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客”吴一峰笔下的川西山水

2023-11-20 13:35冯冰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山水画

摘 要:山水画写生是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用以锤炼自身的表现形式,培养艺术感受力。山水画是画家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归纳、整理后,提炼出能够成为绘画语言的表达符号与创作素材。其不仅是每个学习山水画者的必经之路,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从近代画家吴一峰的川西行作品中分析川西独特的自然景观,探寻川西的自然风光对他艺术风格的影响,同时论述对景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吴一峰;川西山水;自然景观;山水画;对景写生

一、吴一峰对景写生的特点

我国古人所讲的“写生”实质上是写其生意,与西方绘画中所讲的“写生”截然不同。古人講“外师造化”,是指绘画者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及记忆能力,并非面对真山真水实景写生。在《图绘宝鉴》中有对景勾画的记载,黄公望居富春,常“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辄即摹记”。但这种摹记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对景写生截然不同,其不过只是勾记山川、河流的大概而已。而当下,本文所谈到的对景写生的方式和西画中的写生方法更为接近。

(一)对景写生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大规模传入,“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点在我国被提出。西画将光影、透视、解剖和比例作为写生的要求,实质上西画的透视关系,在我国古代便已出现。北宋画家李成对写生也十分注重,其“仰画飞檐”的画法在当时备受争议,但从西画的透视关系去看,正是其尊重焦点透视这一原理的产物,自下望上,所以才出现了“仰画飞檐”。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俞剑华谈到,关于仰画飞檐并非始自李成,在敦煌壁画上,从初唐起就已经在仰画飞檐了,直到南宋的马、夏还在仰画飞檐。元四家以后,就无人再画了。初期的山水画因为是实地写生,从下望上,所以仰画飞檐,这与现在的西洋画写生同法,所以西洋画的传入又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陈旧的观念打破。

1950年,近代杰出画家李可染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他曾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中谈到,主张以深入生活、对景写生的方式探索山水画的改造。现当代文学家、画家艾青于1953年号召,“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必须到野外写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绘画先锋,才让更多的画家开始在中国山水画中注入更加丰富的绘画元素,例如公路、汽车、铁塔等。在提倡对景写生的同时,画者也要去关注“真山水”的重要性,明白了“真山水”的“真”,才能够有所感悟,才能够寓情于景。

(二)吴一峰对景写生的方法

“写天地间实景”是吴一峰毕生的坚持,他坚持描绘真山真水,但又不像传统山水画家凭借图像记忆的方式去自由想象、自由营造。他“以古人的笔墨”去绘画,但又不同于古人,即在空间、笔法、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上又不一样,虽然同于西画的“写实景”,却又别于“写实性”,让读者在读其画时体会到“景在游走,人居其中”。吴一峰的对景写生,虽然更多的是用毛笔进行勾画,但他对景物的勾画很完整,无论是对山石、草木,还是人物、建筑的绘制都很细致,这些简单的“速写”便是他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吴一峰“写实景”的追求,不仅受到了西画写生的影响,也与其认同《徐霞客游记》的地理学观念有特殊关系。吴一峰把对《徐霞客游记》的审美想象与中国画中提倡的对景写生和空间意境融为一体,提炼出了“以古人笔墨,写现实山川”这一观念。

二、吴一峰笔下的川西风貌

吴一峰是20世纪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最成功的画家之一,他早年随黄宾虹自沪入川,一生游历于巴蜀,用自己的笔墨留住了山川的美貌。他主张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去获得绘画创作所需的素材与灵感,并形成了以传统的绘画方法写中国西南山水风貌的独特风范。

吴一峰曾多次到达川西地区,在茶马古道沿线有所停留,并绘有作品。本节将从吴一峰于川西行的写生作品中分析川西的自然、人文景观。

1932年9月,吴一峰随尊师黄宾虹由上海启程,开启了为期52天的巴蜀之旅。这是吴一峰第一次到达四川,也正是因此和四川结下了深厚的情缘。1943年6月,吴一峰一行人于雅安乘筏,顺青衣江而走,一路风光尽收眼底。《吴一峰研究文集》中详细记载着“大走客”吴一峰于雅安的景观描写:“晨起推蓬,细雨霏微,山色模糊。隔江山岭有阁亦然,隐现于树叶中,南宫粉本也。”

