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樊
一口井里,住着一只老态的蛙,它正欣赏着头顶那片玉盘大的天,享受着皎白的月光轻抚它的脸颊。
皎白的月光下,有深山,有稻田,有炊煙,有人家。就在那茫茫草丛里,悠悠白云间,万里晴空下,我的姥爷生活了一辈子。只要有溪水流过,姥爷就是这大山里的孩子,就是这井底的“蛙”……
我的姥爷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这样说。记得上次国庆假期,我和父母一起来到姥爷家。他一个人住在群山深处,一间孤独的房屋矗立在公路旁。
这间房屋原本是一层泥房,破败不堪的瓦砾写尽了生活的沧桑。政府新修的一条条公路延伸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前,姥爷拿出自己的积蓄修了一栋三层的楼房。
自从姥姥去世后,偌大的房子便只有他一个人住。我父母来到他家,就是为了劝他搬到城里来。可他十分固执,父母说的任何话他都听不进去,只是边笑边摇头。
在这大山深处,有很多像姥爷一样的人。他们以农为本,春种秋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载着朝霞与黄昏,伴着日月与星辰,见过山溪与融雪迸发,听过北风自山林呼鸣,他们用双脚丈量了这片土地;他们平日里最大的清闲,是傍晚坐在庭院里欣赏山头落日的余晖,再抿一口小酒,似水流年的生活便缓缓淌过。
他们就是那井底的“蛙”,空守着他们的天。
我的家也是在大山深处,它的名字叫恩施。恩施这个地方,被四面环绕的群山硬生生地围成了一口井。在这口井里,有的人像飘忽不定的流云,从恩施这片土地飘过,头也不回;有的人像这井里的飞虫,飞出了恩施便不知去向。火车站里形形色色的人,有多少是归家的,又有多少要背着行囊离开?
还有一些人选择一辈子留在山里。他们就是那井底的“蛙”,一生都在凝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让我想起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姥爷已经在大山扎根了,他已融入这无边的大山中,犹如一棵苍松无声守望着环抱的土地。
姥爷没有读过书,去过最远的地方只有县城。我的父母说他不懂变通,而我发现,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他的腰挺得笔直,他乐意在山里生活一辈子。你可以说他见识短,太死板。但是,他与你踩的是同一片土地,抬头仰望的是同一片蓝天。山里的世界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是他自己亲手做出来的。
此情,此景,这山,这人,那井,那蛙,已然融成了一首诗。
(责任编辑/孙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