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像一位活泼伶俐的孩童,亦像一位苍桑睿智的长者,把我引入阿斯塔那,引入人类智慧汇聚之地。我被风引领着缓缓走近阿斯塔那,一步迈过千年,生命流转,似异实同。阿斯塔那在火焰山赭色山体的映衬下,天空清莹澄澈、空蒙浩瀚。四周褐土丘垄,阒无人迹,苍茫辽阔,无论是白昼,亦或黑夜,阿斯塔那沉睡千年,氤氲蒙蒙,浑浑沌沌,处在一种人与万物共享智慧的位置,伸手便可触摸一个一个古老的灵魂,闭眼即可领悟一个一个深刻的智慧。生命在此融入土地,与自然相依相守,仿佛已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阿斯塔那四野清冷静谧,没有市声,没有人语,更无喧嚣和嘈杂,如火星般沉寂。阿斯塔那玄妙、神秘、深邃,弥漫神性的高深莫测,透射的智慧与人类的思虑遥相呼应。我虔诚地走进阿斯塔那,倾听绵延不绝的风声,倾听天地间古老神秘的回响,倾听天籁,感悟智慧。
阿斯塔那维吾尔语意为“首府”之意,地处火焰山麓,吐鲁番盆地腹地,因为靠近高昌故城(高昌回鹘王国都城),因此叫阿斯塔那。千年不朽的古尸,色泽瑰丽的艺术品,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文物,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都出自阿斯塔那。阿斯塔那是一片庞大的古墓群,墓葬群埋葬并保留了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全部历史。葬有汉、车师、突厥、匈奴、鲜卑、高车、回鹘等十余个民族,其完整保存的一具具古尸演绎了一部世界民族演变史。当年的高昌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阿斯塔那便成了高昌人进入幽冥的极乐世界。阿斯塔那古墓是丝绸之路古道鼎盛期,高昌王国留下的一部旷世奇史。古墓墓外是土堆,墓内是宝藏。当时高昌王国盛行家族墓,各家族墓葬区一律以砾石堆砌为界,根据在世地位,划分大小不等的“坟院”。普通黎民百姓仰仗同姓同族的扶持、照应,方可求得来世的安身立命之地。权贵则利用显赫的家族、血缘关系,圈占风水宝地,以一个个大家庭为单元,营造规模宏大、形制豪华的墓地。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到此大肆盗掘古墓,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自1959年开始,我国文物工作者对古墓进行了14次大规模挖掘和清理,共挖掘清理墓葬467座,其中330座墓葬可以确定年代。古墓出土文物文书上万件,汇集成《吐鲁番文书》,支撑吐鲁番学成为显学。1985年,阿斯塔那古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每一座古墓都是一座“藏经洞”,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历史博物馆”,是人类智慧的“聚宝盆”。
灰蒙蒙的天空掩映着阿斯塔那天荒地老的时空气场。我行走在绵延不绝的时光隧道,历史的刻度精妙绝伦地刻下一个个生命独具个性的经纬。无论国王、王公贵族、功臣将帅、庶民寒士……一个一个古老的魂灵都由宿命把他们交由阿斯塔那来处理来生后世。无论显赫、衰荣、卑微、贵贱,到了阿斯塔那,却又无不显示出生命的渺小、无常、脆弱与微不足道。
阿斯塔那解决不了他们今生的是非荣辱,却来者不拒,笼而统之地包揽了他们的来世。生是所有人看重的,死亦是所有人看重的。
古人笃信“视死如生”的生命观,他们要把现实生活中的荣华富贵、浮华梦想通通搬进墓室,以便去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无尽的奢华奢靡。
我走进一座贵族墓,墓内有一左一右两个洞穴,称作“耳室”,是专门用来放置大型陪葬品的,丝、毛、钱币、文书、瓜果、美食等等一应俱全。正前方环形的台子是停放尸体的,两侧摆放小型的陪葬品。死者一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双手握木。墓室大多直接停放在苇席上,墓室顶部钉有《伏羲女蜗图》,画面向下,正好呈现仰面而卧的死者眼目之上。
墓室大门正对伏羲女娲塑像,两尊人头蛇尾的大神呈双螺旋而上,女娲持规,伏羲持矩。伏羲女娲是华夏子孙传说中的始祖,他们人首蛇身,相互交合,上有日,下有月,四周缀有星辰,他们共同开天辟地,创造世界。
《伏羲女娲图》是一种神秘的艺术符号。它的空间是双向的,人物处于幻想的冥诞空间,而画面以外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神秘莫测的幻想空间,既体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作用,又体现人类在虚无缥缈的灵异境界满足自我精神的安慰和身心愉悦。这是幻想和现实的杂糅,亦是人类在现实与虚幻的空间里自由飞翔,求得解脱,因而既满足了死者对生命的愿望,也缓解了生者对死后的恐惧,并提供精神依托。
《伏羲女娲图》传递了一种神秘的生命信息。生命是死亡的开始,死亡是生命的结局。既然伏羲女娲创造了生命,就意味着生命会消亡,这是现实世界无可争辩的规律。但古人却认为,始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朽的,并将终生终世保佑万般生灵生生不息。它寄寓了人们强烈的求生意识,寄寓了人类生命长生不老的梦想,他们寄希望于超脱生死界限,追求永恒的生命,永恒的富贵,永恒的乐趣。
