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孙鑫敏
《道德情操论》的首章节中,亚当·斯密提到了“人的本性中存在一些原则,使他人关注他人的命运,并且他人的幸福对他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即使他们不会因为他人的幸福而得到任何好处,但是看到他人幸福的确能给予他们愉悦的感觉。”亚当·斯密开创了关于共情理论的完整论述。到了20世纪,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共情的概念才被加以更多的关注,在西方对于这种心理现象的学术研究发轫于美学领域。
1909年,美国心理学家蒂奇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首次提出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共情也叫作“同理心”或“感情移入”,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将体会到对方的心理感受,接纳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并从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情感,这就是一种共情能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对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忠恕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和考虑问题,这也是共情的要义。
“共情”一词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雷福德·铁钦纳提出,他认为共情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通过一种理解他人情感的方式;二是连接社会认知的一种方式。共情是一种能力,可以使我们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绪,并以适当的情感作出回应。而共情过程就是对他人感受的识别和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情感是联系人类的纽带,共情让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情感的表达欲望越来越强烈,人们在互不相识的网络环境中袒露心声,激发情感共鸣,产生思想共振。共情让天南海北的人们聚到一起,让天各一方的人们凝聚一心,激励大家同心同德建立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激发出人性最好的一面。
截至2023年,以“主持人共情”为主题搜索的文章共66篇,以“访谈节目主持人”为主题的文章有554篇。在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共情能力往往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正向作用。刘亦慧、王天伯在《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共情能力研究——以<面对面>主持人董倩为例》中以《面对面》主持人董倩为核心案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节目中共情能力的实现路径:倾听的姿势、倾听的表情、氛围营造。为了应对使用共情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建议访谈节目主持人在培养共情能力之时,首先要提升个人素养并巩固其专业基础等。王漪在一篇名为《节目主持人在人物访谈中的共情运用》的文章中专注探讨了主持人共情能力对节目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个培养主持人共情能力的观点和原则,其中包括平等交流、寻找共同点、关注倾听以及中立、信任、适度原则。在《浅析智能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共情能力的培养路径》一文中侯月、王储探讨了智慧时代电视主持人培养共情能力的策略,提出了人工智能到来的现实维度和主持人培养共情能力的实际意义。近几年,主持人的共情能力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共情(Empathy)”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为“同理心”“移情”等,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森·罗杰斯(Carl. Ranson.Rogers)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共情是能够体会并理解另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经历,仿佛身临其境一般。你印象深刻的是你与他的差异,你只是理解并非变成他。共情的含义之一是让被共情对象意识到你对其所处情境的理解。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共情能力是整场节目的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主持人要能够理解和关心受访者的心理感受。在与受访者沟通时,主持人不仅要设身处地为受访者考虑,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还要以共情能力引导受访者在节目中开诚布公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主持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要努力创作更多精良的访谈节目,全情投入地介绍中国,展示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完善的发声平台。访谈类节目需要持续提升质量,加强内容改进。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需要创造一个更舒适的交流氛围,让嘉宾在心理上感受到支持和理解,身体上保持同步和共鸣,表情上流露出会心微笑。这展现了主持人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而主持人是否能积极运用这些能力来调动情感是决定一档访谈类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我们的国际传播的基本目标是让中国的故事走进世界,让全世界听懂中国的故事。媒体工作者需要遵循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坦诚相见的态度和扎实的讲故事技巧,创作出鲜活人物身上真实感人的好故事。国际传播的目的正是为了让中国动人的好故事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分歧,使得海外观众共情,从不同故事中了解到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感受到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共情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在访前作尽量充分的策划,挖掘人物故事最鲜活的内容;在节目中主持人要用专注且认真的态度倾听,以真情促共情;主持人的提问方式要以小见大,避免抛给观众空洞的问题,同时问题要充满人情味。
