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蕾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大力发展森林经济,通过森林资源的生产和加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病虫害防治是森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森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各地虽然已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病虫害防控经验,但由于森林的管理环境较为复杂,林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林业病虫害防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就必须借助相关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生物技术是从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生物因素出发的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它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抑制病虫害的扩散,还能够从源头上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因此它也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在目前的林业发展中,对病虫害的防治方式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效果也相对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种类的病虫会产生抗药性,这就导致了目前化学药剂的控制效果不佳,病虫害等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采用生物技术,在生态效益上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另外,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控制中的优势更为显著,其可持续性和可控性也更强。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更深层次地控制病虫害,长期使用还可以促进生物链的形成。通过建立和完善病虫害防治的长效机制,实现森林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各地的森林病虫害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森林自身免疫力下降。尽管国家在总体上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的要求,制定了多项保护森林和禁止砍伐的法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强,导致对林地进行过度开采,而乱砍滥伐又进一步对林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导致林地的生态链出现了紊乱,对自然林地资源的生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导致林地长期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在一些地区,即便是选择良好的树种,也往往因为选择的树种比较单一,缺少自然林地的层次和多样性,从而增加了林地的病虫害蔓延风险,无法充分发挥林地的抗病能力。
目前,在许多地区,因为病虫害的猖獗,滥用杀虫剂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根据不同的害虫类型选用相应的杀虫剂,同时,农药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很多昆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农药的使用。此外,长时间的喷洒杀虫剂,许多害虫的天敌生物也会因为农药的剂量太大而被杀死,这对森林的生态系统以及自身应该具有的免疫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各个方面都进一步加速了病虫害的传播。
森林有一套适合自身生存的生态圈,各种物种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环境。但在胡砍滥伐的影响下,森林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另外,药剂使用不当,导致了大量有益细菌被杀死,这对森林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饲养害虫的天敌,其效果要优于很多药剂疗法,并且能够更好地推动森林体系的建设,天然森林中的害虫较人工造林要少,这也是由于天然森林本身就有一套自身的生态系统,如果采用不科学的手段进行干预,势必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目前,广泛应用于森林病虫防治的活性益生菌,就是微生物制剂。在这些菌种中,使用最多的是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病毒性农药。如在林业生产上,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松材线虫等。相对于传统的化学药品,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能有效地延缓害虫的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将微生物制剂应用于森林病虫害的实际控制中,可对某些害虫进行持续、持久的抑制。近年来,微生物制剂的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为了确保生物控制的有效性,必须根据害虫的种类,选用合格的微生物制剂。
为了克服化学杀虫剂毒性大、残留高的缺点,生物杀虫剂被广泛采用。一般来讲,生物农药可以按照植物性农药、动物性农药、微生物活性农药、微生物代谢农药。生物杀虫剂是一种无毒、对人类、动物和天敌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任何影响的生物杀虫剂,能对森林中的各种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新世纪以来,生物农药在森林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实践证明,生物农药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又不会对林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天敌对森林害虫的控制最有效,其控制效果也是最显著的。通常情况下,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在森林中引进天敌的益虫,能够减少林木虫害的数量和种类等,进而实现对林区生态平衡的有效调控,满足林业的健康发展。要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就需要对天敌进行科学的筛选,使其具备较强的繁殖能力、较大的产卵量和较高的交配率,如此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形成较大的种群,从而遏制害虫的发展。
在林业病虫害的生物技术防治中,营林技术是最为原始、最为基本的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在森林植树的早期,就对树种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概率。在植树造林之前,通过对幼苗的检疫,做到从源头上防治病虫害,尤其是在幼苗的运输环节,避免携带昆虫。在造林之前,林业工作人员要综合分析当地的气候环境、林业区域以及生态环境、土壤环境,从而保证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选择的树木抗病能力一定要强。在绿化的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要对林业地区的种植条件进行分析,如光照程度、温湿度等,按照实际情况来造林,保证树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树种栽种之后,必须有一定的间隔,这样才能保证树木在生长时有充足的光照和养分。
在森林害虫的控制中,生物酶技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森林害虫的蛋白酶进行抑制,从而直接破坏森林害虫的消化系统。当这些蛋白被抑制时,不仅会影响昆虫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昆虫的死亡。当前,生物酶技术在林业发展中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此外,通过多糖酶诱抗肽技术,还可以合成具有快速修复功能的生物制剂,提高植物的抵抗力,杀灭病原菌,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技术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常见的人工诱杀方法有2种,一种是人工信息诱杀,另一种是植物诱杀。其中,植物诱杀是在森林中设置诱饵树,以达到保护优势物种的目的。人工信息素诱杀技术是在充分认识害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在对害虫特异性识别的基础上进行。以诱饵为例,利用植物的性信息素,可以有效地将其杀死。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因为目前国内对信息素的使用还处在初始阶段,人工合成的信息素的技术水平还很有限,因此这项技术的应用并不普遍,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推广。
鸟类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病虫期,投鸟是一种快速、经济、环保的方法。在实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最常见的鸟类有山雀、啄木鸟、斑鸠、布谷鸟等,对林木病虫害的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需说明的是,在引入飞禽之后,必须加强对飞禽的管理。近几年因为人类的大肆捕杀,使得飞禽的数量锐减,再加上缺乏天敌,导致森林出现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下,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生物技术进行选择运用时,要深入病虫害防治的第一线,对病虫害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这些原因,来选择使用相关的技术方法,以确保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重视多种生物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避免使用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保证林业经营主体的生物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层林业管理站要安排专业人员,到现场去详细了解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对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地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并对在应用生物技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达到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的目的。
生物技术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在运用生物技术时,要注意培养生物防疫员。一方面,建立专业的林防队伍,对林害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危害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以便更好地控制林害;鼓励防疫人员结合平时的生物技术应用实践,创新研发出新的生物防治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形势。
在森林病虫害的控制中,利用天敌害虫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生物技术。为了确保这一技术的高效运用,在森林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天敌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杀虫剂给天敌昆虫提供更多的生境,更好地维持相关生物之间的数量平衡,可采取混交林。
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常规化学杀虫剂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达到既能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又能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对森林中有害生物种群进行调控,以实现森林中有害生物种群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护森林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