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2023-11-15 09:54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专业

邢 茹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当下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能力需求也不断升级,传统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下媒介行业需求。目前高校对于传播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情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当下社会需求。在媒介融合的社会行业背景之下,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是当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亟需完成的责任与义务。当下各种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类各具特色的媒介平台的兴起、新闻产品的系统化专业化制作,新媒体平台作为大众日常高频使用的娱乐工具。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应跳脱传统教学模式,技术赋能、运用理论、合理策划,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闻产品。这样的人才建设需求,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实践而已引发了哪些具体的教学研究问题,需要回答。作为媒体行业“变革力量”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设计教学策略与培养人才规划,如何培养出综合性人才以适应当下媒介发展速度,如何探索跟进社会行业发展趋势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当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效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媒介融合的发展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源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细化分为媒介技术融合、媒介业务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政府规制融合。[2]狭义媒介融合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老媒体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3]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可更加便捷地相互转换,媒介日渐趋于一体化。在我国近年来在短视频发展迅猛,5G 技术加速互联网产业格局,网络文化呈现“破圈”等大趋势下,当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授课不仅需要基本新闻传播知识,更需与时俱进开设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创新能力。

1.1 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技术发展受到的影响深刻,结合数据进行分析已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来说,其网络与新媒体实务其核心能力之一,即数据分析。实务操作中运营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现的数据,如点赞量、评论量、阅读量、平台转换率等多方面数据,实时了解新媒体平台情况,数据分析可以揭示新媒体行业的整体情况,通过完成各项指标来衡量运行状况,从而显示整体状况是何种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运营者清晰展现用户画像以更精准地针对当下运行模式进行后期调整,达到平台流量收益转化最大化。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高速化,互联网每天都有大量数据产生,例如:流量数据、粉丝数据、转化数据、下载数据、交易数据等。数据分析能力是指需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通过熟练掌握数据分析手段方法和技巧,对准备好的数据进行探索分析,并能从中发现因果关系与规律,并提供有效决策。

1.2 对学生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闻内容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新闻内容创造编辑更具有灵活性。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此对于打造优质且具有创新性的内容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需注重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筛选有价值的内容的新闻素养,利用新媒体传播多元化的特点优势,满足用户需求、塑造平台形象。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受众单一接收来自媒介的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新闻信息可以人人传播,海量传播。用户与平台的关系是相互沟通的,用户在内容的创造中也有一定的参与能力,他们与此同时也成了内容的创造者。互联网平台创造内容成为“平民化”活动的环境下,信息不再稀缺,但具有深刻思想、鲜明观点、具有高质量且具有创意的传播内容少见。在“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有将不同媒介元素深度融合制作新闻的意识,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深度的内容。

1.3 对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网络与新媒体是基于数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基于海量互联性信息与数据,需要基本的计算机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至2022 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4]当下的信息传播已从以往的“人找信息”发展为“信息找人”,因此,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或编程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新闻作品定制,精准投放新闻信息,是网新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其中,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要面对广大网民讲好新闻内容,需要以更加直白和易理解的方式去呈现数据。除此之外,视频图像制作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要学习的方向之一,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碎片化软件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多数新闻以视频方式呈现,因此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线性编辑软件 (如:PR、AE、Final cut pro 等)和图片编辑软件(PS、AL 等)。通过数据算法给用户推送新媒体产品、制作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产品形态,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这是适应行业发展培养该专业学生能力的必然要求。

1.4 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时代的变化中发展出的新兴专业,其理论仍然是在大的新闻传播理论框架之中,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与新闻传播基础知识和社会学相关知识,方能建设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新媒体作品。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由于传者与受者的边界逐渐模糊,互联网内容质量趋于碎片化,浅显化。因此,作为专业人才,需要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思维高于他人,逻辑清晰于他人,文学素养强于他人,个人见解深于他人,创作的新闻作品才能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这才是专业人员该有的创作水平。当今能成为新媒体新闻报道范本的都是具有深远见解与高度媒介素养的作品,例如:南方周末的《新疆棉花遭遇“明抢”与“暗战”》《每一次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以及专题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一百年篇留声复兴之路》等。

