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汗青 李文晓
(1.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2.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0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汉民教授在国家培养下成长为中国平面设计领军人物。1989 年以来荣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部委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18 年又获光华龙腾奖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教育家、世界公认的杰出设计家。先生以其提出的涵括“中国风、民族情、国际观”“好看、好懂、好记、好用”准则[1](以下简称为“四好准则”)的创新设计理论为引领,创新设计作品,服务国家需求与民生,成果丰硕,形成了设计创新理论与实践同向同行的系统构建优势;同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设计人才。他重视创新求精,强调国际化观念和社会服务,倡导跨领域融合,成功推广了“好看、好懂、好记、好用”的“四好准则”,还创作了许多服务国家战略的主题鲜明、有中国风、民族情、国际观的标志作品,同时为探索设计创新之道、高质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国创新设计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时代呼唤理论创新。陈汉民先生标志创作跨越半个多世纪。在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先生就已开始设计的探索。他的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标志设计界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为设计界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这种突破传统的成功使得他的标志作品成为了业界不可或缺的标杆,成为衡量标志设计成败的重要依据,具有破天荒的创新意义(图1)。从先生所提出的标志设计原则看来,其理论体系经过实践证实,实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使标志作品间的沟通更加容易。
图1 陈汉民教授和他的著作《陈汉民标志艺术》。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各行业蓬勃发展,社会对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迫切需要先进的设计理论来支持设计人才培养。陈汉民先生提出的“四好准则”就是一种平面设计的准则,“好看、好记、好懂、好用”分别从欣赏、传播、解读、使用4 方面为成功的标志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先生要求自己设计的作品达到“四好准则”,更具示范引领之意。
“四好准则”填补了中国标志设计界的理论空白,有其自身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为普及标志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提供了重要标准与依据。
“四好准则”这一理论简明扼要、客观务实,全面涵盖了标志设计的创意、造型和应用等多个层面,为标志的可衡量性提供了有用的标准,同时为标志设计教育开辟了成功之路,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笔者拟从信息理论、美学理论和标志应用实践的角度剖析“四好准则”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好看”不仅包括对形式美的高要求,还需要深入考察美感的根源以及出色设计所能带来的持续性视觉,促成设计作品知、情、意、境的融合,最后由作者与观众共享求美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抽象概括和审美体验的升华。先生说“好看”的设计原则“没有多余的空白,也不应有累赘的形象”“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是标志设计的最基本形式,是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提炼过程”“每个单一的形象元素在标志中的关系应该是有序、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分散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2]。其中自由的生命力之美正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彰显。
先生长期坚持的经典法则不仅仅表现在制作做工的细腻,也同样表现在立意、表意、用意和设计态度上。“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前者是立意、后者是表达,亦或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统一才是完美的设计。[3]”
先生将形式美法则对标志设计的影响上升到原则的高度,这是因为对于标志设计而言,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合逻辑性与合规律性决定了本质内容的体现和受众群体的态度,与标志作品内在的审美型信息解读相辅相成,构成了标志设计原则的组成部分。形式美的核心法则是对比调和、生命力,其后为:和谐、统一、对称、平衡、比例、节奏和韵律、联想与意境等。
