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彦
(宝鸡文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师资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当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这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1]2017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审核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凸显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工作。[1]
地方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与时俱进,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课程思政具有育人导向、体系协同和润物无声的深刻内涵,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举措。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服务地方的教学型大学,其显著特征是以本科教学为工作重心,兼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研究生教学工作。[2]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浸润和体现立德树人的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衡量和提升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见,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以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基于课程思政背景探讨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和成因,进而提出加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地方高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随着时代变迁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正从外延粗放的规模扩张向内涵集约的质量提升转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诉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正深刻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这些都彰显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3]这些内外部因素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所在。基于地方高校重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自身要不断内练苦功,寻找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生动形象讲好每一节课。学院层面通过建设一流的师资团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立德树人水平,这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所在和时代要求。
将课程思政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促进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表现。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要转变只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传统观念,更应深层次探索如何形成知识讲授、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效应。政治经济学本身自带课程思政元素,但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与时俱进,挖掘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化课程内容。教师可加入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鲜活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涉及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思想贯穿其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嵌入教学内容,丰富和活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从政治认同、知识学习、文化素养、家国情怀等多元化角度全方位思考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点,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为地方高校师资团队的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以马工程教材编写组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为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内在矛盾、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党领导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并掌握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经济事实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根据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目前存在以下四点困难。
部分地方高校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理解不透彻,课程设置不清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有被边缘化和空泛化的倾向,存在重视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活动,喜欢在科研中采用计量模型阐释社会经济,轻视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探索的现象。部分教师擅长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授课,不愿投入更多精力打造精品课程,未能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金课。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深刻领悟我国高等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几次讲话为地方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指明了方向。[4]二是基于地方高校转型的压力,学校对教师目标责任考核不仅以教学来衡量,还有科研成果。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而荒于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深耕细作,如何协调好教学与科研成为政治经济学教师思考的重点。
地方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教师大多采用固定教材授课,重原理轻思政,偏重对经典理论的讲授,与中国实际脱节,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引领性与实践性,缺乏应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全球治理格局的调整,以及当下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政策重点的系统思考和把握。具体到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思政元素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思想融入课堂,将课程和思政融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还有待深入挖掘、探索和实践,教师的研究性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提升。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师未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研究成果的系统学习,二是因为教师缺乏持续系统深入学习精神。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在知识结构、信息掌握、课程思政素材挖掘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水平。
有些地方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将政治经济学这门专业必修课和基础课的性质调整为选修课,或只给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或压缩政治经济学课时,这些做法影响了教师授课的行为选择,难以打造政治经济学师资团队,教学团队结构差异化明显。
一是专业科班出身的政治经济学教师较少,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设计上没有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同感较低。二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老中青教师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少,在学缘结构上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等高层次教师占比较少,更多青年教师倾向于从事应用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三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重引进轻使用、重外引轻内培的现象,没有形成长久持续的教师培养发展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引入应用经济学博士或高层次人才较多,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下尤其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或高层次人才较少。引进的青年教师缺乏集体帮带、实践锻炼等教研相长的长期培养机制,不利于推进阶梯型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
究其原因,在于专业教师囿于现行地方高校考评、绩效和晋升职称压力等因素,疏于潜心研究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目标下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地方高校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中的定位认识模糊,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在经管大类课程设置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构建一流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
构建政治经济学“双师型”师资团队可以促进团队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博采众长,形成一流的师资团队,有利于打造精品课程,聚集名师教学团队效应,优化学科建设长效机制,通过优质课程培育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地方高校在打造政治经济学一流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是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但课程思政能力欠缺,参与社会实践较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要采撷当下中国生动的社会实践案例作为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双师型”教师培养势在必行。二是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教师以传统板书教学为主,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革新教学方式的能力较弱,限制了课程思政的直观育人效果。三是没有建立一套长期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通过教学研讨会、各类工作坊、马克思经典理论讲座、设置教改专项计划、吸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式课堂等各种促进教师发展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不利于沉淀和积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知识素养。
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与社会实践接触较少,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复合效应没有显现。数字化正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变革,高校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地方高校建立一套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教师发展支撑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教师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考评制度、团队结构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为了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嵌入政治经济学课堂,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地方高校必须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考评机制、团队结构优化、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深化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以德为先,学高为正,这样有学者可教人,有德者可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气质、知识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地方高校要推进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地方高校应以师德师风为抓手,选聘政治立场坚定、行为端正、品行良好,具有为人师表的优秀思想品质的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师组建师资团队。其次,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认识和系统学习,将其理论和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引领方向和鲜活素材。最后,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团队成员系统学习观摩思政课、举行思政大练兵、解读二十大精神、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理念,用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5]
地方高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打造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强化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并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强校战略,应该以创新合理的教师考评制度建设为基础。
首先,地方高校要构建学校—学院纵向一体的教师管理和考核的科学制度,营造公平、健康的教学科研竞争环境,建立以教学贡献为核心的教师培训考核、奖励晋升政策机制;完善以资深专家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为专业负责人的机制体制建设。其次,地方高校要调整优化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标准,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和激励制度。地方高校应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缓解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压力,凸显教学工作的贡献比例,在业绩考核方式上加大教学投入的考评值。基于实际情况,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在课程思政和教书育人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治学,通过课程思政提升政治经济学教学质量,带动学科建设。最后,地方高校要鼓励教研相长的教学模式,并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具备科研能力的政治经济学教师将科研、思政有机融入教学中,学生也可参与教师课题,形成教学、科研和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模式。
简言之,地方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创新教师考评制度来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流的课程思政政治经济学师资团队,应该持续在人才柔性引进、老中青教师团队结构优化、教师培养长效机制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首先,地方高校应大量引进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或高层次人才,补充和壮大师资力量,以课程为平台组建和带动团队教学建设,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培训、前沿理论与方法讲座激发教学团队创新突破,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组建一流师资团队。其次,地方高校要调整和优化教师在年龄、学历和职称方面的结构比例,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团队,广泛调动团队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形成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新生导师和辅导员等“三位一体”的管理队伍,将教学和学生的管理服务结合起来,采用深度访谈、学业辅导、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与课堂教学有机互补,同频共振实现全方位育人。最后,地方高校要构建教师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发挥余热。高校通过组建“青蓝工程”导师制一对一帮带、课程团队帮带、督导组帮带形式,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高校通过研修班、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分享会、专家讲座等形式激发教师研究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可融入元素,通过对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当代中国经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系统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在课程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对实践教育不够重视,普遍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高职院校的特色,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年均人数激增,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增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市场走俏,根据社会需求导向,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发展理念[6],通过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发展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地方高校要组织开展各类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建设专业化教师团队,通过互联网平台,借助超星、智慧树等多媒体手段赋能教学活动,以座谈会、专家讲座、沙龙、师范观摩课、线下工作坊等各类教学研讨形式,以教学名师、一流学者“请进来”和教师“走出去”参加会议为契机,强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政治经济学“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其次,地方高校要依靠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通过师资培训实现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理论、方法、实践的运用能力,推动政治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提升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专业素养水平。最后,地方高校要吸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式课堂,例如,地方高校可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上公布的某一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邀请校外政策制定者、行业研究者、实践者、教学名师和一流学者进入课堂,用鲜活的事实和一手经验,培训专业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学界和业界师资整合,促进课程思政和师资队伍建设同频共振,提升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政治经济学师资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因素较多,只有在厘清政治经济学师资团队建设面临的高等教育时代诉求以及具有宏观重大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和研判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背后的成因,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构建一流的政治经济学师资团队,构筑地方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