《伏羲女娲图》人物清秀俊逸,透骨清像,其丰肌肢体彰显盛唐雍容华贵之风。女娲头戴凤冠,发髻高耸,俨然古长安大家闺秀;伏羲铺头盖发,高冠巍峨,犹如王公贵族活脱脱再现。墓室放置《伏羲女娲图》是古代中原一种丧葬习俗,流行于汉代,赋予人们祈求灵魂升天、人丁兴旺的愿景。这一习俗,随着汉代凿空西域后,汉人移民戍边,渐渐兴盛于西域的广袤大地,中华民族的族源和生死观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通过长长的甬道,沿着斜坡,走完四十余级阶梯,我来到一座竖井墓道墓穴。墓穴墙壁缀满活灵活现的人物、花草、鸟兽壁画。这种花鸟人物壁画在新疆,尤其在吐鲁番极为罕见,墓主人为什么要把花鸟画在墙壁上呢?原来墓主人是一位中原富商,生前富可敌国,极尽奢华。“鸟近黄昏皆饶树,人当岁暮定思乡。”墓主人年老体衰,思乡心切,去世前,特地按照中原家乡习俗规划建造墓室。他重金聘用中原能工巧匠,在墓室四壁画上家乡的风物花鸟,希望来世魂归故土。壁画上部有一黑色飞鸟,那是大雁,寓意死者灵魂由南飞的大雁带回故乡。
墓室后壁壁画是先秦两汉以来盛行的《六屏式圣鉴训图》。左起第一幅绘有一个欹器,“欹”就是倾斜的意思,它的顶部形似一个倒立的钟,可以转动,是当时专门用来盛酒、盛水的器皿。当它不盛水或盛少量的水时,会保持原状,呈倾斜状态,当水注到适中时,它保持端正平衡状态;当水注满时,由于重心向上移,呈现头重脚轻状态,它立刻就会翻转将水全部倒出。据唐朝李德裕《欹器赋并序》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旦“谓难守者成,难持者盈,始作兹器”,既启发人们从“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现象中体悟中庸守成的道理,又深刻地警醒世人物极则反,百事有节,凡事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孔子博学强志,读到欹器的解释时,立即结合实际,向七十二弟子讲明欹器原委,宏扬中庸之道,并把欹器置于自己书桌右上方,遂成了我國最早座右铭之一。
墓室右壁画有三件物体:生刍一捆,生刍即是青草;素丝一卷;扑满一具,扑满是古代用来存放钱币的陶器。《西京杂记》中说: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初为贤良时,其有邹长倩送他这三样物件,劝他以此为戒。生刍一束即告诫他要择主而事,去恶就贤,不以待遇厚薄作为去留标准。素丝一卷比喻积少成多,防微杜渐的道理,劝人立功行事,要小处着眼,积小成大,不要因小失大,功亏一篑。扑满有入口而无出口,蓄满前后就会被打破摔碎,其意为告诫从政要清廉,不可贪财无度,欲壑难填,否则就会像扑满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壁画中间绘有四幅人物像,每幅一人,分别坐在铺簟之上,表情手势各异。正中间穿着赤红色衣服之人后背题有“金人”两字,他的嘴巴被怪异的白布蒙了三圈,即是表达“金口难开”之意。据《说苑》记载,周太庙右阶前有一金(铜)人,三缄其口,背面有铭文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体现谨小慎微,少说话、多做事的处世哲学,同当今“沉默是金”异曲同工。金人右边是张口的石人。西晋孙楚所写《反金人铭》记载:太庙左阶前有一石人,双手摊开,大张其口并书其胸口:“我古之多言者人也。”强调经典著作都是前人立言的结果。金人主张谦虚谨慎,石人提倡有所作为,是事物正反两面,二者区别对待,不可偏废。最左边画有胸前题有“土人”人物,土人未见“列圣鉴戒”故事。联想欹器常常提到的周阶玉人,土人疑为“玉人”笔误。据姚崇《扑满赋》中说“周阶铭”,端口窒欲,其意在于劝诫人节制物欲,涵养性情,不可纵情享乐,荒于酒色。最右边画的是一位鹤颜美髻的老者,胸前没有任何题字,蕴含了深奥的哲理,其无字胜有字,润物细无声,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遐想……
列圣鉴戒图壁画是揭示人生从青年、壮年到老年的自然成长过程的道理。“玉人”阶段勤学好问,节制物欲,谦虚谨慎,培养优良品质和节操。“金人”阶段学识积累,谨言慎行,人情练达,相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石人”阶段,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畅所欲言。到了耄耋之年,返璞归真,回归本真,本持无为而天不为的原则,善于取舍,难得糊涂。这是儒家人生历练、出世入世的处世哲学。精美的壁画,深奥的寓意,超然卓越的艺术品味,把遥远的新疆与中原文化如丝如缕地契合、凝结在一起,这不能不说古人倾注了大量心血,其根深叶茂的文化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新疆人。
公元1979年4月,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稀世珍宝——共命鸟丝绸纹刺绣。据专家考证,这件宝物是公元5世纪40年代的遗物。
