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023-11-16 01:34张阳阳
能源与环境 2023年5期
关键词:第四系危险性软土

张阳阳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安徽合肥 230001)

滁宁城际铁路主要建设工程由线路、车站、停车场、控制中心、机电设施系统、动车运用所及维修工区组成,如图1 所示。线路设计滁州段47.5 km,其中:地下线(含隧道)8.415 km,高架线(含桥梁)37.76 km,U 型槽0.885 km,路基段0.44 km。轨道设计采用标准轨距1 435 mm,规划路基宽度为12 m。全线设置车站12 座,预留3 座。全线按一段一场设置,在水口镇南侧设车辆段与综合基地1 处、在滁州市滁州站东侧设停车场1 处。

图1 区域基岩地质图

评估区分布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白垩系(K2c)。为上统赤山组(K2c),广布全区,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岩类之下,岩性为棕红、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夹泥岩等。总厚度>900 m。岩层总体向北东方向缓倾,倾角一般为5°~10°。

(2)下第三系(E)。为古新统双浮组(E1s),主要分布于水口镇及以北地段;上部为浅红色、灰红色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粉红、紫红色砂岩、泥岩;下部为浅棕、棕褐色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灰绿、浅灰色泥岩粉砂岩、泥灰岩。厚度193.56 m。

(3)第四系(Q)。第四系分布全区,厚度5~25 m,由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和全新统丰乐镇组(Qhf)组成。

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广泛分布,出露于岗坡地,现代河流两侧地段多被全新统所覆盖。岩性主要为棕褐、棕黄、棕红色粉质黏土、黏土,结构较紧密,较湿;含有氧化铁锈斑及少量铁锰质结核,局部夹细砂岩,含有铁锰结核,核径为1~2 mm;厚度一般5~25 m,局部较薄。

第四系全新统丰乐镇组(Qhf),分布于现代河流两侧地势低洼地的河漫滩带,岩性主要为灰黄、棕褐、灰褐、灰色黏土、粉质黏土,结构松软,局部有薄层粉土和淤泥质粉质黏土分布,厚0~8.0 m。部分区域分布有淤泥质粘土,层厚1.2~2.0 m,呈流塑-软塑,为冲湖积河流泛滥相堆积成因类型。基岩地层仅局部出露地表,其余均被第四系覆盖,其分布特征详见图1。

建设工程分别位于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软土变形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级别属一般防治区,工程建设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1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

评估区地处江淮波状平原区,微地貌属河谷平地、岗地,地形略有起伏;评估区内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丰乐镇组(Qhf)和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黏性土分布广泛,白垩系赤山组(K2c)碎屑岩类隐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评估区地形起伏小,无地下矿产开采和大规模地下水开采,无可溶岩分布,不具备形成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据本次调查资料,位于岗坡地的当地民房一般为1~2 层,只有少数1 层民房出现开裂,多数民房完好无损。据访问居(村)民,开裂民房基础未采取措施,砌置深度一般<1 m。凡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碎石混凝土基础的房屋都没有出现开裂现象,地处岗坡地乡村公路路面(水泥路面)常出现开裂现象,水利工程建筑一般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结构基础,完好无损。经初步分析,评估区岗坡地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棕红、棕黄色粉质黏土由膨胀率为40%~45%,具弱膨胀潜势。膨胀土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变形的特点,当受到降水影响,或地表水水位发生变化时,膨胀土会发生土体变形,造成位于膨胀土分布区的建(构)物 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引发膨胀变形地质灾害。

地处河漫滩、河床周边的民房、道路、排灌站等建筑、交通、水利等设施,局部有不同程度的墙体、路面开裂现象。凡出现开裂的墙体与路面均处在地形势低洼的河漫滩地貌单元,经初步分析,与河漫滩浅部软土分布有关。据滁宁城际铁路与附近建设工程岩土勘察资料,该地段2 m 以下均分布不同厚度的流塑—软塑状,具高压缩性的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土在受到外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土体变形,从而使建(构)筑基础、路基受力不均,造成建(构)筑上部结构、路面受损,引发软土变形地质灾害。