1982 年先生给北京民族饭店标志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将民族建筑物的审美特性、M 形与H 形进行极致性的融合,创造出了多样的极具韵律美的形式变化,这些变化始终与标志的主题保持一致(图2)。这个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它更是视觉艺术的杰作。借助审美信息为基础的形态构建,它成功地传递了形式美法则中的平衡感、生命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图2 北京民族饭店标志。
“好看”包含创意新颖、独特,标志缩小不糊,放大后不空洞,能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内心为之一动,令人百看不厌,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天性。这里好看的含义就包括了一种创新、一种美学的本体属性在美的范畴中的延伸与扩展,可见美感的来源也需要对客观对象的抽象美进行逻辑性的推理分析,使用创造作为手段来体现美感的种种形式。
因此“好看”是形式美法则与美感来源的外在形式,是形式美与心理美感性来源的集合,美学意义非比寻常。
先生的“好懂”准则概括了三大特性,这些特性不仅有助于理解,同时在指导标志设计的形式和构思时也提出了相对规范的3项要求:
第一,适合性,标志作品需要适合它所代表的行业或者内容。即可直接现实性地暗喻行业性、习俗性的通用认识,使受众群体理解标志的信息内涵。
第二,递进性,又称为逻辑性,涉及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逐步发展,要求人们进行相对理性的思考以理解标志所传达的内涵。这意味着受众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相对逻辑的判断。设计师需要运用合逻辑、合规律、合习俗以及符合文化特性的造型语言,以拓展受众的思维深度。
第三,辩证性,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对立与统一的两面性。标志设计追求深层次表现力和思想性。在主流思维模式下,寻求客观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成为了一种集体需求。这种需求常常体现在标志设计中的图形语义修辞手法通过双关性的扩展来呈现。审美信息的辩证性指的是通过多个角度和来源来表达形式美构造和美感,从而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审美信息[4]。
标志起源于符号,与文字形式和美术形式可谓同族而出,具备原始类视觉传播形式的本体论哲学意义[4]。然而事实上,标志作品信息的传播远远超出了语义型的范畴,尤其在当代信息传播高效化的今天已经成为必然。
“好懂”不仅需要确保语言信息可以被清晰、无歧义地解读,还需要激发观众的审美感受,实现审美共鸣,从而促使价值的诞生。了解事物是接受事物的前提,人们只有了解标志,才会愿意接受它。只有容易理解的标志才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和兴趣[5]。这使得标志内在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同时也让标志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并通过多次传播而转化为知名度,进而创造价值。
此外“好懂”的比喻原则在一般意义上也会涉及到文化、地域的差异性,因此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也是做到“好懂”的一个方面。同时标志创作的修辞手法也有时效性的限制,在这个方面先生认为必须“快一步”(快半拍),必须比主流的文化审美观超前,但超前有量的限制,要超前一步而不是两步,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影响标志作品的成功,这是“好懂”原则与陈先生设计观内部联系的另一个体现[6]。
标志设计是“好懂”和“好看”的产物。好标志不仅能让人一目了然,还可使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先生的设计力求内容和形式统一、高雅和通俗统一、传统和现代统一,能引领时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以意造型,以形举义,天经地义。[7]”这也是艺术设计领域的与时俱进。
先生作品多是为国家部门和国家大型活动设计标徽。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标志形状饱满而向上,色彩鲜艳而得体,气氛得以完美烘托,形态流畅而充满活力,设计主题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式美感崭新如昨。精准性、适合性是该标志作品能够被迅速解读与成功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其审美型信息的辩证性使得标志充满生命力(图3)。
图3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标志。
标志作为品牌的代表,人们通过它来识别品牌并选择他们偏好的品牌。这是标志设计中“好记”方面的核心。在这个层面,“好记”意味着借助认知同化理论的框架,通过优化和利用人类获取新信息的认知心理机制,以实际传播行为的方式来最大化标志设计的价值。
标志使用的过程、各种使用的途径和方式都可以体现为:一方面标志在行使其传输信息的职能;另一方面在进行价值转化,标志自身价值因复制而一分为二,其一通过吸收宣传成本的部分价值,与之初的设计师劳动共同构成价值a。由于观众审美,使用标志信息所促生的知名度积累形成新的价值叠加,即价值b。
