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
中国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瑰宝,在意境审美的创作过程中,能够直接体现出东方超象审美理论及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为世界艺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线条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对意境、情感的表达也各不相同,这样的作品是不可多得且变化万千的。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衍生出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深刻反映了人类人文社会背景下的时代内涵。线条艺术作为中国画的根本表现形式,能够很好地符合中国意境审美的价值体现。要研究中国绘画的意境审美,就必须要对线条有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脉络。
中国意境审美的独有特征是气与道相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是辩证而又统一的。在其中,艺术家通过线条来诠释以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特征。其实中国文化的象征与内涵,是蕴含在画面的“生动性”与“连续性”之中。中国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其也是中国意境“境界”达到高峰的一大例证。[1]
其意境审美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情景交融说”。刘勰、李可染与王国维都提出了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础特征。
“典型形象说”。意境既不脱离具体形象,又具有超过物象本身的意义,其是辩证统一的[2]。
“超以象外说”。其可分为“象外象”和“象外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不同的线条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呈现出不同的物与我的关系,其体现出作者的心境、情绪、思想等价值观念,能够表现出不同形态特征的艺术美感。单从线条的表现特征来看,其无论是挺拔还是雄强,抑或是秀丽等,都是构成中国意境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绘画的线条是独特的,从石器时代的陶器起源和萌芽时期到先秦时代美术以青铜器为主的艺术及汉代帛画《人物龙凤图》,一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开始系统地理论化,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至唐宋时代,线条艺术发展达到了高峰。发展到元朝,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导的绘画大为盛行,一时无两,“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及意向表达影响直至明清及现当代。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最早的艺术——彩陶,据考证及出土发现,彩陶上的纹样已经是用毛笔绘制的了。彩陶上的纹样装饰有非常强烈的用软毫书写的写意性特征。当时的人们因为造型能力的限制不能详尽地绘制,但是却有很好的艺术感觉,绘制的彩陶独具天真稚拙,可以说是中国画最早的“写意”状态。这种原始时期的美术具有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等。
先秦时代美术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其上纹样已然“规整化”、“程式化”,形成特殊的装饰美感,也体现了中国早期象形图案及文字的演变。值得一提的是铜器物上面的金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书法的发展及线条的运用演变。至出土的汉代帛画《人物龙凤图》及《人物御龙图》,其作为“引魂升天”所用,附于棺椁之上,体现了当时“人与神”、“生与死”的思想,从其绘画性上已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线条的成熟运用,已然具有灵活性,线条质朴、简练自然。[3]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用线造型的理念变成了一种人们的自觉与共识,慢慢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4]
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出现及陆探微、张僧繇共同反映出中国画线条造型的成熟,加之绘画理论的出现,如谢赫“六法”论的提出,渐渐成为中国画品评的最高标准。其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概念,这一概念一方面强调了绘画时的书写性,“气韵生动”则是最高标准。如何做到“立象以尽意”,线条的运用极其重要,是精神表达的物质载体。
唐宋时代作为线条艺术发展的高峰,作为大一统的时代兼容,博大、开发,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强有力的时代背景,此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自身艺术的运用逐渐成熟,系列完备,画种开始独立分科,“线条”作为中国画的根本表现形式也产生进一步的变化,其在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画种中运用的方式也大为不同,发展出了白描、没骨、书法用笔等形式。有的强调以书入画,有如锥画沙、印泥等特殊效果,画画讲究“写画”,而不是“画画”。正如宋朝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其寥寥数笔对纸墨、线条的运用妙到毫巅,其作品是“写”出来的,是一气呵成的,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画意境“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更高境界。[5]
元代赵孟頫的“直从书法演画法”,画中的线条与书法的笔意总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强调“书画同源”,“用笔千古不易”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画线条的内涵。[6]
对于“线”的表现形式之前做了略微的描述,现在就其具体的方面来阐述其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表现。笔者将线条的艺术大致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线条的“灵动性”。线条是千变万化的,其变化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手法也能体现不同的意境美。在运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变化,一张好画往往能“情景交融”,做到“物我两忘”,线条的运用如果不够灵动缺少变化难免陷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表现心中所思所想。在中国画方面,线条是独领风骚的,中国人研究了千年的笔墨线条,使得线条艺术多姿多彩,由此产生了如山水画中“皴”的出现与发展。先后产生了勾、皴、擦、点、染的技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再固化,其意趣不可道尽。[7]
线条笔法的“千变万化”。用笔的技法称为笔法。笔法是线描技法的基础。其在书法中就讲究“八面出锋”,无论是转笔还是行笔,都带来了不同的效果,其笔锋与纸的一次次触碰,使得中国线条艺术大大发展。运笔书写线条需将用笔的各种技法、方式、变化做多方位的思考与练习,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方可准确把握线条的顿挫、转折及其变化。再将其运用到画面中形成特定的形式语言与思想情感结合,形成中国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极境。[8]
“书写性”也代表了线条艺术的一大特征。我们在书写运笔过程中通过对笔与纸的把握一气呵成,层层推进,犹如数学题一般,最后形成逻辑严密又不失风韵的作品,这也是艺术家对自然与自我精神的一种逻辑把控。陆俨少画画往往一气呵成,笔势连贯,多从一角或画面中心生发而出,画前不做过多详细思考,故笔笔不通,气象万千,画作给人极强的“流动感”、“韵律感”。《老子》说的“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认为“一画开天”,而后可“笔笔生发”,最终使整个画面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不加雕饰。
中国画十分注重画面节奏韵律的变化,使其脱离世俗,有其个性达到“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与意趣美。意境美是艺术家经过高度的艺术加工最后形成的,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种具象化的境界。我们一定要以这一特征使线描在自身的笔墨形式系统中与其两相融合,达到“意”的境界。
线条艺术是中国画的主要元素,是构建中国意境的载体,其的不同形态、不同运用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与形态变化。要想灵活运用线条艺术,营造中国画的意境美,表达作者情感,体现中国式美学境界,就必须懂得其中原理。其中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藏露、隐显等都是营造中国意境的重要因素。此中将线条的运用化为皴法,亦有实有虚,内涵变化,两者兼备方可营造一方天地。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展开过多次评论,“以美的表现形态与哲理思辨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融通”“文艺创造与鉴赏中的变化循环多样统一”“整体的动态平衡”“创造文艺美德正反,合的辩证思维方式”这都是对中国意境审美的高度概括,在此过程中线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就内涵中国哲学思辨与美的形式表达,其作为形式载体与内容圆满融通,且在创造和欣赏过程中,其作为表现形式是最直观呈现给我们的,加之其整体线条的动态变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营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审美。[9]
总之,线条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其对意境营造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画家塑造事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表达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最主要媒介手段与表现形式,我们当代画家一定要深入传统,从其中吸收养分,做到主观情思与表现形式的高度融合。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笔者认为,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大胆借鉴、学习,又要注重保持线条内涵的一致性,要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文为从艺路上一些陋见,权作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