本次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点4 处,分别位于滁河大堤和局部取土坑边坡处。滁河大堤崩塌点位于滁河大堤堤脚下部,地形坡度30°~35°,崩塌体呈楔形,上宽2.8 m,下宽4.2 m,高1.5 m,厚1.0 m 左右,崩塌体体积约5.25 m3。其他崩塌陷点位于取土坑边缘,崩塌边坡呈线状展布,坑深3.5 m,坡度70°左右,崩塌宽度10~20 m,厚度0.5~2 m,崩塌体积一般10~140 m3。综上所述,评估区现状条件下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和崩塌地质灾害等3 种类型。

1.2 危险性现状评估

1.2.1 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本次调查包括平房与二层及以上楼房,分布在岗坡地的建筑物只发现有少数民房出现墙体开裂现象。出现开裂的民房皆为平房,裂缝长5.0~2.2 m,宽5~20 mm,一般裂缝上宽下窄,呈倒“八”字型或竖斜条状,对民房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据当地百姓介绍,平房建造时间多在1990 年以前,且基础开挖深度不足1 m,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楼房一般基础开挖深度在1 m 以上,且基础均为混凝土浇注,多数设置有地面防水地坪。分布在岗坡地的局部乡村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路面开裂,裂缝横断面一般呈“V”字形线状分布,裂缝上口宽2~10 cm,长度从数米到数十米不等。道路修建时间在2010 年,属乡村道路,路宽3.5 m,路面厚20 cm,路基为土路基,未作任何处理。

建筑物基础与道路路基直接建在膨胀土上。膨胀土长期受雨水的影响,多次发生膨胀与收缩变形,造成建筑物基础与路基受力不均。若所受应力大于建筑物基础与路基所能承受的强度,则发生断裂,造成房屋墙体与路面开裂,达到新的应力平衡,引发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鉴于膨胀土仅造成建筑物墙体与路面开裂,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现状条件下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1.2.2 软土变形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本次调查地处河漫滩、河床周边的民房、道路、排灌站等建筑、交通、水利等设施,部分建筑设施有不同程度的墙体、路面开裂现象。墙体一般呈直线型开裂,多位于建筑物中部,裂缝宽度>5 cm,长度为0.5~1 m。民房修建时间在2000 年以前,排灌站及渠道修建时间为2005—2008 年。道路路面开裂多位于道路中心,裂缝宽度1~5 cm,长度为50~300 m,道路修建时间多在2010 年前后,均为乡村道路。出现开裂的墙体与路面均处在软土分布区,建筑物基础与道路路基建在软土分布地段。由于软土具有高压缩性,在受到外应力作用下,易发生土体变形,从而使建(构)筑基础、路基受力不均,造成建(构)筑上部结构、路面受损,引发软土变形地质灾害。鉴于软土变形仅造成建筑物墙体与路面开裂,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1.2.3 崩塌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本次调查发现崩塌地质灾害点4 处,分别位于滁河大堤局部地段,以及取土区边坡。崩塌多呈线状展布,崩塌体体积5~200 m3,其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2.1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工程主要由线路、车站及其附属设施组成。线路全长47.5 km,地下线(含隧道)8.415 km,高架线(含桥梁)37.76 km,U 型槽0.885 km,路基段0.44 km。

(1)地下线(隧道)与U 型槽线路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地下线(隧道)工程设置在停车场、滁州高铁~苏滁产业园区间,分别跨岗坡地与河漫滩2 个地貌单元,所经过地段的地面标高处于20~55 m 之间,地形呈现波状起伏,相对高差位于5~30m 之间。原始的地形和地貌受人类活动的破坏较大。

