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高专院校普遍以本地生源为主,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是主流,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贡献程度较高。[3]“十四五”时期,江苏职业教育将以增强适应性为主线深化改革创新,通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4]面对职业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显的短板,公共英语课教师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通识课程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优势,与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开展深入合作,以无锡地方文化为切入点,精选课程思政主题、精炼课程思政元素,推动地方文化与课程有机融合,致力于培养了解地方、热爱地方、留在地方、服务地方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鉴于国外相关研究较少,现仅在国内研究范围讨论。以“课程思政”和“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论文,在知网上有157 篇(搜索时间截止为2022 年10 月30 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培养“工匠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等主题。以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32 篇。既有从价值分析、路径研究和体系构建开展的理论探索,也有围绕院校具体实践开展的实证研究。虽然课程思政研究已逐渐进入深水区,但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和探讨的试水阶段。前人研究成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从“三教改革”视角出发,将课程思政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人文素养和优秀文化相结合,教学内容和思想引领相结合,教师、教材、学院、地方相结合,积累相关经验和数据,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研究以地方文化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为主线,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聚焦两个具体问题:
(1)研究某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师和学生对于无锡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态度。
(2)研究无锡地方文化(无锡地方文化概览、无锡地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无锡地方职业教育文化资源等) 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框架和理论逻辑。
本研究对象是无锡某高职院校15 位公共英语授课教师和269 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均自愿参与研究。15 位教师平均教龄为21.2 年,33%籍贯为无锡,93%在无锡生活16 年以上。中共党员教师11 人,民主党派教师1 人。269 名学生88%是大学一年级,各有6%来自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8%籍贯为无锡,67%来自江苏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
参考 《中亚留学生对杭州文化的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5]和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编撰的《无锡概览》编制调查问卷学生版和教师版。学生问卷围绕五个维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和籍贯。第二部分为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从无锡概况(无锡地理气候、自然特产、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历史名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和地方经济(著名企业、产业集群)三个方面检测学生对无锡的了解程度。第三部分为学习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考察学生了解无锡的意愿和通过公共英语课程学习无锡地方文化的意愿。42 个题项中有30 题采用Likert5 级量表形式,选项1-5 代表从 “非常不同意” 到 “非常同意”,11 题为选择性事实判断,还有1 题开放性访谈问题。
教师问卷围绕五个维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龄、籍贯和政治面貌。第二部分为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与学生问卷相同。第三部分为教授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测量教师对学生学习无锡地方文化的态度和通过公共英语课程教授无锡地方文化的意愿。43 个题项中有9 题为选择性事实判断和1 题开放性访谈问题,其余均采用Likert5 级量表形式。量表赋值情况为,“非常同意”5 分、“同意”4分、“不确定”3 分,“不同意”2 分和“非常不同意”1 分。
学生问卷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54,KMO 测度为0.924,Bartlett's 球形检验显著 (p=0.000); 学习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958,KMO 测度为0.911,Bartlett's 球形检验显著(p=0.000)。教师问卷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852,KMO 测度为0.764,Bartlett's 球形检验显著(p=0.000);教授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Cronbach'sα 系数为0.827,KMO测度为0.631,Bartlett's 球形检验显著(p=0.01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分析需求。
半结构化访谈在不同系科三个年级中选取30名学生,其中无锡籍为9 人;在不同年龄段教师中选取6 人,其中无锡籍为2 人。访谈问题围绕受试对无锡地方文化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每位受试的访谈时长在30 分钟以内。
问卷均采用“问卷星”以二维码形式发放至受试QQ 群。学生问卷共有269 人填写,其中有效问卷共259 份,有效率为96%。教师问卷共有15 人填写,其中有效问卷共15 份,有效率为100%。数据输入SPSS 统计,并与访谈收集的定性数据对比参照。半结构访谈录音先通过NVivo Transcription生成转录本,在人工核对后用NVivo 进行编码、分类和标记。
《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显示39.06%的受试了解无锡概况,3.48 的平均分也表明受试选择接近“同意”。访谈数据中“无锡地方文化认知程度”模块反映,60%受试在大一入学前“有针对性地了解过无锡”,70%在入学后“游览过无锡市区”,考虑到访谈学生中9 人为无锡籍,以上比例基本涵盖非无锡籍受试;但没有受试认为自己“比较全面地了解无锡概况”,9 名无锡籍受试坦言“很多地方都没去过”、“对家乡也不是非常了解”。鉴于疫情防控,非无锡籍学生参观游览的频率平均在1-2 次/ 学期。“了解无锡的信息来源”排序为网络、实地游览、同学、家人、课程和教师。