1.5 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与新媒体是顺应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变革趋势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面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科技化,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特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需学习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以新闻为魂,以新媒体为主,以“实践赋能”为突破口,以“新闻教育实践观”为指导,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底层逻辑应是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实践,去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感知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既包括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设计基础”网络营销等理论知识课程,也包括“动态设计”“视听基础”“基于python 语言的互联网程序设计”“数据可视化”“影像声音创作” 等实操类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对网新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互联网媒介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这也要求网新专业教学要对标新技术新观念,进行调整其专业知识结构,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观念能与时俱进。只有将先进的理论与当下先进技术进行结合,才能让其所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能,推动社会行业的发展。

2 当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存在的困境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的基础能力。基于该技术层面的创意内容生产、社会化营销、精准数据分析运营等更高阶的能力,是已成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网新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跨学科传播能力的传播人才。高校网络媒体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学实践平台等方面仍存在的诸多短板。

2.1 学科教学融合不足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要在文科学院开设专业,面向文理科招生。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术。[5]结合媒介融合大环境,媒体行业需要具有文理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首先,当下存在部分高校设置文理兼容与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但是,授课内容浅显,让学生的学习止于书本止于表面,首先在学习的深度上就达不到专业的“精”,何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度融合。其次,存在高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向较单一的情况,仍然采用传统新闻学的教学课程设置,或者仅开设文科类课程,忽略了理科类与实践类的课程安排。

2.2 培养人才目标模糊

应用模式创新设计能力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多数内地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致力于培养新媒体运营者,少数学校致力于培养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应用的创造者[6]。培养目标的失焦容易造成专业课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不系统、教师授课不严谨等问题。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对于自身的努力方向感到迷茫。当下媒体行业不仅需要具有扎实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运营人才,更紧缺创新设计复合人才,因此高校还应针对当下行业背景的发展趋势相对应的及时调整其培养目标。

2.3 专业教学体系不完善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交叉专业,在教学中需与其他学科优势充分融合,对于兼容性强大的专业,在教学工作中,实践的单一成为学科教学中的短板。有些高校虽建有相关事件设施,例如虚拟演播厅、非线性编辑机房等,这些实践配套设施的学习方向仍为传统的新闻学方向,教师资源仍未更新,并未区别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授课。虽有相关硬件设施,但未有具备跨学科的实践设备和实训中心,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时间进行指导与实训。

2.4 不同地区间教育资源不均衡

我国90%以上的大学属于地方高校,这些高校承担着94%的大学生培养任务。[7]受到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否和地区位置不同的因素影响,不同高校间的教育水平和资源不平衡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对教师资源、设备资源、时间资源还是就业资源的配备要求都较高。因此,在网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让资源合理分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2.5 缺乏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当下的教学中教师仅局限于教授专业内容,忽略了将正确意识形态贯穿授课过程的重要性。尤其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传媒人才作为国家形象的把关人、信息发声者,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

2.6 现有教学测评模式老套

传统的新闻学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多以试卷为主,随着行业变化与学科发展,网新专业也随着社会变化进行学科的扩充和实践类课程的增加,传统试卷方式已无法合理考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现网新专业仍存在以试卷分数“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专业课考核的模式,此考核方式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果、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的社会要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发展对策