线路所经城镇区域表层多为人工填土层,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局部夹碎石及建筑垃圾,厚度一般1~3 m,局部3~8 m。线路所经河漫滩地段上部地层第四系全新统为黏土、粉质黏土,软塑~可塑;下部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黏土、黏土,可塑~硬塑,局部夹细砂岩、粉砂岩与砾石,总厚度一般5~25 m。下伏基岩主要由砖红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和泥质砂岩等组成。线路所经岗坡地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黏土、黏土,可塑~硬塑,局部夹细砂岩、粉砂岩与砾石,总厚度一般5~25 m,表层粉质黏土,具有弱~中膨胀性,边坡稳定性较差。

地下线(隧道)建设工程大致可分为3 段,线路长8.415 km。隧道建设工程的设计内径为6 m,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U 型槽建设工程,线路长0.885 km,宽度5~15 m,采用明挖施工工法。隧道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不会有地质灾害发生。

U 型槽建设工程采用明挖施工工法,开挖深度2~9 m,宽度5~15 m。由于开挖地层分别为人工填土和黏土或粉质黏土,边坡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以及地下水、大气降水的作用下,具有较大可能发生边坡失稳从而引发崩塌地质灾害。

根据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预测线路U 型槽工程施工引发基坑崩塌的可能性大。鉴于开挖深度2~9 m,采用公式(1),根据边坡高度按崩塌长度9 m 进行计算,崩塌体积为18~365 m3,其崩塌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基坑崩塌地质灾害随着工程施工护坡结束而消除。

式中:V 为预测基坑崩塌体积;H 为基坑开挖深度;B 为预测崩塌体最大厚度;L 为基坑长边长度。

由于现状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软土变形及膨胀土变形引发,预测地下线(隧道)与U 型槽线路工程建设加剧崩塌、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但是,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抽排地下水来降低水位,进而避免对施工的不利影响,地下水水位降低将引发土体孔隙水压力减少,引发土体失水固结,土体颗粒压密,尤其是孔隙比较高的软土,发生土体颗粒压密变形的可能性大,加剧软土变形地质灾害的危害。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剧了软土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由于软土厚度和孔隙比分别小于3 m 和1.2 m,其软土变形地质灾害的规模较小,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软土变形地质灾害随着工程施工结束、土体完成压密固结而消除。

(2)高架线与路基段线路工程施工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高架线路设计采用桩基础,根据线路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方法,预测高架线路施工不会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路基段主要位于高架线路与地下线路接触处,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路堑和路堤2 种形式;路堑、路堤最大开挖(填筑)深度(高度)1.2~7.5 m,工程采用明挖施工工法,由于开挖地层分别为人工填土和黏土或粉质黏土,边坡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以及地下水、大气降水的作用下,有较大可能发生边坡失稳从而导致崩塌地质灾害。采用公式(1),根据边坡高度按崩塌长度7.5 m 进行计算,崩塌土方量体积位于5~210 m3之间,其崩塌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路堑、中堤崩塌地质灾害随着工程施工护坡结束而消除。

2.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2.1 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地处河漫滩地貌单元的建设工程,因该地段地下2.2~12.5 m深度之间埋藏流塑~软塑状态,具高压缩性的淤泥质软土。在地震或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工程作用下,软土在受到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外力时,易发生颗粒移动土体变形。车站及附属建设工程有滁阳南路站、产业园站、水口镇站、汊河镇站和综合基地等建设工程,遭受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鉴于孔隙比0.902~1.269,软土厚度1.0~2.8 m,其软土变形地质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2.2 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在经过和设置于岗坡地貌单元的线路和车站,由于该地段分布的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黏土,具有弱膨胀潜势,自由膨胀率43%~63%,该地区浅层地下水年内水位埋深0.5~7.5 m。膨胀土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大气影响范围内易发生土体变形,土体物理力学性发生变化,强度变弱。在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动力作用下,土体颗粒发生位移,引发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鉴于膨胀土为弱膨胀潜势,地质灾害处于弱发育状态,具有较小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基于“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分区原则,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区评估。如果同一区内存在2 种以上地质灾害时,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来判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级别。

