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叙事的城市菜市场空间设计

2023-11-19 05:02:34王艳芳徐钊
湖南包装 2023年5期

王艳芳 徐钊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当下城市空间的设计正处在由消费者市场作为动因所引发的以“物”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阶段[1]。主题叙事设计为当下城市存量的公共空间重构场域、应对文化消解提供参考性的策略。菜市场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双塔市集的改造为模型,通过分析当下菜市场空间改造设计的主题叙事转向策略,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为菜市场的设计改造与城市文化的叙事性相结合提供可行性应用参考。

1 主题叙事设计在空间的延展

主题是设计的灵魂,是进行具体设计环节的前提和总体方针[2]。叙事是人与事之间最直接且方便有效的沟通方式,它的根茎伸向了人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叙事与抒情、说理一起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标志,是推动人类进行文化创造的基本动力[3]。

主题的概念延展到空间中就是一种带有主题的空间语言形式,让人们处在场景化的氛围中唤醒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激发出人们对空间的共鸣。主题空间将形式和内容进行统一整合,能够对主题进行有力的烘托[2]。主题叙事设计是叙事设计的一种类型,不再只以现实事件为依托,而是强调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具有虚构性和幻想性的乌托邦特征,为当下城市存量的公共空间重构场域、应对文化消解提供参考性的策略[1]。通过讲述一座城市故事的形式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使一些凌乱的细节整理出意义,让用户在这样一个大容器中与空间进行身体和思维的互动交流,获取情感共鸣,达到全身心的交融与体验,为像菜市场这样能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城市空间设计提供方法性指导[4]。

2 城市文化的叙事性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文化的叙事性实际上是把城市看成一部集体记忆的故事书,以多样性的社会事件为线索,揭示城市故事与空间区域的多重关系,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叙事要素形式转化中,突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共生结合[5],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空间设计叙事性元素关系图。

2.1 城市文化再生的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文化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身份、展示城市的品质,有助于政府吸引投资和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心,为当地居民提供有效“购买”自己城市的可能。戴维·哈维(David Harvey)认为,不断维持自己城市可识别性能够带来两个效果:一是新的消费格局,在物质和精神上代表了城市经济和公民自豪感的复苏;二是减少了全球化效应造成的城市居民的疏离感和排斥感。一个地区文化的再生可以通过植入混合功能与创造丰富的活动来实现,而这些功能与活动的基础与载体正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6]。这些功能和活动相互支持与促进,借助城市设计的空间提升,最终才能实现区域整体的复兴,不仅是文化的复兴,也是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复兴。因此,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输出资源,最终塑造健康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7]。

2.2 当今菜市场中城市文化的体现

城市菜市场不仅是诸如蔬菜、水果、生鲜等食品的交易场所,随着升级改造还成为多业态创新型市集。菜场本身就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职能,延续着地域特色、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保留着历史文化血脉[8]。城市菜市场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菜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承载了其人文内涵和居民的情感归属[9](图2)。

图2 当今菜市场的叙事性元素关系图。

地域特色的营造以应对现如今城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倾向。菜市场中地域特色的黏合有利于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当地周边环境黏合,提高人们对该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苏州双塔市集小吃区房顶用了传统横梁与苏式瓦片共同营造出在屋檐下吃饭的氛围,重屋叠瓦的形式作为一方地域特色的外观体现了鲜明的城市肌理和时代的特色[10]。地域性文化特色包含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的饮食习惯等,这些有助于当地居民和前来旅游的人识别在地文化,还能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在当地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合理的设计符号,既尊重了当地的历史,也提高了空间认同感和空间活力[11]。

3 苏州双塔市集空间中的主题叙事设计

3.1 双塔市集空间与主题叙事方法结合的可行性

双塔市集改造后被重新规划空间,改建成为一个多功能混合集市空间的苏州特色市集[12]。从菜市场的文化属性来说,它体现城市文化的职能,延续着地域特色、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保留着历史文化血脉。叙事性设计为城市文化形式在空间的应用提供了表达方法,通过对菜市场叙事主题中的元素进行梳理、编排与逻辑串联,使菜市场的设计与城市故事建立起连接[13]。为了让城市文化主题在菜市场空间设计中得到行之有效的表达,对双塔市集改造中主题的设定、主题中设计元素转译的设计表达进行归纳总结。

3.2 双塔市集的主题设定与转译应用

3.2.1 主题设定

双塔市集位于苏州姑苏区,始建于1990 年,于2019 年进行改造,距今已有30 多年的历史。双塔菜市场处于城市的核心区域,老年人聚集程度较高,如何让年轻人回流、重现古城鲜活的场景是更深层次的逻辑。在此背景下双塔市集的改造以SWOT 分析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为主题的定位提供创意想法和设计逻辑(图3)。

图3 双塔市集改造的思维导图示意。

通过思维导图的分析,双塔菜市场亟需改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经营模式过于单一逐渐式微,而且内部环境脏乱差,没有地域性文化特色,没有合适的空间让居民在市集中逗留。最后确定概念故事的构建以寻找社区复兴和邻里关系为小切口,以提高城市品质和传承城市文化为媒介,确定主题关键词为社区复兴、邻里关系、城市品质、城市文化。接下来开始编写叙事文本,采用以“环境”为线索的叙事线来对菜市场进行叙事设计。