《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历史文化模块数据表明,无锡14 位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名人生平,34.94%反映“大部分没有学习过”,甚至5.2%反馈“一个都没有学习过”;14 个红色教育基地,41.26%选择 “大部分都没实地参观过”,18.22%“一个都没实地参观过”;实地游览14 个著名文物保护单位的题项平均分为2.42,将近60%的学生基本没有实地游览过;实地游览名胜古迹(12 个)题项显示,虽然46.47%“大部分没有游览过”,但平均分3.34 在所有实地参观游览题项中最接近“同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项表明13.01%“非常同意”、36.8%“同意” 了解无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锡剧、梁祝传说,但8.18%“非常同意”、33.46“同意”不了解其他7 项无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术赋能教学的课堂变革得到了表1 和访谈数据的支持,83.3%的访谈学生反映在思政第一和第二课堂体验过虚拟现实技术,参观了一些国家级和无锡红色教育基地; 来自旅游学院的访谈受试反馈,因为疫情所限,该系教师在专业课上带学生虚拟参观、虚拟导览无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1 位选修了地方文化课程的访谈受试也反映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受试认为VR 授课现在不再依赖VR 教室,能直接通过学生手机开展教学是该技术被更多应用的原因。
表1 通过网络虚拟现实(VR)技术游览数据
量表中地方经济模块2.15 的平均分说明受试对无锡经济地位、产业特点、著名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了解程度较低。而《学习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数据显示(表2),学生了解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和在无锡就业的意愿较高,这与《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相关调研结果相吻合。表2 其他题项数据显示学生不仅对学习无锡地方文化的必要性和育人效果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而且体现出较高的学习意愿。大学语文(81.78%)是学生学习无锡地方文化的首选通识课程,其次为英语 (65.43%)、计算机39.03%和数学(31.23%)。访谈数据证实学生“比较反感纯讲课”的单一模式,更倾向于第二课堂的文化实践活动。其他研究者列举的诸多实例也证实“在做中学” 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有更好的教学效果。[6-9]访谈数据显示,学生高度认同 “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和“无锡故事”的必要性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认为“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是中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但学习压力和焦虑水平也有明显上升。
表2 学习无锡地方文化意愿数据
《无锡地方文化测试量表》显示71.67%的受试“非常同意”和19.44%“同意”自己了解无锡概况,结合访谈中“无锡地方文化认知程度”模块数据,进一步证实93.3%受试对无锡地理气候、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非常熟悉。
量表历史文化模块数据显示,26.67%对无锡14位历史名人生平 “大部分没有学习过”,33.33%“大部分都学习过”,6.67%“全都学习过”;14 个无锡红色教育基地,53.33%的受试 “大部分没有游览过”,“全都游览过” 的人数为0;14 个无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67%“大部分都游览过”,33.33%“大部分都没游览过”;12 个无锡名胜古迹,33.33%“全都游览过”,60%“大部分都游览过”。访谈数据进一步证实,游览红色教育基地的主体为11 名党员教师,游览的首要原因是“参加党员活动”,其次为“带孩子接受红色教育”。虽然将近半数的受试曾参观游览过大部分的无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但所有受试都表示“需要认真备课或培训后”才能开展教学,没有“用英文系统介绍无锡地方文化的教学经历”。93.33%的受试既没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游览无锡,也没有在教学中应用该技术。前者是因为受试生活在无锡,没有虚拟游览的必要;后者主要是因为“不会用”或“没有用过”(66.6%)和“VR 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并不实用”(26.6%)。非物质文化遗产题项表明90%以上的受试了解无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锡剧、梁祝传说,73.33%不太了解其他7 项无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量表中地方经济模块数据显示受试对无锡经济状况了解程度较低,仅仅略高于学生受试。
《教授无锡地方文化意愿量表》数据表明100%的受试“认为学生有了解无锡地方文化的必要”、“愿意用英文教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无锡地方文化知识”,并且在 “投入时间备课”、“组织实践活动”和“教授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 无锡故事”方面显示出接近100%的高度认同。但访谈数据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即高度价值认同和落实推行困难之间的矛盾。
教师访谈中“价值认同”的相关数据表明,受试在无锡地方文化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对“学生未来本地就业的意义”两方面都展现较高的认同度。但在“教学素材”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歧,3 位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应该 “由官方或出版社统一规划”,另外3 位认为鉴于目前没有相关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网络搜索,也可以结合师生生活经历来准备教学内容”。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访谈数据也表明,虽然所有受试都认同“从教材提取课程思政元素是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但目前没有教师参与结合某本教材系统提取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仅有2 位具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科研经历。对此,4 位受试提出“与思政教师开展合作”、“建立思政教学团队”等对策,而其他2 位受试坚持认为“最好由官方提供统一的思政资源”,尽量避免教师各自为政地提取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访谈数据进一步暴露受试在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受试认为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尽管认同“盐溶于水”的课程思政理念,但最为常见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是“围绕课文蕴含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拓展评述”,教学策略单一,思政元素零散、缺乏系统性,依然存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塑造的“两层皮”现象。张志坚的调查也反映“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是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10]对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受试普遍经验不足,相对认可课堂观察和知识测验这两种方法。
(1)亟需顶层设计和协同联动
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版)在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中频繁强调“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11]本调查证明学生受试和教师受试都高度认同上述价值观,教师受试已经接受各层级推动的课程思政培训,并开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但由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设计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提炼编审教材、编写教案课件等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反映到教学层面就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的无序状态。