品牌形成后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效应往往是这个品牌的标志。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看,积累价值b 都需要坚守“好记”这一关键原则,只有被人记录在脑海里,才会使价值b 的积累成为可能。价值a、b 之间并非完全割裂。比如由于受众对某位设计师的偏爱会影响价值b 的构成[4]。
象征和比喻有利于“好记”,“没有象征和比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念性标志”。但是“要恰当,由此及彼,引起读者的共鸣,避免无中生有”[2]。构思创新、图形简洁明了,标志内容和形式统一,“小中见大、平中有奇”[3]方能易于记忆。
“五个一工程奖”标志是1991 年先生为中宣部主导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奖”而创作(“五个一” 指的是电视剧、电影、图书、理论文章和戏剧)。虽然这5 个内容都需要各自独具特色,但将它们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形象并不容易。因此,先生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以阐明这5 个领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突出“五个一工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图4)。“五个一工程奖”标志设计在色彩和形状方面都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在众多同类标志中脱颖而出[1]。
图4 “五个一工程”奖标志。
“好用”是一个将价值和信息转化为实际形式和实体的过程,它符合标志使用的本质规则,也就是将价值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方面。在这个角度看, “好用” 是最实际的客观需求,因为任何设计都必须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才能真正体现其设计价值。
“好用”对标志创作产生了更高的门槛,它要求创作标志时多加考虑细节成为创作实用标志的重点。“好懂、好看、好记”这3条是标志创作过程,是为实现其目标要求而产生的功能性需求,讲求以效果、功用为标准的设计方法论。它所概括的易用性原则是进行设计作品延伸使用的前瞻性思考,但好用的标志又一定是与时俱进的。陈先生说“设计是要解决问题的”[1],那么在设计被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自身的问题。标志的使用过程需要务实的逻辑性思维活动。这不是就概念本身而论,而是需要解决问题的现代设计理念,关注最后的实际效果。简洁与实用是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
先生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安全标志以其出色的实用性和清晰的信息传达脱颖而出。这些标志采用简洁的图形和颜色易于理解和辨识,并在各种情境下都能迅速为人们所识别。同时确保其在全国范围内保持一致性。它确保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理解这些标志,从而减少混淆和误解。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安全标志设计还考虑到了各种细节,包括图形、颜色、尺寸、文字、排列和耐用性等,以确保它们能够在各种情境下提供清晰的安全信息(图5)。这些设计细节是确保这些标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图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安全标志。
当标志进入到了使用环节,标志价值要进行转化,标志要开始行使自己传递信息的职能,“好懂”和“好用”则对这个过程产生关键作用:在价值的转化方面,即设计师劳动与宣传成本的结合,这需要标志是“好用”的。标志作品易被制作成各种形态或附着在各种媒介物上,或制作成各种大小以及进行相应的变化,并方便地用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价值a,并为其后过程中继续叠加而增值,这正是品牌战略的一部分。
CI 系统往往与标志会相伴而生,这对标志作品“好用”的要求更高:其一是系统的实际应用性,要考虑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多方面效果;其二是标志使用的时间延续性、时效性,即使时代变迁,好用标志仍可续用;其三是与其他色调的搭配性魅力。如果标志不大好用,前3条即使做得再好,也显得苍白无力。
先生常说“设计贵在巧妙,巧妙的构思和形式是标志的灵魂,是评价标志的最高标准”。要“以丰富的视觉经验去发现与设计相关的可用条件,发现它、应用它、用好它”[2]。
先生主张做标志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把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整合,标志的形体可以略微复杂,然后把易突出的概念进行图形化精简、再精简,选择主要的留下。“任何设计都有其自身的制约条件,独辟蹊径,在创造中求突破,是作者高度智慧的体现。[1]”
“汗青艺术馆”标志是陈汉民教授在知晓武汉理工大学筹建了服务校内外的汗青艺术馆后,高兴地亲手设计的标志,馆标新颖、图文并茂。易解、美观、适用、好记是标志设计“大道至简,四则为要”的生动体现(图6)。
图6 陈汉民先生亲自设计的“汗青艺术馆”标志。