青衣江,发源于邛崃山脉的南段,是大渡河的支流,流经宝兴县,于飞仙关处与天全河、荥经河汇合。吴一峰《青衣放筏》(图1)一画突出了青衣江水流之湍急。细看船上之人奋力划船的动作,就能够感受到水流的速度。水浪拍打在石壁上有惊涛拍岸之势,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从画中所题诗句“挥毫风雨从天降”,可以得出此画描写的是雨中的青衣江。画面近景描写出岸边的巨石,以斧劈皴表达出石头的坚硬,河对岸画家用淡墨渲染、虚化的手法处理,使观者的眼光随着巨石到达大树的身上,然而此树又将观者的视线带到江中,让观者细细品味这湍急的青衣江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船中静坐的人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丝静态美。

两幅《青衣放筏》(图1、2)虽同为表达青衣江的水流之势,但其两幅画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受。图1的水流之势让人产生了一种敬畏感,而在图2中,河流的流速明显缓慢许多,船中的高士也产生了由坐到躺的变化。从构图方面来看,图1对于远景采用虚化的处理,将左上角着以淡墨染出,对于河流用强有力的线条勾出,整幅画面用淡墨和赭石罩染,突显出雨中河流的浑浊之色。而吴一峰在画图2时,将河对岸的风景描绘得很生动,还能看到河岸上纤夫努力劳作的场景,反而对于水的画法相对轻松了很多,用花青所染的江水也显得更为清澈。

正是因为吴一峰坚持对景写生,其所画的两幅《青衣放筏》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才会截然不同,这些变化不仅得益于天气原因,实质上还跟吴一峰面对真山真水时的不同心境有关。吴一峰在面对真山真水时,坚持用心去感悟实景,将自己的情感与天地相结合,再经过自身笔墨与意境的融合,使所创作出来的画能感动世人。这也是吴一峰的写生作品虽然是“写实景”,但又区别于“写实性”的原因。

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东接天全、荥经,西临康定、九龙,是出川进藏的必经之路,而于清代所修建的泸定桥便位于此县城中。清康熙年间,汉藏交流的物资到了大渡河均靠渡船或溜索转渡,但因大渡河河水湍急,时常有物资因不能及时过河而腐烂,所以清政府便在大渡河上修建了这第一座桥梁,不仅方便了物资的运输,还解决了汉藏沟通道路上的障碍。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的铁桥,其横跨于大渡河上,是连接汉藏交通的纽带。吴一峰《泸定桥》所描绘的正是红军过泸定桥的场景,读者不仅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大渡河河水的波涛汹涌,还可从毛泽东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得出泸定桥所处的险峻的地理位置。吴一峰不仅细腻地描绘出了红军过泸定桥的场景,还对当时的地理环境做了描写。吴一峰以坚硬的线条、写实的皴法画出了画面前景中的巨石,石头上的植被遮挡住了红军刚踏上桥的场景;对于远处的山峰,吴一峰以淡墨和线条勾染出来,使得画面中的层次感更加丰富;画面中恰当的留白部分和水中拍石而起的浪花相互呼应,烘托了整幅画面,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滔滔江水迎面而来,还有暴风雨即将来袭之势。

吴一峰所画的水有其自己的特点,其运用笔墨实现了很细腻的写实,忠实地再现了茶马古道沿途的风貌,而且其通过厚实的笔墨充分地展现了山石水纹的地域性。

山水画长卷是山水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吴一峰所作的山水画长卷《岷江胜概》不单纯是山水长卷,他结合了民俗风情长卷的特点,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就成都部分而言,近似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岷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和水量最丰富的支流,灌溉着川西平原地区。其分东西二源,两源汇合于川主寺,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过成都平原,于宜宾进入长江。岷江上游地区,是羌族、藏族的聚居区,因受交通的限制,过去去岷江上游地区考察、采风的艺术家甚少,而吴一峰的《岷江胜概》对全长七百多公里的岷江全景式的长卷描绘,在历史上也属于首次。