共命鸟刺绣又被称作红底鸟龙草刺绣,刺绣长38厘米,宽26厘米,通体赤红,由丝质刺绣而成。当时的艺人,凭借高超娴熟的技艺,在红色绢底上绣有五座倒立山峰,图案中间是一只两头一体的神鸟。在神鸟的两侧,对称绣有两只身姿矫健的蛟龙,龙下方分别一左一右绣有两只鸟。鸟和龙的周围,卷草纹布满其间。刺绣精雕细琢,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只神鸟俨然跨越时空的精灵,穿越古今,翱翔蓝天……
共命鸟的图案源于《佛本行经》的记载: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生长着一只共命鸟,它有一个身子,有两个鸟头。有一天,当一个鸟头睡觉的时候,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飘落在清醒的鸟头面前,它没有把睡觉的鸟头叫醒,就独自吃掉了香花。须臾,酣睡的鸟头蓦然醒来,就非常生气。稍后,它趁另一个鸟头睡着的时候,独自吃了一朵有毒的花,毒性很快发作,最后,两只鸟同归于尽……
共命鸟寓意深邃,它揭示了事物的个体与整体,人与人之间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奥秘。
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尊师重教,在汉文化教育熏陶下,推行儒家经典。据《史记》记载,高昌国时期,吐鲁番即设置学官弟子教授《论语》《学经》等。麹氏王朝麴嘉在位时,上表北魏朝廷,求借五经、诸史,并请求国子助教刘变为博士,帮助高昌发展教育事业。至唐朝,西州下属各县均设有经学和医学博士、助教、学生若干。西州不仅官学发达,私学尤为兴盛。公元1969年,发掘阿斯塔那一座唐墓时,发现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年仅十二岁的义学生卜天寿手抄《论语·郑氏注》前五篇,抄本末附有他抄写的部分诗词杂录。义学即私学,又称私塾。卜天寿所在私塾为名称儒雅的“崇贤馆”,与内地私塾命名如出一辙。
童真未泯的卜天寿做完作业后,在其作业本后面随性赋诗一首: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时光回溯到唐朝时期的高昌,假日前夕,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卜天寿,紧赶慢赶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心早已放飞到田野、果园,儿时的伙伴正在野外焦急地等待卜天寿回来玩耍呢!小天寿按捺不住怦怦跳动的心情,索性提笔写下这首打油诗,催促老师早点放学,好尽情玩耍。尽管诗中出现几个错别字,但平仄押韵,诗赋水平不低。后来郭沫若先生看完该诗后评论说:“平仄韵脚,大体上合乎规律,首句如改为今日写书了,那就成为正规的五言绝诗了。”
诗言志。小天寿这首稚嫩风趣的打油诗,活脱脱地表现出一位天性未泯,天真调皮少年的可爱和俏皮。反映了早期吐鲁番人民鲜明的个性和智慧,凝结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
黄昏,我独自攀缘登上瞭望台,四周阒静无声,空空荡荡,我俨然置身于地老天荒的原野,不知道今夕是何夕。我独自冥想,阿斯塔那的生意味着什么?阿斯塔那的死意味着什么?静谧的周遭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神秘深奥的阿斯塔那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
黄昏的幽暗排山倒海般袭来,将阿斯塔那的林林总总,包括现实与幻想,全部定格在千年的岁月长河。死者死矣,他们按照生前的地位,被安置在不同的位置,但无一例外都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披棉麻、丝绢衣物。他们的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画作、文房四宝,或摆置葡萄、瓜果、珍馐美食,供其来世继续享用荣华与富足。有的墓室描绘人物、鸟兽、花卉、山水壁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再现了幽冥世界的荣与光。
我的身后是雄峰巍峙的火焰山,我的脚下是流淌两千余年,至今仍潺潺流淌的坎儿井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火焰山孕育了玄妙神奇的文化,隐蔽的河流坎儿井流水承载并延续了吐鲁番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明。水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柔中有刚,从不拒绝生命和文明。水最能代表大自然的意愿,水洗涤千古,自由奔放,自由流淌。
山高水长,人类的智慧,历久弥新。
山高水长,人类的命运,生机无限。
魏学光 男,汉族,70年代出生,湖南永州道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就职于新疆吐魯番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