基于2006 年原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地质灾害等级的相关划分标准,对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等级划分,评估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级量化指标表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2.1 崩塌、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Ⅰ)

该区面积13.6 149 km2,分布于评估区西部,地处岗坡地地貌单元,地形起伏高低不平,地面标高9.0~50.0 m,属剥蚀堆积成因地貌类型;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与白垩系中统赤山组(K2c)组成,第四系上更新统黏性土略微露出地表,第四系厚度一般5~10 m,其岩性主要为黏土、粉质黏土、含砾或砾质粉质黏土。

该区分布的主要建设工程有:滁州高铁站进出场线、AK0+000~AK3+600、AK5+300~AK14+500 线路,以及滁州停车区、滁州高铁站、技术学院站、金鹏广场站、市政府站和预留的凤阳北路站。该区主要地质灾害是由膨胀土变形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弱,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

预测U 型槽建设工程,崩塌地质灾害较大可能是在施工过程中引发,预估崩塌体积为18~365 m3,其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均小。预测路基段建设工程,出现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预估崩塌体积为5~210 m3,其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预测停车场、滁州站、技术学院站、金鹏广场站、市政府站建设工程基坑开采引发基坑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预计崩塌体积为2 100~2 250 m3,其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该区段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有较大可能是由膨胀土变形造成的,鉴于膨胀土自由膨胀率43~63%,其地质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该区的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和膨胀土变形造成,其危险性判定为中等区(Ⅰ),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均为中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膨胀土变形处于弱发育状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该区根据分布特征划分为2 个亚区,即Ⅰ1和Ⅰ2区。

3.2.2 崩塌、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Ⅱ)

该区面积1.500 8 km2,分布于评估区西部,地处河漫滩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地面标高10.0~19.0 m,属冲积堆积成因地貌类型;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丰乐镇组(Qhf)、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与白垩系中统赤山组(K2c)组成,第四系全新统黏性土略微露出地表,第四系厚度处于10~20 m 之间。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软土变形,发育程度处于弱发育状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

预测U 型槽建设工程,崩塌地质灾害较大可能由工程施工引发,预估崩塌体积为18~365 m3,其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预测隧道、U 型槽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较大可能加剧软土变形,鉴于孔隙比处于0.902~1.269 之间,厚度位于1.0~2.8 m 之间,其规模、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均小。预测路基建设工程,路基施工引发路堤、路堑边坡崩塌的可能性大,预计崩塌土方量崩塌体积为5~210 m3,其崩塌地质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预测该区段建设工程遭受软土变形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鉴于孔隙比0.902~1.269,厚度1.0~2.8 m,其地质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该区地质灾害主要由崩塌、软土变形引发,未危险性小区(Ⅱ),其中地面塌陷及崩塌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均较小;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呈现弱发育状态,具有小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

3.2.3 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

该区面积15.221 6 km2,分布于评估区北部和东部,地处河漫滩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地面标高7.0~15.0 m,属冲积堆积成因地貌类型;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丰乐镇组(Qhf)、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与白垩系中统赤山组(K2c)组成,第四系全新统黏性土略微露出地表,第四系厚度一般10~20 m。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软土变形,其发育程度处于弱状态,具有小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

预测高架线工程,车站及附属工程滁阳南路站、产业园站、水口镇站、汊河镇站和综合基地等建设工程遭受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鉴于孔隙比0.902~1.269,厚度1.0~2.8 m,其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

该区判定为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软土变形处于弱发育状态,具有小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该区根据分布特征划分为3 个亚区,即Ⅲ1、Ⅲ2和Ⅲ3区。

3.2.4 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Ⅳ)

