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 谢涌祥 黄沁钰
牙体缺失为临床常见口腔疾病,其对患者咀嚼功能以及颌面部美观具有严重不良影响,如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则可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或颌面部畸形等不可逆性损伤。种植牙修复为临床牙体缺失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手段,应用人工种植义齿填补患者缺失牙,可有效恢复患者咀嚼功能,降低牙槽骨吸收程度[1-2]。但是针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种植牙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人体上颌后牙区的牙槽骨属于Ⅲ类或Ⅳ类骨,并且此处牙槽骨量高度常常不足,手术操作难度大且在行种植牙手术后稳定性难以保障[3]。现阶段,针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临床常在种植牙手术治疗前先应用上颌窦提升术增加骨量,以降低手术难度和提高种植牙稳定性。上颌窦提升术具有内提升术以及外提升术之分,并且在临床上均有所应用,既往主要采用分期手术进行,一期手术为患者植入骨替代物或骨组织,待患者骨量增加符合种植牙手术指征后再行二期种植牙手术,因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需行2 次手术治疗,创伤较大,导致接受程度偏低。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手术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大部分病例中已实现上颌窦提升术、种植体植入术同期进行,并且在不进行骨组织植入的前提下一并完成,一次性手术的便利性得到广泛认可[4-5]。但关于上颌窦内提升术、外提升术同期不植骨种植牙修复术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相关研究仍较为欠缺。鉴于此,本研究开展分组对照研究,对比分析内提升术、外提升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临床提高上颌后牙缺失的种植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价值。
选取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进行种植牙修复治疗上颌后牙缺失的60 例患者,本研究经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明确,符合种植牙手术指征:种植牙修复区牙槽骨高度残留4 ~6 mm,牙槽骨高度平均值5.2 mm,颌龈间距>6 mm。排除标准:上颌窦囊肿或上颌窦炎症反应患者;上颌后牙区骨量<4 mm 患者;存在颌面部、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史患者;存在酗酒、吸烟(>20 支/d)或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口腔其他疾病患者;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妊娠期女性患者;种植牙手术不耐受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8 ~62 岁,平均(48.56±8.63)岁;病程1 ~6 年,平均(3.25±1.28)年;共植入种植牙44 枚(非游离端13 枚,游离端31 枚)。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9 ~65 岁,平均(49.53±8.71)岁;病程1 ~6 年,平均(3.44±1.30)年;共植入种植牙46 枚(非游离端14 枚,游离端32 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行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手术,术前完善相关临床检查,根据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检查结果对颌骨高度进行计算,制订手术计划。局部麻醉后,在预计植入部位的牙槽嵴顶处切开黏膜及骨膜并向上翻瓣,结合手术计划中的种植范围,在上颌窦外侧壁选择开窗线,位置选择为开窗线底部高于上颌窦底部5 mm 处,使用球钻(直径2 mm)做矩形窗口,大小为15 mm×10 mm,暴露矩形各边的上颌窦黏膜,对上颌窦黏膜进行剥离,并将剥离出的黏膜及骨块完整地向上抬起,先锋钻在术前手术设计的位置进行定点钻孔,应用骨挤压成型技术制作植入窝,在不植骨的前提下植入种植牙,种植牙材料选择骨水平种植体(山东威高),规格为4.7 mm×10 mm,缝合手术创口,术毕。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氯己定漱口水漱口,3 次/d,连续使用3 d。
1.2.2 观察组
行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手术,术前准备同对照组。局部麻醉后对预计植入部位的黏膜进行切开、剥离,暴露骨组织,采用先锋钻在骨表面备洞,位置选择在预备种植窝到上颌窦底部1 mm 处,对洞直径进行扩大,以种植体所需直径为扩充范围,应用上颌窦提升器(上海康桥),轻轻敲击造成上颌窦底骨璧青枝骨折,连同上颌窦黏膜向上抬起4 ~6 mm,应用骨挤压成型技术制作植入窝,随即植入种植牙。种植牙材料、规格以及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1 手术相关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中疼痛)进行统计,其中术中疼痛在手术完成后30 min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评分0 ~10 分,分值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
1.3.2 种植牙稳定性及骨量增加
术后嘱咐患者6 个月后复查,对种植牙稳定性进行评估,同时测量种植体骨量增加水平。种植牙稳定性评估标准如下:种植体无松动,X 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连续阴影,敲击声音清脆不沉闷,无感染发生,患者无异物感、疼痛等主观症状感受。
1.3.3 并发症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区创口感染、上颌窦炎。
应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耗时(min) 术中出血量(mL) VAS 评分(分)对照组 30 52.52±10.83 18.53±7.62 5.23±1.36观察组 30 34.86±10.53 13.25±7.46 4.48±1.03 t 值 - 6.403 2.712 2.408 P 值 - <0.001 0.009 0.019
术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种植牙稳定达到97.83%(45/46),高于对照组的86.36%(38/44);观察组骨量增加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种植牙稳定性及骨量增加比较
观察组患者仅1 例(3.33%)出现并发症(术区创口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 例(20.00%)(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牙列缺失为临床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外伤、口腔疾病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其对患者咀嚼功能产生严重的损伤,并且对患者发音等功能同样具有损伤作用。口腔种植牙作为牙体缺失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在改善患者颌面部美观以及咀嚼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颌后牙区由于位置较为深入,在日常洗漱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一旦发生龋齿或牙周等疾病,则容易出现过早的牙体缺失[6-7]。但是,单纯种植牙修复在上颌后牙区牙体缺失修复中存在较高的局限性。首先,该区域的骨组织相对较少,牙槽骨高度偏低,视野受限,需要患者配合大张口,故手术操作难度大;其次,牙缺损后周围组织因骨质吸收等原因而发生萎缩,上颌窦气腔化以及疏松骨质的解剖结构,难以维持种植牙的稳定性[8]。以往上颌骨量不足的后牙区被视为种植牙的禁区。近年来,随着种植牙手术相关技术的发展,研究的逐渐深入,绝大部分学者指出,上颌窦提升结合上颌后牙区骨增量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较好的种植条件,使患者种植牙修复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9]。
上颌窦提升术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创造了种植条件,其手术术式分为内提升术以及外提升术,二者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各具优缺点,本研究对比分析上颌窦内、外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术对周围骨量以及种植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术后6 个月种植牙稳定性以及骨量增加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在骨量有4 mm 以上,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牙术在手术时间、治疗效果、安全性更为理想。外提升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针对手术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可在直视下进行解决;但是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过程需要对上颌骨软硬组织进行大范围的剥离,并将上颌窦黏膜向上翻起,术中创伤相对较大,手术耗时较长,对医师的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大大增加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可能性,在内部负压的作用下,导致种植体与上颌窦内膜之间的帐篷结构形成不明显,进而影响该区域成骨细胞功能,因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之提高,造成骨量增加不明显以及种植体稳定性欠佳[10-13]。内提升术虽然不具备清晰的手术视野,对于术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难以控制,但是可以通过提高术者手术技巧对其进行规避;并且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术中骨膜剥离范围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利于骨量增加[14-15]。
综上所述,针对上颌后牙缺损患者,骨量在4 mm 以上,种植体在能够达到较好的初期稳定上采用上颌窦内提升且不植骨的同期种植牙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并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