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馨
读写快车
左读范文
纸的故事
高士其
我们的名字叫作“纤维”,我们生长在植物身上。地球上所有的木材、竹片、麻、稻草、麦秆和芦苇都是我们的家。我们有很多的用处,其中最大的一个用处,就是造纸。
这个秘密,在1800多年以前,就被中国的古人知道了,这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在中国被发明以后,又过了1000多年,才由阿拉伯人把它带到欧洲各国去旅行。它到过西西里、西班牙、叙利亚、意大利、德意志和俄罗斯,差不多游遍了全世界。
普通造纸的方法,都是用木材或破布等作原料。
在这些原料里面,都少不了我们,我们是造纸的主要分子。拿一根折断的火柴,再从破布中抽出一根纱,放在放大镜下面看一看,你就可以看出火柴和纱都是由我们组织成的。纸就是由我们造成的。你只要撕一片纸,在光亮处细看那毛边,就很容易看出我们的形状。
我们现在讲一个破布变纸的故事给你们听,好吗?这是我们在破布身上亲身经历的事。
有一天,破布被房东太太抛弃了。不久,它就被收破烂的人捡走,和别的破布一起被送到工厂里去。
在工厂里,他们先拿破布来蒸,杀死我们身上的细菌,去掉我们身上的灰尘。工厂里有一种特别的机器,专用来打灰尘,一天可以弄干净几千斤的破布。随后,他们把干净的破布放在撕布机里,撕得粉碎。为了把我们身上的一切杂质去掉,他们就把这些布屑放在一个大锅里,和着化学药品一起煮,于是,我们被煮烂了。他们又用一种特别的机器把我们打成浆。还有一部大机器,是由许多小机器构成的。纸浆由这一头进去,制成的纸由那一头出来。我们先走进沙箱里,这是一个有粗筛底的箱子,哎呀!我们跌了一跤,身上的沙就都沉到底下去了。于是,我们流进过滤器——一个有孔的鼓筒,它不断地摇动,将我们身上的结和块都留在鼓筒里。这时,我们变成了清洁的浆,从孔里漏出来,流到一个网上。最后,我们由网送到布条上,布条把我们带到一套滚子中间,一些滚子将我们的水分挤压掉,另一些发出热蒸汽的滚子把我们完全烤干。最后,我们就变成了一片美丽而大方的纸。这就是机器造纸的方法。
这样,我们从破布或其他废料,经过科学的改造,变成了有用的纸张,变成了文化阵线上的战士。
(选自《灰尘的旅行》,有删改)
亮点借鉴
知识性是说明文的第一特点。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科普说明文尤其重视基础知识和最新知识,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最新知识则可以使人们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
在选文中,作者以“纤维”作为第一人称,为我们讲述了纸张制作的原材料及制作过程。作为基础知识对于青少年具有科普性。选文重点讲述了破布经过蒸布杀菌、煮烂打浆、筛底过滤、挤压烤干等程序之后逐渐变成纸张的全过程,作者在讲述时使用了许多动词,使得读者的脑海中出现画面感,一道道程序如纪录片般一帧帧闪过,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明,通俗易懂。
其次,作者在科普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作者巧用第一人称,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一种亲切感;另外,文章通过巧用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在阅读科普文章时不觉枯燥乏味,反而被其中的可爱、有趣所吸引。如“我们先走进沙箱里,这是一个有粗筛底的箱子,哎呀!我们跌了一跤,身上的沙都沉到底下去了”,拟人化地写出了被打成浆的破布进入有粗筛底的箱子时一下子漏下去的情形,用词形象贴切,充满趣味。再如“最后,我们就变成了一片美丽而大方的纸”,用“美丽”“大方”来生动形象地体现破布变成纸的巨大变化,突出强调其模样变化之大。
右写作文
泼墨挥毫
李 奥
在我国,毛笔是笔这个家族中的长者,它伴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据专家研究,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最为原始的毛笔,这种笔是由兔毛制成的,距今已有3500年,可謂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毛笔。不过,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记载,有人认为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很不方便。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突然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把它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便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更柔软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相传,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古时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这其中的笔指的就是毛笔。由此可见,毛笔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为何毛笔那么受人们欢迎呢?因为它不仅物美价廉,还是画国画、写书法的好工具。有了它,我们更能品味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许多我们熟悉的人物和作品都与毛笔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等人,一支支毛笔,助力他们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支普通的毛笔,在为司马迁彻夜不眠的奋笔疾书中,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一支普通的毛笔,在王羲之的手中挥墨飞扬,写出了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一支普通的毛笔,正在书写着过去与未来……
毛笔的分类有许多种。笔毫就分为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笔杆的制作原料也越来越多种多样,有檀木、竹管和象牙等。现在,毛笔的制作工艺也更为精细,笔头有精选的羊毛、鼠须、鹿毫、狼毫等。其中,鼠毫笔为最佳,其性能坚挺,笔锋劲健,据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用鼠毫笔所写的。现今,鼠须笔制法似已失传,多用紫毫或儿狼毫笔代替。也有一些人家将婴儿的胎毛保存好,做成笔头,这就是具有纪念意义的“胎毛笔”了。
出自浙江的湖笔,是我国最为出名的毛笔之一,此外还有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等等。白居易曾经评价湖笔为“千万毛中拣一毫”,由此可见其制笔技艺之精细与繁复。这些,全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河南民权县程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点评
小作者用简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毛笔。文章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毛笔的由来、毛笔的作用以及毛笔的种类,顺序合理、结构清晰,使读者对毛笔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毛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在科普知识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璀璨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