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首先,尽管受试教师对于无锡地方文化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认同度较高,但存在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的问题。受试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来源存在分歧,部分教师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角度,坚决反对任课教师“闭门造车”自主提取思政元素,并对“自上而下”式的课程思政建设表示认可和支持。其次,虽然100%的受试“接受过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但从未“结合某本教材系统化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囿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经验的不足,所有受试对课程思政建设态度谨慎。
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地位显著上升,很多大学都陆续增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课程,各种主题活动纷纷举行。国学热和汉服热等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地方传统文化在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呈现出碎片化和不系统的状态,具有重视活动忽视内涵、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身体力行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12]以此为鉴,无锡地方文化融入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亟需学校党委顶层设计和各部门协同联动,教学部门才能统筹规划,教师才能贯彻落实。
(2)亟需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从现存问题来看,首先,虽然教师群体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已经形成共识,但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教师个体在政治理论水平、道德水准、文化积淀和专业能力上有差距,对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存在着理解和发掘程度不一的问题,这些差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次,“重科研轻育人”、“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尤其突出。一是注重科研,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和育人上;二是注重知识传授,但不愿承担课堂教学管理的育人责任。遇到课堂纪律等问题,往往联系班主任来解决。受访教师表示,一方面,如果严抓课堂纪律和管理,容易得罪学生,导致被少数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故意打低分,影响评优和职称晋升。客观上造成教师出于自我保护,而重教书轻育人。另一方面,与科研成果等显性成绩相对比,育人效果是难以评测的隐性成效,与教师的评优评级和职称晋升并无直接关系,也进一步造成教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重科研轻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强调“教师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1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精神,亟需推动公共英语教师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教师职业发展,在价值塑造上建设“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上确保达到“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授课水准。
(1)对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价值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现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
1)无锡地方人文思想资源
历史悠久的吴文化、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传统士人“家国天下”思想、近代实业救国的民族工商业文化等人文资源蕴含着古代先贤重视“做人”的思想精髓,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脉相承。
2)无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学习陈翰笙、董亦湘、薛萼果、秦邦宪、陆定一、荣毅仁、王选等革命历史人物事迹,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结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现场教学,引导师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3)无锡地方职业教育文化资源
“江苏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诞生了张謇、黄炎培等一批爱国主义实业家、教育家,他们为救亡图存,在江苏创办了农工医师商等一批早期现代职业学校。”[4]而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职业教育历史积淀。一方面,中国第一个注册商标品牌“兵船”诞生在这里,“金双鹿”生丝等众多自主品牌蜚声海内外,而以荣德生为代表的近代爱国实业家坚持公益办学和实业救国。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第一县——江阴、中国陶都——宜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海澜、红豆、小天鹅等现代著名企业,无一不蕴含着富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无锡历来就有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例如,荣氏家族在企业内部先后开办了各类工种 “养成所”、技术“传习所”和补习学校等;在社会兴办公益工商中学和私立江南大学,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14-15]唐氏家族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为职业教育捐资助学,无锡机电高职就是其主要助学对象之一。[16]斗转星移,2018 年红豆集团携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办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成为我国在海外的首个校企合作股份制应用型本科大学,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样板。综上所述,从历史遗存的锡商精神到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现代企业精神,无锡有着丰厚的职业教育文化资源。
(2)对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价值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而不是守住整段渠。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之所以存在思政元素宏大、笼统、贴标签、碎片化等现象,部分缘于教师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提炼思政元素,育人主线不明。公共英语教师群体应发挥人文素质高、文化意识强、国际视野宽等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建设主线,填补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短板,增强文化自信,掌握跨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播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根据以下三点思考,选取无锡地方文化作为切入点:
