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双
(三河市农业农村局,河北 三河 065200)
在目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共同努力。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一些弊端,在信息获取、人才利用等方面尚有不足,且政府的支持力度偏弱、体系建设还不完备,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受限,承受不住风险打击。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承包方式多为大范围承包,主要是种植当地特色农作物,经营方式更具规模化,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内容主要包括种子销售、化肥销售、种子加工和农作物收获等,更具备当地特点,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会逐渐形成绿色有机产业。
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有针对性地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有效避免了肥料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流失,达到了病虫害防治的目的,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乡村。
第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无人机、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监测农作物的生长,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且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小,起到了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第六,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使产品的生产流程更安全合理。
第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会有龙头企业作为担保,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从而推进项目的建设。
综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对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具规模化,主体经营的关键是实现土地规模化,传统的经营观念相对落后,因为技术水平跟不上和思想方式过于刻板,导致农户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人工生产,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二是实现了集约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小型农户,更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且可充分发挥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三是具有带动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农户相比,有更强的市场带动性,有利于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的小型农户,具有更强的经济效益[1]。
专业大户一般是指种植大户,主要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相比较于小型农户,专业大户的经营范围更广,种植面积更大,一般通过租用村内和周边乡村农户家的闲置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专业大户在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也是作为最开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一部分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目前,对专业大户尚未做到细致划分,如何认定专业大户也还没有统一标准[2]。但专业大户和一般农户的区别很明显,对土地的使用率更高,且种植规模更大。
家庭农场出现的时间较晚,也可把家庭农场当作专业大户的进阶版。通常来说,和专业大户相比,家庭农场有着更明确的认定标准,多由基层单位负责上报,上级部门审批后报工商部门办理执照。虽然也是家庭经营的方式,但是规模比专业大户更大、机械化程度更高,而且对新技术的需求更大,经营者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会提升对闲置土地的利用率。从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来看,各地家庭农场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总体来说还在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发展速度缓慢。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很广阔,在种植农作物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发展乡村旅游业[3]。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靠种植经济作物、水果等,生产的规模和生产质量都远远高于专业大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相比,有着更清晰明确的定义,且受到法律的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为单元,从事农产品生产或者相关农业服务的组织或个人,在互相帮助和自愿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章制度成立的合作组织,各个成员之间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为同伴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等,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向市场提供农产品、农机、种植技术、农业资源等服务,遵循的是互不干扰、经验互相交流、共同致富的原则。按照相关规定,至少要有5家农户发起,成员中农民的人数要占八成以上,才可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土地的占地规模没有明确要求,但是要有营业执照和启动资金,成员中有权力划分,管理方式偏民主。合作社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打破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大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增加了农户收入,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的。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且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都大致相同,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增强了风险抵抗能力,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惠民政策得以更顺利地实施,让政策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农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引导作用,是先进生产的主要推动力,其主要的经营范围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龙头企业可以促进农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基本涵盖了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等多个方面,更具专业化,通常是连接两头,即一方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另一方与市场接轨,拓宽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5]。农业龙头企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当地小型农户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一般的经营主体相比较,龙头企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而且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抵抗风险的能力更足。
农业相关部门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增加农业补贴、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加大培训力度等,并根据经营主体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同时,又要提高监管的力度,观察补贴下发以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否用于自身发展,严厉打击私用资金的经营者。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功能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理的配比方案,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发展水平低的经营主体,可以选择以大带小的方式促进其发展[6]。
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当地的金融部门要建立起完备的信用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组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内部,了解他们的切实需求,为他们解答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要让信息公开化,保证贷款的审批和下发的公开透明,增强农户的信任。引入保险公司,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降到最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缓解其发展的压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运输和物流等方面入手,建立构建完备的农业服务体系,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和物流服务合为一体,加工完成后可以用冷链物流运输。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这样不仅方便而且实用,大幅提高了销售量。同时,在农产品销售之前,防疫部门要做好疫情检测,及时对接物流企业。此外,要建立更细化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的综合水平[7]。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现状,若小农户依然大部分存在,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失,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让当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帮助和技术支持。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对象变成当地小型农户,为他们提供业务指导,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服务。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土地分股模式,让小型农户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租客,小型农户将闲置的土地处置,不仅让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还解决了种植面积不足的问题,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8]。
要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有效与市场相接轨。但同时也要注意对重要隐私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信息保护意识。政府部门也可从中获取关键信息,用于相关政策的调整。
相关政府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要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及时注册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商标,并保持相关热度,避免商标的价值降低。其次,要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建议以官方媒体为主,地方媒体为辅,构建起协同宣传的体系,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知名度。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既需要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积极引导各类产业的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农村的综合水平。同时,也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自我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沟通理念最终实现多方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