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番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杀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凤毛麟角,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①,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不过,也有例外。
手头有一部《杜工部集》,是粤东翰墨园光绪年间刊印的五家评本。印工虽也精致,但并不是什么古本、善本。所谓“五家”,是指王弇州、王遵岩、王阮亭、宋牧仲、邵子湘。各家评语,分别以紫、蓝、朱、黄、绿几种颜色套印。它的好处,在于评点诸家,有站着读的勇气,没有只磕头不说话的陋腐气,不时会有“不成句”“亦无意味”“不见佳”“亦不好”“不足诵也”之类的评语跃出。
杜甫有一首诗《杜鹃》,起首便是“西山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五家的评语各呈所见,煞是好看。
邵子湘说:“古拙。乐府有此法,不害大家。”诚然,乐府确有此法。“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为此类。宋牧仲的评语却是:“然诗实不佳。”王遵岩也有相类似的看法:“断不可为训。”王阮亭则从另一角度说:“兴观群怨,读此恍然有得。”
歧见迭出,各出手眼,正是站着读的好处。后人读着这些见仁见智的评语,实在比千篇一律的颂扬要有味得多,因为它能启人心智。
今天读书,当然有更好的条件。因为读书而产生不同的见解,因为不同的见解而被杀头的事,大约不至于再有了吧。但是,跪着读的心态似未能扫除。自己喜欢跪着读,也不许别人站着读的人的事也并未绝迹。这也是叫人很觉扫兴的事。
(摘编自《杂文300篇》,有删改)
[注]①月旦:指品评人物。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站着读”的危险、价值和作用。
B.文章详举四人对杜甫《杜鹃》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论证批判圣贤的重要性。
C.文章将“站着读”与“跪着读”进行对比,论证解放思想,容忍读书的不同见解的必要性。
D.文章最后联系现实,指出“跪着读”的心态似乎还有,而且也不许别人“站着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缘于“跪着读”从被迫接受到自覺遵循的相沿成习。
B.“于不疑处有疑”,这是“站着读”应有的姿态,也是“站着读”较高级的状态。
C.对诗圣杜甫的诗,要有“站着读”的勇气,评说的内容各出手眼,不必见仁见智。
D.今天读书有人就喜欢“跪着读”,这种心态不应批评,应该允许存在不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