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奇
(连云港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连云港 222000)
2017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省调研考察时指出,“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2022 年3 月17 日,平陆运河项目正式立项,运河总投资约600 亿元。平陆运河是几代人的期盼,上游连通 “黄金水道”西江,下游沿钦江进入北部湾,是发展广西及云贵川等西南边陲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工程,是开发北部湾海洋资源、促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1,2,3]。
1912 年,法国水利专家在广西进行了勘察后,提出建设平陆运河的构想。勘察结果表明,平陆运河航道全长约125 公里,人工开挖长度不少于20 公里,主体方向由北向南,从横县西津水电站库区平塘江口至钦江出海口沙井港。1915 年,修筑平陆运河的提案再度重启,并重新组织了勘察,但由于后来中国陷入了数年军阀混战时期,平陆运河计划就此中断。一个世纪之前,著名的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建设平陆运河,此后近一个世纪,各方力量都在不断地论证,力争早日实现这一伟大构想、造福一方百姓。1993 年,《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发布,明确提出将平陆运河列为远期建设项目[4]。
平陆运河是我国自京杭大运河后2500 多年来的第一条大运河,设计目标以发展航运为主(图1 是世界遗产运河分布图),同时兼具防洪、灌溉、改善沿岸生态环境等,尤其是防洪,对于洪涝灾害严重的广西地区尤为重要。
图1 世界遗产运河分布图
平陆运河河道主体方向由北向南,北部从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汇入北部湾,全长约140 公里,运河主体工程大部分是基于现有沙坪河和钦江进行针对性改造,新开挖河道约6.5 公里。平陆运河走向由北向南,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直接实现了西江干流汇入北海湾的百年目标(图2、图3)。运河建成后,短期直接受益的将是西江沿岸附近,同时能够缓解西江下游通航压力。长期来说,平陆运河的修建,能够通过铁水联运以部分分担长江通航压力,衔接正在研究论证的湘桂运河,将长江、珠江及北部湾纵向贯通,为服务我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发展增加了一剂强心剂。
图2 广西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示意图
图3 平陆运河规划示意图
平陆运河建设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地区的航运能力,根据《平陆运河航运规划运量预测专题报告》的数据分析,南宁以西地区及沿途城镇是最先受益者[5],占比达55%以上。中期及远期,南宁以东地区货运量占比增加,占比分别达到54%、51%。
总的来说,平陆运河的立项修建是符合国情民情的,是广西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牵引工程;平陆运河将缓解下游珠三角地区的航运压力,间接支援了长江航运,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内河航运发展;平陆运河是我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项目。
表1 平陆运河通航能力预测 万t
表2 平陆运河货运量预测
我国在运河等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自古就有典范,比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其中,都江堰始建于战国,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兴衰,是迄今全球仍在发挥巨大效益、最古老水利工程。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为根治岷江常年水患,率领其子李二郎与蜀地各族人民共同修建“湔堋”,至宋代以后沿用“都江堰”的名称[6]。后经历朝历代加固、维修和扩建,都江堰在其所覆盖的成都平原、龙泉山以东部分丘陵地区内,灌溉面积已达56.7万km2。都江堰兼具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漂木与渠道发电等功能,与都江堰工程一样,将四川盆地养育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府之国[7]。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赞称说: “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8]。古人修建都江堰的时候就考虑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都江堰在满足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因素,历史表明,都江堰的存在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集大成者。与京杭大运河、平陆运河等略有不同的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功能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同时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本文最为关心的是平陆运河建成之后的防汛功能。广西省内河流分布广泛,地下水位埋深浅,雨季长,降雨是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据官方统计,广西当地集雨面积不小于50 km2的河流有1350 条,集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地表河有69 条,水域面积约8026 km2,占陆地总面积的3.4%,喀斯特地下河有433 条,长度超过10km 的有248 条。