首先,从提炼思政元素和提高思政素养的角度出发,教师能更加顺利地从地方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中实现突破,提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化元素,实现语言、技能目标和育人目标的耦合。教师群体生活在无锡,这是利用地方文化提高教师思政素养的天然优势。“同饮太湖水,共抚吴越风”,他们于衣食住行中长期受到本地文化的熏陶,亲身感受并自然习得了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例如在无锡人必去的赏梅胜地“梅园”,教师通过沉浸式体验接受思政教育,切身感受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实业兴邦”的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中“凌霜傲雪”的士人情怀。
其次,公共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通识性,有助于地方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想要教师以“盐溶于水”的方式教导学生,就要先“润物无声”地提升教师。而无锡地方文化的熏染最为贴近师生生活,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和共鸣。师资培训部门统筹协调,合理利用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人文和职教资源等,把课程思政从“天边”拉倒“身边”、从“国家大事”走进“生活变迁”,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因势利导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构建,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效果。
最后,高职英语教师需要优秀地方文化的滋养,以形成自身鲜明的育人特色。为了避免育人同质化,高职英语应立足于地方开展教学科研,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用传统职业教育资源涵养现代工匠精神,加深学生对地方经济的了解,为日后理性就业和服务地方积累宝贵经验。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全面深刻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高职院校要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服务地方的紧迫要求,推动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地域认同感,促进学生本地就业。
(3)对教法改革创新的价值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应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找准“职场涉外沟通”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定位,积极探索教育部倡导的五种金课形式(线下、线上、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将教法改革与落实隐性思政相结合,避免理论说教带来的倦怠感和空洞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1)第一课堂重视人文赏析
第一课堂注重辩证分析中外价值观,拓宽国际视野。教师应巧妙选取文化冲突案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语言思维,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例如,以无锡饮食文化导入,启发学生探讨中外文化渊源对饮食习惯的影响。
2)第二课堂重视体验感悟
首先,针对非无锡籍学生占多数的学情,深度开发第二课堂思政教学潜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设计地方文化系列专题,深入开展多元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项目式、任务型、产出导向等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身体力行传承文化。应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设计规划一批课程思政专题线路和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文化。
其次,巧妙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程思政的经典案例,用英文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增强协同育人效果。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园中建造“吴地非遗”社会科普和教学基地——成蹊园;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打造 《吴地非遗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专题设计》等专业课程;围绕“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校企合作打造文创品牌,联合设计惠山泥人系列产品;借助非遗项目推动无锡阳山镇和胡埭镇乡村振兴工作。应鼓励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融通学生专业,将学生制作惠山泥人、紫砂壶等实践活动编辑成英文短片推广非遗文化;引导旅游专业学生汇报展示无锡风景名胜;演出无锡历史文化英文短剧等,实现专业技能和语言学习的深度融合。应推动公共英语教师与思政课、专业课教师联手,促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优质思政资源的共享共用,将学生的专业实践转化为英语微视频等产出项目,投放网络平台扩大国际影响。
(4)对促进教材二次开发的价值
研究发现国内现有外语教材编写大多没有课程思政规划,中国文化内容不足,对道德提升关注不够;新增思政版教材也存在系统性不强、中国文化元素不足等问题。[17-18]客观上要求一线教师必须二次开发教材,完善育人效果,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者,主张教师作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19-20]结合上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现存问题和价值的思考,从地方文化切入教材二次开发具有理论门槛低、实际操作易、资源适用性和实用性强的优势。借助英语教学素材思政内容建设,开发地方文化课程思政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以地方文化为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素材与教材内容系统化、整体化融会贯通。
“三教改革”当前已进入落实攻坚阶段,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高职院校要积极“赋能”教师以提升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升级” 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激活”教法以推动教学改革。
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本研究以无锡地方文化为切入点,融合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通识性,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元素。既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和文化血脉,又避免了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开发同质化的问题,有助于推动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其次,根据公共课教师人文素养高的特点,发挥他们熟悉当地文化的优势,在现有知识储备上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 创建课程思政教师共同体,运用集体力量提炼教材思政元素,有助于推动“谁来教”的改革进程。
最后,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优秀思政项目和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在公共英语教学中,综合运用第一、第二课堂,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有助于推动“如何教”的教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