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似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
这是明代诗人黄佐咏卢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读来有点拗口,但如果你们明了这六个字的来源,用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再联系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自然能感到像这样“古典”的应用,能增加卢沟桥的伟大与美丽。
打开一本詳明的地图,从现在的河北省、清代的京兆区域里,你可找到那条历史上著名的桑干河。在多少吊古伤今的诗人笔下,桑干河三个字并不生疏。凡到过北平的人,谁不记得北平城外的永定河,而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大概可说是“无人不晓”罢。我虽不来与大家谈考证,讲水经,因为要叙述卢沟桥,所以不能不谈到桥下的水流。
治水,隰水,漯水,以及俗名的永定河,其实都是那一道河流——桑干。
还有,河名不甚生疏,而在普通地理书上不大注意的是另外一道大流——浑河。浑河源出浑源,距离著名的恒山不远,水色浑浊,所以又有小黄河之称。在山西境内已经混入桑干河,经怀仁、大同,委弯曲折,至河北的怀来县,向东南流入长城,在昌平县境的大山中如黄龙似的转入宛平县境,二百多里,才到这条巨大雄壮的古桥下。
原非陇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原是桑干与浑河的合流。
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的占据北平,金人与南宋南北对峙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清代对此桥的大工役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卢沟桥不过是一道大桥,却居然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这一道雄伟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天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簦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渗透在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这个具有崇高美的建筑物,于是留在了他们的心中,或留在了用文字、绘画表达的作品中。
用“晓月”陪衬卢沟桥,实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行家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做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蒙,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的光,这样的色彩,这样的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还是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旅行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美感。
(选自《少年读物》)
比较练习
试从说明语言方面,比较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和王统照的《卢沟晓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