该区面积19.010 1 km2,分布于评估区北部和东部,地处岗坡地地貌单元,地形起伏高低不平,地面标高12.0~32.0 m,属剥蚀堆积成因地貌类型;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p3q)与白垩系中统赤山组(K2c)组成,第四系上更新统黏性土出露地表,第四系的厚位于5~20 m 之间,其岩性主要由黏土、粉质黏土、含砾或砾质粉质黏土组成。

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较大可能遭受膨胀土变形而引发,由于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位于43%~63%之间,其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

该区判定为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Ⅰ),膨胀土变形处于弱发育状态,具有小的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该区根据分布特征划分为2 个亚区,即Ⅳ1和Ⅳ2区。

3.3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评估区划分为4 个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即:①崩塌、地面塌陷、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Ⅰ);②崩塌、地面塌陷、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Ⅱ);③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④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Ⅳ)。其中,崩塌、地面塌陷、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Ⅰ),地质灾害处于弱~中等发育状态,规模小~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可予以防治,防治难度中等。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结果为基本适宜。崩塌、地面塌陷、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Ⅱ),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和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Ⅳ),地质灾害处于弱发育状态,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易于防治,防治难度小。根据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结果为适宜。

3.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4.1 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线路U 型槽、路基、车站工程施工时,应加强对开挖工程、基坑边坡、路堑与路堤边坡的管理,采取放坡或者相应的支护措施,基坑周围严禁大面积堆载。

(2)基坑开挖至低于地下水位时,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帷幕注浆防水措施,做好基坑防排水工作,以防基坑边坡崩塌发生。

(3)严禁在城际铁路沿线100 m 范围内取土,以免引发崩塌,影响线路安全。

3.4.2 软土变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线路U 型槽、路基工程基坑开挖时,可采取分段施工,减慢施工速度,以利于软土排水固结,保障路基及边坡的稳定。

(2)对于厚度较大的软土层应采用施工搅拌桩措施,防止软土变形影响基坑安全。

(3)高架线路与高架车站桩基施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软土缩颈对桩基施工的影响,采取护孔或扩大桩基口径等有效措施,确保桩基顺利施工和质量安全。

3.4.3 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应加强对开挖工程的管理,采取放坡或者相应的临时支护措施,基坑周围严禁堆载,从而避免膨胀土变形因而引发崩塌地质灾害。

(2)路基段工程建设对膨胀土应进行土性改良,如采用掺拌石灰的三合土进行垫层,防止基坑爆晒与雨淋,以免引发膨胀土变形,影响路基、边坡与建(构)物安全。

(3)做好地面防水,适当设置地面防水工程,如在路堤、路堑边坡坡脚处设置截排水沟。采用混凝土地面增大防水范围,从而避免膨胀土变形进而危害路基安全。

4 结论

滁宁城际铁路建设工程确定评估面积为59.347 4 km2。本文在充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危害性进行了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软土变形、崩塌、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预测U 型槽工程施工引发基坑边坡崩塌,路基施工引发路堑,及预测路堤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预计崩塌体积均为5~210 m3,其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预测地处河漫滩地貌单元的隧道、U 型槽、路基施工降水工程加剧软土变形,预测地处河漫滩地貌单元地段的建设工程遭受软土变形、路基段遭受崩塌及预测地处岗坡地地貌单元地段的建设工程遭受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其规模、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小。

(3)预测停车场、滁州站、技术学院站、金鹏广场站、市政府站建设工程基坑开采引发基坑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预计崩塌体积为2 100~2 250 m3,其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

(4)综合评估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4 个区,即:崩塌、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Ⅰ);崩塌、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Ⅱ);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Ⅳ),其中:Ⅰ区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Ⅱ、Ⅲ、Ⅳ区建设场地适宜性为适宜。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第四系危险性软土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河北平原区第四系(200m以浅)岩土体综合热导率特征综述
北疆第四系覆盖层上明渠结构优化研究
浆喷桩在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