吴一峰《岷江胜概》所描绘的是岷江上游的雪景,在雪山的小路上有行人几许,背负着的行囊很像是藏族聚居区必不可少的砖茶。画面将树作为前景,后以大量的留白表现出雪山的景色,天空染以淡墨,烘托出川西高原的冰封之景。画家留出的远山的形状与图中雪山区别很大,川西高原的雪山是冷峻的,而川西平原上的远山是温婉的。在画雪山时,吴一峰多采用斧劈皴来表现山体的坚硬,而在画平原上的山脉时则多以披麻皴来表现。从川西高原到川西平原变化的不仅是山体特征,还有那随海拔、气候、交通等条件所变化的生活环境。《岷江胜概》所描绘的场景更具生活气息,画面中能够看见人们的生活场景,一条河流从两排房屋中穿过,河流旁不仅有人们居住的房屋,还有人们赖以生存的田地。画家将不同的风景通过笔墨的方式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画面中的用筆洒脱清润,气韵生动,淋漓尽致地将自然景色转换到了画面之中。

吴一峰所作的《岷江胜概》在不计实地采风、考察的情况下,从构思到创作共花费了三年时间,这幅长卷记载着岷江沿线的春夏秋冬,描绘了不计其数的山势地貌,更是让沿线茶马古道的风景也显露于观者的视线中。

黄宾虹“入蜀方知画意浓”是如何“浓”的呢?是山川地貌无限的丰富和挑战了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以千笔万笔“画意”才写出来的。吴一峰作为黄宾虹的学生,其借川西“茶马古道”的沿途之景践行了“师道”,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好的说明。

三、对景写生对当代山水画写生的启示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指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需追求实际,通过领悟真山真水而有所感悟。画家在写生时,通过自身的主观思维对所描绘的景物进行适当的删减、整理,然后得出一幅源于自然、忠于内心的作品。古人的生活远不如当下便捷,他们在绘画时只能将众多景色通过“目识心记”的方法留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如今交通的发达、生活的便捷让画者有足够优越的条件行走山川之间,看遍真山真水,对景写生与对景创作也更加容易实现。对景写生和对景创作要求画者以传统为基础,在自然中寻找自我。不同的人身处同一环境中,因文学修养和社会经历均不一样,那他们对于所面临的真山水的感悟也会截然不同。

画者在对景写生或创作的时候,不应只是一味将眼中所见的景色完全呈现于画纸上,而应在写生中去寻找笔墨、寻找意境、遵循“六法”。笔墨是中国画画家作画的手段,其借助自然山川表达出绘画者的精神内涵。在笔墨关系中,黄宾虹认为,笔法和墨法需得一起来谈,墨法的精妙皆从笔出。画者可从笔墨出发,去写生中寻找意境,锻炼画者的绘画语言。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观念用于绘画中,与表达意境和绘画对象的钻研精神也是相通的。因此画者无论在对景写生还是创作时,都应苦心经营,在写真山水、造意境及创新的过程中慢慢去锤炼、启发自身。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王伯敏.中国画的构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刘欣.吴一峰研究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吴嘉陵.大走客吴一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吴一峰.远行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李明.入蜀方知画意浓:中国绘画史上的蜀地山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7]王江鹏.山水画写生对现代山水画发展的现实意义[J].美术研究,2007(2):81-83.

[8]郎绍君.吴一峰:被沉埋的艺术史[J].文史杂志,2017(6):4-7.

[9]华天雪.谈吴一峰山水画的写实性[J].荣宝斋,2008(5):100-109.

作者简介:

冯冰楠,硕士,四川工商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山水画大观 从隋唐到明清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论山水画中符号衍生的利弊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