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究与思考

2023-11-19 01:36张甜甜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8期
关键词:助力育人服务

张甜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在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基础教育等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同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之后,中央颁发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作出明确指示。

1.2 助力乡村振兴高校实践育人的举措

多年以来,高校在科研支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脱贫攻坚等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知网上以“乡村振兴”“高校”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22年10月,共有82篇相关论文,涵盖教育、医疗、农业、资助、生态、文化、经济、党建等各方面,教育部结合科技部建设各类新农村发展实验站、各类农业推广示范基地及特色产业基地,高校建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鼓励选派有志青年服务基层党建、加强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电商质量“直播助农”、挖掘红色资源开辟发展新高地、精准扶贫非遗帮扶、文化艺术技术人才输送等,高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探究、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耦合关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支撑。

1.3 实践育人现存问题与不足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大学生将先进文化、技术、教育以及健康卫生知识送入乡村,帮助群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2]。但就目前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缺乏正确认知。面对“三下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生思想意识方面存在偏差,服务意识不强,实践内容浮于表面,走马观花;部分乡村民众不重视、不在意、不配合甚至阻挠高校学子的服务帮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服务的积极性。二是乡村设施不足。受活动资金、教学资源、社会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限制,造成资源缺失以及多头管理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削弱甚至阻碍了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成果。三是服务时间和范围不够。以社会实践为例,高校寒暑假会集中几天组织实践活动,但各学院、各团队水平不一,如果前期准备不足,对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实地调研活动时间受限、服务周期短,且通常以走访基地、参观模式为主,没有结合所学专业,无法确保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实践环节,这必然会严重降低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质量。四是政策支持不足。一方面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资源分配不均,协调性不够,帮扶不精准。如某地小学致力于搞“厕所革命”,卫生间翻新了多次,但教室依然破烂不堪;添置了多台电脑但没有老师上课,多媒体设备闲置浪费。另一方面是对高校指导老师的支持不够,未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作为考评依据,在职称评比等方面比较看重论文、课题及课时量,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指导引领的积极性[2]。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

2.1 服务基层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扶贫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实践首先是帮助农村群众完成思想上的转换与脱贫。高校将先进文化、技术、生态理念、卫生知识等带到乡村,帮助群众接触新思想、学做新公民,提升村民乡村建设认同感、幸福感和自信心。行动上,高校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整改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备出谋划策,提供方案。高校学子的专业技能、孜孜探索及无私奉献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新环节,助推农村生产力发展。

2.2 检验育人实效,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群体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与思想素质,其中包括良好的思想认知能力、政治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观念[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学生扎根农村、深入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各种实践劳动过程中检验知识真伪,查漏补缺,弥补自身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扩充自身知识储备,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综合素质等。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实践育人的途径探索

3.1 搭建乡村平台、夯实实践基础

乡村振兴第一步,村民对建设美丽乡村有认同感和自信心。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但乡村振兴的主体始终在于人民。文化认同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建设,实现凝聚农心和激发村民发挥勤劳的优良品质[3],为高校实践育人扫除阻力、增设援力,人心齐泰山移,为乡村振兴积极贡献力量。高校可整合社会企业资源以及政府资源,助力整改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备配套现状。比如,设立乡村实践中心或培训中心,乡村有了思想和场地上的准备和支持,高校学子可以在实践中心开展相关活动,如教育培训、谈心谈话、知识下乡、经验交流、定期问诊等等,提供乡村实践服务。

3.2 丰富实践载体,推进制度建设

一是建基地,搭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可考虑成立社会实践研究基地。既能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又能提供人才保障。研究基地可分部门管理,一部分负责收集信息、校村合作实践选点、组建队伍选配人才;一部分负责招募人才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时间安排、意愿需求合理布置工作任务,以及给予实践前中后期的扶持帮助,确保实践育人的持续性与平时性[4]。二是建制度,保持续。一定的评比制度和奖励制度是检验大学生实践成果的直接手段,也是评定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确保乡村振兴建设后劲足,实践育人持续发力,需要构建行之有效、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确保大学生保持实践激情、热心奉献,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平稳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升影响力[5]。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广泛关注,可定期开展评比大赛,挖掘选出乡村振兴建设服务中各个专业、各个领域中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项目等,并且将优秀项目推送至省级甚至国家级大赛中,在高级别大赛中获得荣誉或名次者将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校还应当做好优秀服务者表彰工作,通过分享优秀的实践事迹,从宣传表彰、奖品奖金或权益保障等方面激励大学生,可以给高校学生一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效激发高校学生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三是拓资金,寻合作。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获取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实践服务活动中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或基础软硬件支持。

3.3 构建育人体系,做好教育引领

一是课程思政思想引领。高校课程思政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课堂、各学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校教师要在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需要知识、需要能力、需要情怀、需要干劲、需要奉献,教学中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学以致用、注重举一反三,注重情感意志磨砺良好品德的形成,课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个人品行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二是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要构建完善的指导机制,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高校应当培养专业教师团队,给予学生更高效、更精准的指导。实行指导老师负责模式,给指导老师合理分配工作,聘请专业人员从实践选题、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分析、调研报告撰写等方面给予定期培训和考核[2]。制定制度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作为考评依据,实施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活动当中的激励措施,促进高校教师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前期科学设计方案、组织安排策划、实践开展环节中的指导工作以及项目后期成果评估、总结报告、推模范树典型中提供专业指导,实现乡村、师生双赢。三是构建多元育人队伍。高校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差异化指导,从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心理疏导、活动保障等方面构建多元育人队伍,队伍中可包含思政课老师、专业课老师、团委书记、辅导员等,全程参与实践各环节,把关实践活动整体设计、开展方向和分期进度,打造人员充足、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队伍。

3.4 全面提升素质,葆有家国情怀

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访谈、亲身实践等方式,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生产劳动,促进知识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实践育人是用实践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通过实践培养出有温度、有灵魂、有能力的大学生。学生首先要做好思想准备,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要有家国情怀。助力乡村振兴,就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夯实乡村振兴的思想之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阅读吸纳各学科知识的营养,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人才聚则乡村兴,青年来则活力强”,新时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契机,人才的输送和培养至关重要。学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拓宽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经济科技、人文历史、现代办公技术等,促进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在高校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帮助下,在乡村的积极配合和各基地、平台的支持下,共同创建美丽乡村。

4 结语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课堂开在田野里,将学问注入热土中”,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与作用,不仅于有形无形中助力乡村振兴,更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立德树人的生动写照。乡村做好准备夯实实践基础、高校全力支持推进制度建设、教师持续发力打造专业团队、学生真诚服务保有家国情怀,各方面通力合作共谋一事,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将不远矣。

猜你喜欢
助力育人服务
助力成功七件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