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2023-11-19 04:47:53李军民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3年44期
关键词:东路皮影戏皮影

李军民

陕西东路碗碗腔因伴奏中有铜碗而得名,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该曲目发源于同(州)朝(邑),流行在今渭南市的临渭区、大荔县、华州区、华阴县、蒲城县、白水县、澄县一带,其演出形式为皮影和真人两种。上世纪50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搬上大戏舞台,并改名为华剧,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主要剧种。

陕西东路碗碗腔历史悠久,大概起源于汉文帝时代,有詩相传:“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成熟于明末清初,乾隆、嘉庆年间就传遍了陕西全省,以及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芳桂是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人,他一生创作了《春秋配》《火焰驹》《白玉钿》《万福莲》等10本碗碗腔剧本,人称“李十三十大本”,他不仅把碗碗腔皮影戏推上了艺术的高峰,也为中国戏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碗碗腔皮影艺人杜升初,人称“一杆旗”,他演唱的皮影在上世纪30年代红遍了陕西东府,上海胜利公司曾为他灌制唱片全国发行。建国后,渭南碗碗腔皮影艺人谢德龙在西安成立“德庆皮影社”,唱红了陕甘两省。

上世纪50年代,朝邑县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先后将《二度梅》《金碗钗》《白玉钿》《杨贵妃》等经典名剧搬上大舞台,在北京和全国巡演,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受到了周恩来、习仲勋、马文瑞、田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周恩来总理亲自将碗碗腔改名为华剧,造就了李瑞芳、杨荣荣、任小蕾等一批优秀的碗碗腔表演艺术家。

改革开放以来,临渭、华州、大荔等区县市的皮影艺人多次出访欧洲、美洲、东南亚和港澳台,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人马景物,刻工细腻,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是以牛皮雕形涂以彩色,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轻便灵巧,四肢能动,人执而牵之,进止动作与真人无异。演出时,夜设帐(即幕布),张灯光,隔帐而望。演文戏,身段动作无异真人;演武戏,跌打砍杀,上马下马,真人不及。

陕西东路碗碗腔的板式有南路慢板、北路慢板、紧板、慢紧板、滚板、闪板、尖板。曲牌有重台银纽丝、桂花兵、硬项、板皂。音乐结构复杂,旋律起伏较大,表现喜怒哀乐的手法十分丰富,唱腔真假声并用,男音吐字厚重、声裂金石,女声启口轻圆、柔情似水。陕西东路碗碗腔以齐全的板路、丰富的腔调,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板腔单乐体系。

陕西东路碗碗腔的剧目繁多,有400余个,常演的本戏有50多个,小戏和折子戏40多个。文戏、武戏兼备,深受人们喜爱,它的形成对其他剧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陕西东路碗碗腔是陕西地方戏曲的重要品种之一,在陕西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传承保护这个古老的艺术,对弘扬中华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选自“文化艺术网”2020年5月29日,有删改)

●赏析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戏曲领域呈现欣欣向荣之态,各地文旅部门乘此东风,发掘、利用地方戏曲资源,让这些被冷落多年的文化国宝重返舞台,回到大众视野。本文便是一篇普及陕西地方戏曲——东路碗碗腔皮影戏的文章。

本文围绕该曲目的前世今生选材立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谋篇布局,从悠久的历史、舞台表演特色、音乐结构形式及意义分别阐述。先概述,再详写,使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更有可读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在阐述其悠久的历史时,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对于李芳桂、杜升初等近现代著名艺术家的相关介绍,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该剧目的重视等描写,让文章内容更丰满立体,读到此处,不禁让人心生敬慕之情。

该剧目的“人马景物,刻工细腻,除演出使用外,也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既是登台表演的道具,又能作为工艺品收藏,令读者心生向往。

在介绍陕西东路碗碗腔板腔体的音乐结构方式时,更是让人如临其境,并倡导读者走进剧院欣赏和领略这项传统艺术的风采。

猜你喜欢
东路皮影戏皮影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我们来演皮影戏
大灰狼画报(2022年6期)2022-08-06 07:39:30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秘密
十里桃林平东路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皮影的来历
国定东路下匝道桥梁预制拼装技术的回顾和思考
上海公路(2017年3期)2017-03-01 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