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东
据报载,6 月16 日晚,一名57岁女性患者因出现严重意识障碍被送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接诊时,她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于42℃,被诊断为热射病。此后,她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虽经近7 小时抢救,仍于17日凌晨离世。据介绍,该患者当天在户外带娃活动回家后曾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中暑的症状,却没有及时采取调适措施,而是继续待在没有开空调、闷热、阳光西晒的房间内。家人发现她时已叫不醒,然后才送医,但为时已晚。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消化、神经、泌尿和循环等系统会出现生理功能的变化,当变化超过人体可承受范围时就容易中暑。依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胸闷加剧、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体温往往在38℃以上。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重症中暑阶段。
发生先兆中暑、轻症中暑时,患者应从高温、高湿、封闭的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旁人可通过擦拭、冰敷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在降低室内温度的同时,可给患者补充含有盐分的液体,以补充因中暑而流失的体液和电解质。此外,喝常温绿豆汤也有解暑降温的效果。简言之,物理降温、降低室温、补水,可以逆转或终止患者的中暑进程。如果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肢体抽搐或出现嗜睡、认知障碍等意识改变,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重症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其中以热射病最为凶险,其突出特征是高热、无汗、昏迷。患者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躁动不安、神志模糊,逐渐进入昏迷状态伴四肢抽搐。热射病伴有多器官损伤,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被称为“致死性中暑”,国内外报道其病死率达20%~80%。不过,先兆中暑与程度最严重的热射病之间有一个进展过程。如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大部分中暑患者不会发展到热射病。
热射病可危及生命,现场人员在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帮忙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将患者送医。在送医院急救前,就地可采取以下措施:先从意识、瞳孔、脉搏、脉率、体表温度等方面快速做出判断,患者是中暑了;接着让患者立即脱离高热、高湿环境,脱去其衣物等,让其处于通风、低温环境,暴露皮肤,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到16℃~20℃的空调房中;最后给患者降温,就地取泉水、井水等,用冷水将患者全身喷洒、浸泡,也可用冰水湿毛巾包裹身体、冰水湿毛巾擦浴、使用化学冰袋,使患者体温在30 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 小时内降至38.5℃以下(当体温降至38.5℃以下后应停止降温措施,维持直肠体温在37℃~38.5℃,以免体温过低)。现场抢救时,要注意气道保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抽搐,防止舌咬伤;有条件的应快速静脉输液,如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溶液等使患者快速复苏。
高温、高湿的气候因素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6 月到9 月是热射病的高发时期,公众要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并非只有在户外作业的人员才是高发人群,一直在室内的人群也有可能“中招”。在封闭的、温度很高的环境中,一些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基础病的,一旦体温散热出现问题,就会患非劳力性热射病。此外,产妇坐月子,夏天天气闷热,若再关着门窗,也容易患热射病。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2023 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领域”。此前,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 年,而6 月的气温记录显示,2023 年的气温可能接近2016 年。数据显示,气温峰值出现在6 月9 日,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为16.7℃,仅比2016 年8 月13 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低0.1℃。
天气炎热和湿度较大时,应尽量避免强体力劳动。在高温、高湿环境工作或学习的人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休息。最好每30 分钟左右就到阴凉通风处休息5~10 分钟,并及时补充水、绿豆汤、凉茶等防暑降温饮品。当已经感觉到心跳加快且胸闷、憋气时,尤其是感到头晕、意识模糊、虚弱,甚至要晕倒的时候,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户外活动一定要避开最炎热的午后时段,可选择一天中较凉爽的清晨或傍晚,并避免剧烈运动,不穿深色衣服,以防积热导致体温升高。如需在高温条件下行走或锻炼,不要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应慢慢开始,逐渐增加强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外界环境。
高温天气时,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这些饮料会导致人失去更多的体液。同时还应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在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循医嘱。减少高脂饮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等的食品摄入,如蛋、奶、蔬菜和水果等。湿热体质者更易中暑,夏季饮食要尽量清淡,食辛辣刺激食物、抽烟、饮酒等容易加重湿热体质。
要了解个人身体状况,如有超重、肥胖、缺乏锻炼、缺乏足够睡眠、已存在轻度疾病(如腹泻、感冒、发热、脱水等)等情况者,更要重视先兆中暑症状,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大汗、口渴等,要及时调整纠正。在采用冰袋降温时,应放置在颈部两侧、大腿根或腋下,这些地方血管丰富,降温效果好,注意避开枕后、耳郭、心前区、腹部、阴囊、足底等部位,防止引起腹泻等副作用。可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
预防“空调病”小贴士
高温难耐,待在空调房成为不少人躲避炎热的首选方式。但长期处在空调环境中,人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关节酸痛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孕妇,更易患病。预防“空调病”,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在空调房里尽量穿着长袖衣服,大汗淋漓时不要直接吹空调;
空调房里要通风透气;
在空调房间待的时间比较长时,要注意补水;
最适宜的温度是26℃,应选择低档的风,不能直吹,尤其不能睡觉时冲着头部吹;
觉得足够凉爽时就可以停或者间断停开空调,以两三小时间断停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