3.1 结合学校特色,优化课程设计,深化学科融合

打造各院系师资共享,平台共享、教学共享的教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教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7]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结合自身教学特色,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引进优质师资,创建教学课程框架,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灵活调整课程安排。首先,促进学科对话,构建通识知识教学系统,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大数据、信息技术、影视编导、新闻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当下行业发展趋势为培养着力点,开设新闻传播、广告设计、经济营销、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将各科学课知识合理融合。开设创作、设计、分析类课程,并积极跟进学生的实践作业,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其次,高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应合理将不同的专业课程分配到相关学院,用专业的教师教专业课。例如在涉及影视编导课程,由艺术影视学院的教师教授课程,充分利用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及其艺术学院配备的设备资源。通过不同学院的共享师资进行专业化教学,利于学生充分学习,融合其所学知识。

3.2 构建科学学科体系,细分学科方向,明确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需构建一个科学的学科教学体系,不仅要推进学科间的融合,也要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实现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新媒体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专业内部方向细分。例如:新闻写作方向、网络营销方向、数据可视化方向、影视方向等。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专业方向,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教师有针对地教学,学校有规划地设置培养模式。第一种方案,可以根据文理科进行分班教学。在理科班级的课程设置中,区别于文科类没有基础的学生。第二种方案,也可针对学生对不同方向的接受度,进行分班前测试。例如:计算机技术的接收敏感度、文学素养程度、数据计算能力程度、视频艺术鉴赏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再进行分班,根据学生接受度快慢分班。分班的目的是更好地细分学习方向。适应学生接受知识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以便了解自己适合哪类方向(例如:大数据分析方向、新闻采编方向、影视方向、网络营销方向等),在之后的专业方向细分中,以便更加理智科学地进行选择。

3.3 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数字课程,推广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推动互联网数字课程在学生中的普及,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线上课程和线上平台教学的优势,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智能学习发挥作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优质内容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推行数字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度与深度。本校教师的专业课的课程教学资源可放置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如大学生慕课、网易云课堂等,让学生业余时间有效针对欠缺知识点查缺补漏。此外,外校的优秀课程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资源。

3.4 高校间建立友好关系,鼓励教师学生访学交流,促进教育资源平衡分布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高校其教学质量、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不同,若要推进学生的专业能力,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拓宽视野,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综合类大学或理工类学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与传媒专业院校达成合作,输送教师与学生前去“取经”。推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任务,我国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需要每一位高校学子运用扎实的知识去推动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因此在宏观视域下,平衡网络与新媒体的教育资源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全国高校建立起互通的教育网格,让优质资源全国共享。

3.5 技术教育结合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才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生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才学,更需要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和高度国家认同感。“科技理性” 若高于 “价值理性”,从而带来的技术在社会运用中的异化,将对社会乃至国家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8]为此在进行基本技术的授课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学科授课中深挖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优秀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与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能让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思潮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6 创新考核模式,推行产教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传统的试卷答题考核模式一定程度上不适用于所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不同的专业课程运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检验。新闻学传播学等传统的理论课程,可使用试卷答题模式,涉及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的课程,以协助某企业或者单位成功完成项目或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论文者为评估途径。影视方向以制作的视频质量和网络平台评价(点赞,评论等其他量化数据)综合考量,作为考核方式。不同的细分方向与专业课程,只有灵活调整评估模式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头脑风暴,充分发挥大学生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大化展现学习成果。以网络新媒体专业教学为例,基于学生的作品作为期末考核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学生考核流程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实践中要贯彻推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跨学科性较强的专业,高校搭建以运营新媒体为主体的实践实训中心,根据专业方向分设大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内容生产等实验基地,根据当下行业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互联网新媒体各项业务。此外,高校建设的实验中心与行业中优质企业进行合作,聘用社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实验中心指导学生。此外,与企业合作积极打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地可实践,也有效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途径。

4 结语

当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当下面临课程结构失衡、学科壁垒尚未突破、学科交叉的学习模式尚未落实、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困境。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媒介融合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随之产生了与网络新媒体息息相关的产业与岗位。高校的人才培养需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类理论学科的前沿专业,应与时俱进,顺应当下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预测行业变化,淡化学科边界、优化师资队伍、协同理论与技术、整合资源平台,及时调整培养策略。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