由于降雨量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广西南靠北海、西临云贵高原,地势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径流深和径流量在空间分布上也呈桂东南向桂西北递减。广西汛期比较长,集中在三月份到十月份,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时候,时空分布差异也造成了广西省内。(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由此可见,平陆运河作为广西未来的入海通道,其防汛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防汛主体上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预防,另一方面是应急,其中,预防是重点。本文分别从河道淤积、河堤保护、岸坡植被、政策及民众监管等方面进言献策,由于防汛方面的工程措施,比如清淤等相关研究在水利工程领域已经足够成熟,在此不赘述,亦不班门弄斧,笔者仅提几点建议,供建设者参考。
河道淤积方面:笔者认为,河道淤积对于雨季和泄洪来说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平陆运河的泄洪能力,如果在运河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开凿过程中,提前埋设相关的传感器之类,沿河道上游至下游分段布置,实时监测指定位置河道底部的淤泥厚度动态变化数据,并编制类似降雨数据之类的数据统计模式,形成长期、短期、实时、实地“四位一体”的监测管控,这对于清淤周期及时间点确定、清淤量确定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河堤保护方面:笔者认为,河堤保护对于运河在防汛风险管控方面的作用也很大,特别是洪水来临时的泄洪应急能力。笔者认为河堤保护主要关注河道变形、河堤裂缝监控两个方面,前者建议安装激光雷达传感器之类,沿河道上游至下游分段布置,定期采集数据。后者建议人工定期、定点实地检测,做到勤监测、勤记录、及时分析、风险管控。
岸坡植被:笔者认为,这是广西人民的强项,广西人杰地灵、植被资源丰富,在综合考虑美观、城市宣传等方面,在运河两岸种植具有广西特色的植被,即能保护岸坡、调节气候,又能美化城市,人水和谐。
政策和民众监管:笔者认为,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提高安全标准、加强立法、转变防洪观念、风险社会化以及管理智慧化等方面综合规划,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的科学引导、及时教育,形式上追求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
另外,防汛管理方面目前从我国积累的经验方面来看,存在需多误区或者不足。比如与河争水、与河争地,预警不及时、组织队伍难度大等等。部分困难可以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前做好预防,能极大地减轻防汛压力。
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我国古代代表性水利工程,在满足工程本身功能的同时,均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见证,至今仍然在发光发热。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要重视现代水文化建设。平陆运河上述两大工程都属于水利工程,即生态工程。笔者建议,平陆运河作为我国现代第一条大运河,既要在工程施工工艺上有所创新,更要在水文化建设方面去粗取精、开拓创新,争取往人水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本文深度挖掘都江堰水文化的核心要义,以及宋代河道管理中部分有借鉴意义的教化理念,能够对即将开工建设的平陆运河及其附属工程,提供一定的建议或者思路。
在地形地势上,都江堰合理利用了岷江出山口,“道法自然”,在充分尊重自然法则、精简施工工程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情况下,创造性地做到了自动分水、泄洪、排沙及灌溉等功能。设计师们在当时施工条件简陋的艰难情况下,仍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在宋代,河道管理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民间共同实现,皇帝的意志主要通过面谕和宣谕两种形式实现,经地方政府,落到民间,逐渐起到全民爱河、治河、与河和谐相处的作用[9]。宋代时期,运河经济进一步发展,京杭大运河依然是当时的黄金渠道,新开凿了“漕运四渠”,在贸易、战争物资运输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0]。
平陆运河自提起到立项,历时一个世纪之久,几代人的期盼终于即将迎来胜利果实。基于前人的建设、管理经验,不难知道,现代水文化建设如果仅靠工程技术或者政策手段等,无疑很难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人文素养等,指导平陆运河在建设及管理期间,更好地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更好地去促进运河两岸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平陆运河即将开凿建设,在建设期间及后期运营管理期间,应高瞻远瞩,充分考虑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等,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综合科技、人文、教育、政策管理等,力争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文化高低并传承发展,为建设魅力广西、美丽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平陆运河即将开工建设,本文主要从运河工程本身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并基于都江堰和国内外河道管理的经验,分析了平陆运河建设及运营过程需重点关注的部分领域,特别是防汛风险管控管理和现代水文化建设方面,并提供了部分思路或建议,期待能为平陆运河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