针对社区复兴在空间区域要着重强调餐饮娱乐,市集设置百姓饭桌区提供蒸煮、卤味、凉拌、杂食、面点、烘烤、糖水、砂锅、糕团等14 个美食小吃档口以抓住百姓的味蕾。文化休闲驿站的舞台区面向附近社区不定期进行多种类型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社区活动。针对邻里关系着重强调社交休憩,百姓小茶馆、酒馆和百姓饭桌的设置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品茶、品酒和品尝传统苏式小吃的长久驻足的社交聚会场所。针对城市品质主要强调完善产品交易和生活配套的空间区域。农贸产品交易区做到从产品安全追溯、销售品质保障到售后服务的闭环管理。生活长廊保留了原有的裁缝铺、钥匙铺、杂货铺等方便附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场所。针对城市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上,市集设置了文化休闲驿站,文创小店的手工艺品和1/4 书店的设置为社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购买文创产品的途径,也为深入了解苏州的城市文化开了一扇窗。舞台区演出昆剧、怀旧展览展出菜场老照片和苏州文创产品、市集周边美食学校教游客制作传统苏食也都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地域特色的延续添砖加瓦。

通过对主题关键词的应对策略,以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环境要素将中心思想转化为故事文本,可以确定双塔市集的叙事拓扑图(图4)。

图4 双塔市集的叙事拓扑图。

3.2.2 转译应用

主题转译的核心要素是以设计语言将文本转化为生活情境。根据王国彬等[2]74-86的研究转译的方法有关键词转译、修辞转译、材质转译、色彩转译、符号转移、知觉转译。

关键词转译的过程是普通叙事性文字融入一个图像系统的再生过程。文本叙事性包含两个意义层次:外延和内涵。双塔市集的外延层次是将具有城市文化底蕴和历史神髓的符号融入到菜市场的设计之中。平面设计运用苏州古老的民间传统商业数字形式——苏州码子,重檐叠瓦的顶部装饰融入了苏州记忆。内涵层次主要将市井文化中的生活美学与人文情怀应用在设计之中,体现了艺术融入日常的理念[14],见表1。

表1 关键词转译

修辞转译是用一种设计手法向特定目标“以形表意”的过程,直接、模拟、抽象与隐喻是最常见的图形转化表达方法[2]。菜市场对城市文化特色延续的关键在于其对传统空间形式的变换与隐喻,充分挖掘城市周边的肌理要素。生鲜区黑板上的苏式美食日记和小吃区各节气的苏式美食体现了苏州“不时不食”的饮食文化。摄影展空间的形象不仅还原了菜场的旧貌,还成了网红打卡基地。小吃区临街安装了一排可旋转木排门,形象地表达了菜场的营业状态。小吃区域的空间设计采用重屋叠瓦的顶部装饰和曲巷通幽的空间动线,使人们能够与场所精神对话,达成共鸣,见表2。

表2 修辞转译

材质转译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人与材料之间的媒介,来完成形、色、质的体现。人字形拼木地板和木质转动门的设计营造出一种怀旧感。屋顶的横梁和瓦片就地取材,利用材料的地方性反映出老苏州的特殊景象与材料本身的人文特质,见表3。

表3 材质转译

色彩转译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视觉印象。菜场的平面装饰灵感来源于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抽选了桃红柳绿、柔美祥和的色彩,构筑了一套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构成方式、色彩浓郁、独一无二的视觉机制[14],见表4。

表4 色彩转译

符号转译是由文本转化形成图形符号借助各种实体作为其空间载体,构成一定的空间形式,从而传达出相应的主题意义[2]。将苏州传统生活符号运用契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吸引年轻人去关注和理解沉淀已久的城市文化。苏州码子通过提取和凝练后演化为“双塔”的艺术外形,体现了传统书法的风骨。传统老物件的装饰设计展现了世代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使用蓑衣、斗笠、菜篓等老物件进行墙面装饰,茶室内设置苏州传统老虎灶[14],见表5。

表5 符号转译

知觉转译是指通过各感官获得信息,并应用在空间叙事中。注重听觉要素的融入对空间的叙事也是一种补充。声音的设计手法有正、负、零3 种,在菜场的空间中主要用到了正设计和零设计[2]。增加商贩与居民的互动活动以及适应各年龄阶段的舞台演出,添加人为制造的声音符合环境的氛围。保留居民之间交谈声、商贩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声以及商贩制作美食等,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不做任何更改,保留真正的人文情怀,见表6。

表6 声音知觉转译

最后,主题的营造是以科技手段与工程方法物化生成生活情境,在空间设计中就是最后的设计实践。利用空间的结构、形态符号的要素、照明形态、色彩关系等进行主题营造。利用不同的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形态的比例变化、大小变化等空间构建手段给人们造成不同的空间感。采用像社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个人情感的体验等具有概括性、象征性和典型性特点的形态符号作为设计的母题。自然采光和具功能性和审美性的人工照明合理应用在菜场空间,营造主题成为视觉信息并传达出艺术和文化,使光感存在于构成片段彼此之间以及构成片段与就餐者之间的关系。以色彩来把握人们的心理,使所采用的色彩配合着环境场景进而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回忆,以达到唤起人们情感、深化主题文化的目的[15]。

双塔市集融入了苏城文化底蕴与历史神髓,拉近了邻里关系,它的成功改造展现了生活美学与人文叙事,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城市生活品质,为菜市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4 结语

传统市集的没落导致了城市社区中的市井气息和历史沉淀的缺失,城市菜场改造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展现当地的城市文化,有助于政府吸引投资和提高市民的文化自信心,为当地居民提供有效地“购买”自己城市的可能。

双塔市集改造案例的积极意义在于既保存了当地社区的传统,又吸纳了当代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一个城市的故事作为主题,用叙述的方式去剖析双塔市集如何将众多的苏州城市文化和市井文化元素运用到菜场的改造设计之中去,继而可以借鉴这种叙事设计方式并应用在其他城市菜市场改造之中,体现独特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