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古文品读
子曰:“宁武子①,邦②有道则知,邦③无道则愚。其知④可及也,其愚⑤不可及⑥也。”
注释
①宁武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国正卿宁速的儿子。本名宁俞,“武”是他的谥号,“子”是后人对有德者的尊称。
②邦:指国家。
③有道:指国家政治清明。“无道”则相反。
④知:通“智”,智慧。
⑤愚:愚笨,魯钝。
⑥及:比得上。
本文节选自《论语·公冶长》,说的是孔子对卫国大夫宁武子的评价。
宁武子出生在卫国最动荡的年代。当时,卫国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荒废朝政,以至于后来卫国的都城朝歌城都被北狄攻占。宁武子只能随父亲宁速流亡异乡。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才得以另建新都,不至于亡国。
后来卫文公当政时期,宁武子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得到重用。卫文公吸取前朝教训,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卫国的国力逐渐恢复了过来。在此期间,作为大夫的宁武子凭借自己的才华辅佐君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卫文公去世后,继位的卫成公又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再加上已经称霸的晋文公重耳对当年流亡时期卫文公没有礼遇他的事耿耿于怀,强大的晋军时刻威胁着卫国的安全。内忧外患之下,卫国的有识之士不是惨遭迫害,就是纷纷外逃。只有宁武子,他既不愿抛弃国家,也不想成为昏君暴政的牺牲品,因此通过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等手段,一次次躲过了昏君佞臣的算计,顶着外部强敌的压力,苦苦支撑着卫国朝堂。
孔子因此称赞宁武子,他认为,国家政治清明、君主有德的时候,能够当仁不让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这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但当国家政治黑暗、昏君佞臣当道的时候,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弃国而逃,而是装出一副愚钝的样子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谓“愚不可及”,就是孔子对宁武子的高度赞美。
值得一提的是,“愚不可及”作为成语的意思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十分蠢笨,常人都难以企及,从褒义变为贬义了。
拓展延伸
苏轼曾称赞欧阳修“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和孔子所说的“愚不可及”其实是一个道理。像宁武子和欧阳修这类人,他们表面看上去或许懦弱、愚蠢,其实心中藏着远超常人的勇气和智慧,只是不到合适的时机,他们并不会刻意去彰显而已。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韬光养晦的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晚唐“大中之治”的开创者。他勤于政事、从谏如流,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被称为“小太宗”。然而这位难得的中兴之主,在他人生的前37个年头,却一直以一种沉默寡言、老实木讷的形象为人所轻视,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生母郑氏是郭贵妃的侍女,出身低微,无权无势。所以这对母子并不受唐宪宗重视,虽然贵为皇室,但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大明宫里讨生活。
李忱自幼寡言少语,甚至有些迟钝,所以宫里的人都认定他“不慧”,对他们母子更起了轻视之心。只有郑氏知道自己的儿子常怀青云之志,李忱曾多次梦见自己乘坐金龙扶摇直上,他把这个梦告诉母亲,郑氏却严肃地叮嘱他千万不能泄露给别人,从此再也不要提起。
唐穆宗即位后,封李忱为光王。穆宗对这个年幼的弟弟比较友好,曾赐他玉如意、御马、金带,还让自己的舅舅担任李忱的老师。但穆宗去世以后,他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对这位皇叔不太恭敬。文宗和武宗尤其喜欢在宴会上戏称李忱“光叔”,让人逗他说话,以此取乐。由此李忱愈发变得沉默寡言。
后来唐武宗病危之时,掌权的太监马元贽等人认为李忱呆傻,便于掌控,便把他立为皇太叔,作为皇位继承人。但等李忱真的登基以后,他很快就展露出强硬的一面,让以往瞧不起他的人大吃一惊。
李忱十分崇拜太宗李世民,熟读《贞观政要》,以太宗为榜样。他打击宦官,抑制他们过分膨胀的权力;对不法权贵、外戚重拳出击;贬谪李德裕,终结困扰唐朝政局四十年的牛李党争。对内,李忱勤俭治国、轻徭薄赋,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命。对外,他接连击败了吐蕃、回鹘、党项等强敌,收复安史之乱后沦陷的大片领土,百姓也逐渐恢复元气,使得日暮西山的唐帝国重新焕发了生机。
自“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唐皇室的皇位争夺就是血腥而残酷的。李忱如果不韬光养晦、装痴卖傻,很难说他的兄弟和侄子们能否容得下他,掌权的宦官更不会扶持他登基。李忱的“呆傻”,恰恰是一种等待时机一鸣惊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