陈汉民教授为“汗青艺术馆”设计的标志在满足实用性原则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其持久性和适应性。这意味着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标志依然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持其信息传达的效力,不会轻易过时。这种设计哲学确保了“汗青艺术馆”标志的实用价值。
先生还再三阐述了标志的释义。先生说:标志图形寓意展墙上丰富多釆的平面作品与经典的展陈布局构成整体向上的艺术与设计的互动场域,象征艺术馆助力学子成长、攀峰、步步走高。标志含英语馆名“汗青”的首写字母hq(在与馆名拼音字母全称合用时,标志又以共用形原理,与“汗、艺”拼音的首写字母“hy”天成)一形多义,大道至简。标志主色为青兰色,辅以金色,凸显艺术馆简约、深沉而灵动的特质。标志以二维码形式寓意数字化时代,其间隙隐出星光,意在激发引领创新创意的火花与未来之光。
陈汉民先生十分高兴地在设计稿上亲笔留言“拟挂在墙上,作品丰富多采”,又自谦道“比较新颖大气,适合展馆所用”。大家看后无比兴奋、激动。馆标设计与释义凝聚了先生心血,反映了先生朴实无华的崇高艺德与大家风范,寄托了先生对艺术馆立德育才、铸魂筑梦、凝心聚力、菁英精品频出、造福全社会的期望。
陈汉民先生首创的“四好准则”对当今设计有着深刻启示,对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实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先生道:“过程可能是费尽心计的,但表现出来的应是‘举重若轻’的。”“可遇不可求”的设计原理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境界[1]。
陈汉民先生的设计生涯横跨两个世纪,作为中国当代平面艺术设计的泰山北斗、设计界主旋律的首席乐手陈汉民教授,常向我们传授为师之道,坦言自己的人生格言——“作为一个中国人,祖国在我心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在红旗下我才真正展开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人生”[3]。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从这个角度思考,不难体会先生的设计观是其崇高的设计品格长期熔炼的结果。
先生创作的众多设计经典如银行标志(图7)、“五个一工程”奖标志、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标志、97 香港回归专用标志(图8)等,都是国家机构和大型活动的名片。同时又是他红色设计品格的彰显,也印证了先生创新引领设计“好看、好懂、好记、好用”准则研究的成功。
图7 银行标志。
图8 97 香港回归专用标志。
在陈先生的标志设计体系中,设计观是一种对设计的整体定位,它的设计观将对设计的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先生的设计观概括起来就是“中国风、民族情、国际观”、“求变·求新·求实·求美”与“回头看、超前迈、快一步”。折射出先生的人品、艺品的设计观,闪烁着耀眼的人格魅力。当今设计教育、设计产业已经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学习陈汉民先生的人品、艺品、情怀与设计观,将对高质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创新设计赋予深刻的内涵。设计的“四好准则”是通过艺术科学融合与设计创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思维方式,同时反映着一种文化的特性。这种设计观念将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整体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陈先生的设计观与他的“四好准则”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将“好看”的设计原则视为形式美和美感来源的基本要求,那么“中国风”和“民族情”则扮演着指导设计作品采用何种风格和氛围的角色,同时也指明了设计美感的源头,以何种文化背景作为比喻和修辞手法(图9-10)。标志被视为一种文化表现,因此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要融合时代审美,达到既具本土文化特色、又与国际审美趋势相契合的平衡(图11)[7]。
图9 国家徽章。
图10 国家货币。
图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围绕构建独特的中国平面设计体系及其教育体系,先生在开展设计教学、立德育人的学术研究与实战方面,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成果丰硕。先生曾与张仃先生等先后做过无数次公益讲学(图12),概括起来先生的设计品格为思维敏捷、追求完美、创意巧妙、大气热诚、精益求精、谦和包容6 个方面,其品格特性不仅在塑造标志作品传达语义信息的方法、技巧和思维模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在呈现审美内涵的手法、修辞和美感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图12 陈汉民先生与学子讨论设计方案。
陈汉民先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育学子回报了伟大祖国,非常令人钦佩。而“四好准则”凝聚了先生的创新智慧,折射出先生的人品、艺品与理念,闪烁着耀眼的人格魅力,对当今设计教育有着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