美国心理学家梅洛夫(Mayeroff)认为,共情就是对一个人的关怀,必须真正了解他和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一样。我必须能够以他的视角看待他的世界和他自己,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外部的对象来审视和观察。共情要求我能够同在他的世界里,并深入了解他的生活方式、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主持人去走进嘉宾的世界去感受。所以在访前,主持人需要充分做好访前策划,深入了解嘉宾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信息,目的是在嘉宾身上去挖掘最鲜活的内容,尽可能给观众呈现立体、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此,面对“熟悉的陌生人”,主持人在节目中才能与受访嘉宾进行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董倩曾在《面对面——朱婷:冠军的背后》这期节目结束后讲述了采访背后的故事。她说她通常不太关注女子排球队,但为了深入了解朱婷的情况,在准备采访时她仔细观看了一些与朱婷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的重要比赛视频资料。她不仅仅查阅资料,还特地咨询了身为节目制片人的女排球迷张士峰,与她进行了全面沟通,以获取更多关于朱婷的个人信息。尽管主持人和受访嘉宾是隔空对话,但是由于主持人董倩在进行采访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整个访谈进展顺利。
央视主持人朱军曾说主持人最大的技巧莫过于善良和真诚。诚然,真诚最能动人心弦,真情的话语、真实的事才能深入观众内心。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曾提出:“访谈的首要守则是倾听。”良好的倾听状态会让嘉宾面对镜头时更自如地吐露心声,主持人要在节目中用专注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和交流,营造轻松平等的访谈氛围,让观众共情。
《朗读者》虽然是一档读书类节目,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访谈互动反而是最令观众期待、也最精彩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董卿真诚爽朗的笑声、认真倾听和眼含热泪的模样了。她总是目光温和地看着嘉宾,她的表情神态随嘉宾的讲述自然流露,时而神情紧张,时而感动流泪,观众也时而笑声不断,时而热泪盈眶。透过她真诚的笑容和明亮的眼神,观众感受的是她那份真诚的善意和温暖。
共情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大多时候是面带微笑进行提问与倾听,但是当嘉宾感伤流下眼泪时,她总是眼含热泪。比如在《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采访赖敏和丁一舟时,赖敏读写给未出生的孩子的信时,因为太难受在节目中边读边哭,董卿眼含热泪温柔地说:“如果太难过,我们就不念了。”共情能力强的她总是专注而真诚。
主持人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谈话效果。有些主持人总是问出很宏大空洞的问题,让嘉宾难以回答。所以在前期了解嘉宾时,我们要关注更多的细节,节目中可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提问,引导嘉宾将问题延伸,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真挚的小问题可以走进嘉宾的内心深处,使其回想起更多小细节,同时也将节目氛围烘托起来,寻求观众共鸣。
比如在节目《面对面——周深:向光而行》当中,主持人王宁采访歌手周深时,她问到的问题是:“所有听你歌的人都会觉得你唱着唱着就把自己唱进去了,你最想表达什么样的音乐呢?”周深回答:“让你有情绪波动的音乐。”这也引导周深说出音乐对于自己的意义以及自己希望成为一个可以给人幸福和力量的歌手。所以主持人王宁的问题恰到好处,以细致而充满人情味的小问题引出歌手周深的回答,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向光而行的周深。
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知识水平,所以主持人在工作之余应阅读更多书籍,将阅读视为提升精神境界的源泉,并逐步将人文知识转化为精神修养。同时主持人阅读的书籍应该是多样的,把自己看成一个“杂家”,吸收不同的文化知识,以便在实际节目中与嘉宾、观众沟通时保持高水平,真正实现媒体传播的目的。所以主持人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入眼、入耳、入心,提高思想境界,做被访嘉宾的“知心人”。董卿深厚的文学底蕴让她总能很恰当地回应嘉宾,让坐在她面前的嘉宾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让观众共情。
在《朗读者》第一季采访杨梓琳时,说到作家刘瑜的书,杨梓琳说:“我觉得每句话都写在了我的心坎上,当我再一次读起它,内心会有很多的波澜。”董卿即刻用书中的话“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有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宽容。”来回应,此时既替嘉宾解读了这本书所带给作为妈妈的杨梓琳独特的意义,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孩子与妈妈之间细腻的爱。
培养人文素养主要是关注“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正是一种道德责任感支撑着这种情感,这种道德责任感也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表现。
2019央视主持人大赛上,评委董卿点评选手:“主持人一定不仅仅只属于一群会说话的人,我们是有服务对象的,我们是有社会使命的,我们的目的是如何真正地能够成为为这个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个好的发声的人,所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因为弘毅之士以仁为己任,什么是仁,博爱、担当、责任、格局、胸怀。”正如董卿所说,主持人是有社会使命的,也正是这份道德责任感能够强化主持人的人文素养,使其倾注人文关怀,为爱发声,真正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主持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这既是访谈节目主持人做好访谈的方法指南,也是做好访谈工作的宗旨。从根本上提升主持人人文素养、培养共情能力最有效的举措是深入基层去感悟百姓生活。当访谈节目主持人脱离了仪式感较强的演播室,走进更接地气的人际传播环境之中,主持人与被访嘉宾、主持人与节目受众之间的关系枢纽往往可以连接得更加紧密。一定程度上走出演播室,走进被访嘉宾熟悉的场景之中,消解掉了主持人的仪式观,建立起来的是平民化的主持共情形态。
许知远主持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在荧屏中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主持范本。《十三邀》的叙事手法独特新颖,主持人许知远对话嘉宾蔡皋时,选择来到画家蔡皋的家里,随之去到蔡老师创作的地方,在大自然的浸润下,完成节目采访。节目开始,主持人许知远没有见到蔡老师之前的画面是在蔡老师小区里的一个小树林里,这片小树林也是蔡老师经常创作的地方,主持人带着观众提前进入这样一种大自然浸润下怡然自得的真切状态,设身处地感受嘉宾蔡皋的生活。嘉宾蔡皋没有学过画画,但却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绘本画家,曾创作了《海的女儿》《桃花源的故事》等优秀儿童绘画作品。从《十三邀》对话蔡皋这一期节目中清晰地感受到77岁的蔡老师仍然充满可爱的孩童气息,而能让观众如此真切地被蔡老师感染,离不开主持人走入嘉宾生活这样轻松的谈话环境以及主持人欣赏蔡老师的真诚态度,最终用镜头和语言给观众呈现出的真实且鲜活的蔡老师。
只有深入群众,到基层体验民生、民情,主持人才能和嘉宾更有共鸣。主持人要用脚步来丈量,用真心去感受,要走得远、贴得近、访得深、传得准,用话筒传递老百姓的心声。
共情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持技巧、更是一种能力。对于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用新角度去探析人物事迹。主持人也要带着社会道德责任感积极深入群众,深入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走进受访者的内心,用真心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用真情感悟他们的精神,才能完成一档高品质的访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