上是零落的宣纸与笔墨纸砚,桌旁是堆积如山的书籍,衬托出陈望道翻译的重要性和其坚韧的品格。画面上方,笔者用行楷书写经典著作的序言的片段。在画面的细节处理中,笔者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对史实反映的准确性,如在经典著作的作者上,考虑到当时历史情境下的译介习惯与陈望道的翻译的历史事实,采用“马格斯”而非目前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作为作者;二是在大众普及性的方面,陈望道翻译后,出版工作中由于印刷工作出现纰漏,将篇名中两个字的位置错印,笔者在综合这一史实与大众传播效果后,认为应该按照经典著作的原文题写书名,在最大限度上传播陈望道的历史功绩,也防止审美接受者产生误解。这些细节的处理也让笔者认识到,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如同文学一样,需要在历史现实与艺术创作间寻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走进受众的内心。
主题性水墨人物画的人文价值与时代要求是创作价值的延续。当代水墨人物画应有以水墨为载体表现对世界和生命实践思考的风骨,在艺术中体现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创作思考,反映更为浓烈的文化氛围与精神价值。水墨人物画作为视觉形象的典型表达,具有传统文字载体所没有的视觉化优势,能够更好地进行人文精神的图像化表达。
中国美协副秘书长王平强调:“历史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通过画家基于历史真实创作的艺术真实,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进而凝聚历史共识,认识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价值;历史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以当代人的精神观照为内核,更多的是在挖掘历史事件的时代感,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对现实价值的要求更为凸显,主题性创作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显学”,这要求艺术创作者响应时代号召,创作立得住、叫得响、传得久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在对历史性作品的主题创作中,一方面需要回顾历史,还原当时的人物情境和历史原貌;另一方面需要脚踏实地,响应新时代的现实号召,以一定的历史厚度、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完成作品创作。作品是“活”的,时间会检验一切,这要求艺术创作者在历史性题材中挖掘现存社会中所需要的精神内核,这样的作品才具有风骨,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品也是有“情”的,艺术创作的结果并非一张薄薄的纸,而是一份凝聚了历史与现实、创作者与创作对象、创作者与审美接受者三种关系的载体,任何环节的断裂都会使创作滑入程式化、概念化的误区。人文精神是水墨人物画的灵魂,水墨人物画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这要求主题性美术创作者提升文化素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生动的笔触传递感情,让作品本身传递价值,让作品在人们的心中留下记忆,实现艺术品与艺术创作者二者价值的完美闭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两种基本方式。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风格的统一是笔者创作时考虑的重点。在“真理的味道”系列画作创作期间,笔者在复旦大学档案馆、陈望道故居调取了大量材料,收集了包括陈望道各个时期间未公开照片在内的极多未公开的史料,“读万卷书”,为后续还原陈望道的音容笑貌和实现创作的独特性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行万里路”则要求创作者亲赴当时的历史发生地,感悟人物的生活与精神。在浙江义乌分水塘陈望道故居,笔者走进了陈望道故居,聆听了陈望道翻译经典著作时的故事,对“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感悟。震撼人心的往往是细节,这也是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对创作者的要求。笔者将这些细节通过笔墨渲染在宣纸上,丰富画面层次,还原历史事实。
笔者从起稿到完成创作一共花了十个月,将陈望道追求真理的精神绘于宣纸之上,做追求真理精神的忠实传人。笔者希望能够汲取前人的风骨与品格,成为有信仰、有格调、有涵养、有底蕴的艺术家。笔墨随当代,精神则是组画的灵魂与风骨。长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记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如陈望道般坚定信仰、坚守真理的仁人志士,我们如今和平稳定的幸福生活是由众多先辈们不断奋斗而来。追望大道,才能走好正道。艺术创作不仅有审美特性,而且需要具有精神旨归,立足时代,反映时代,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通过画作将这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革命精神传承与弘扬下去。笔者也希望,通过对陈望道追求真理精神的表现,实现艺术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通过笔墨话语使更多人坚定理想,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促使更多人滿足现实需要的要求,有利于使更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心怀梦想、永远奋斗。
参考文献:
[1]李亦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新”和“变”[N].中国文化报,2023-03-12(7).
[2]劳政超.技与道的追问:主题性水墨人物画创作谈[J].美术,2022(5):80-83.
[3]刘莎莎,杜俊萍.水墨语言新视觉:王晓辉水墨人物艺术探究[J].书画世界,2023(2):64-65.
作者简介:
蔡志华,复旦大学总务处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