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璐
美军士兵操作M120 迫击炮发炮
迫击炮凭借其曲射的弹道等,自问世起就成为攻击位于遮蔽物后方或者反斜面上目标的最大利器,这一优势也让它在地面战场的战斗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从普通型号到特种型号,从便携式到车载式,迫击炮“家族”在硝烟中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场。1904 年,在日本与俄国争夺旅顺口的战役中,作为攻城方的日军通过挖堑壕的方法逼近俄军坚守的旅顺城,而俄军拥有的步枪和一般的火炮对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无能为力。危急时刻,俄军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将海军臼炮安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抛物线的方式发射炮弹,有效杀伤了躲在战壕里的日军,取得了不错的攻击效果。这种在当时被称为“雷击炮”的改装炮,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
1918 年,英国迫击炮设计泰斗——斯托克斯爵士设计出了76.2 毫米口径的迫击炮,这款迫击炮被认为是现代迫击炮的鼻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斯托克斯爵士离开英国,转而为法国提供武器研究服务。1926 年,在斯托克斯爵士的带领下,法国布兰特研究机构对这款口径为76.2 毫米的迫击炮进行了改进。相比原型,改良后的迫击炮有两大优点:一是安装了缓冲机,克服了炮架与炮身刚性连接的缺点;二是加装了尾翼,使射击抛物线更加稳定。改良后的迫击炮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迫击炮更是成为步兵的基本装备和近战火力的重要支柱。
然而,从二战结束到20 世纪80 年代,各国军队的机械化进程势不可当,迫击炮的地位一度下滑,大有被榴弹炮取代之势。但此后不久,一些国家着眼于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开始组建轻型间瞄火力支援分队——这为迫击炮的再度崛起提供了契机。随后,迫击炮凭借自身在一系列实战中的不俗表现,重新赢得各国军队的青睐。
为适应快速机动作战要求,在步兵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迫击炮也逐步向自行化方向发展。自行迫击炮大多采用轻型轮式或履带式底盘,装配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身管,配备完整的弹药系统、操作平台及火控系统,并采用全封闭装甲炮塔,具有一定的核生化防护能力。俄罗斯的“郁金香”、英国的120-AMS、德国的“鼬鼠”2 式、瑞士的“大角羊”、芬兰的“尼莫”和以色列的“长矛”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自行迫击炮。从世界各地对迫击炮的使用情况来看,让迫击炮“上车”并不难,“皮卡+便携式迫击炮”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将大口径迫击炮集成到轻型车辆上,并同时确保其一定的射击精度并不容易。在此方面,以色列的“长矛”迫击炮系统堪称“先行者”。
“长矛”120 毫米自行迫击炮由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研制,是一种轮式高机动车辆底盘的轮式自行迫击炮,采用了美国奥什科什公司研发的4×4 驱动形式的JLTV 轮式高机动车辆底盘。这款轮式高机动车辆配备了300 马力的数控柴油发动机和一套艾里逊自动变速箱,陆面最大行驶速度可达112 千米/时,且因其装备了TAK-4i 智能独立悬架,所以它能够在颠簸的越野道路上以55 ~60 千米/时的速度稳定行驶。这款迫击炮不仅陆地机动性能好,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等空中运输平台进行快速空运。一般而言,大口径迫击炮通常会选用大中型载具,以保持发射时平台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发射精度。为了避免发射时的后坐力冲击车体,有的自行迫击炮会通过机械装置将炮体从载具上移放至地面。“长矛”迫击炮系统在发射时则可以做到“炮不落地”,其原因在于该迫击炮采用了“软后坐系统”,其原理类似于炮口制退器,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在“软后坐系统”的影响下大幅减小。此外,“长矛”迫击炮配有的数字化瞄准引导设备也使打击更加及时、精准。
与以色列的“长矛”迫击炮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不同,英国120-AMS 迫击炮系统采用的是封闭式炮塔构型,借助钢装甲,炮塔为操炮人员提供一定防护,但这也使搭载平台的吨位激增,从而影响运输效率。和当前迫击炮系统的逐渐模块化、智能化相比,AMS 迫击炮系统属于早期的模块化产品,由英国皇家军械厂和另一家公司于1985年联合研制。作为一座双人炮塔,它能安装在不同的载具上以发挥火力支援作用。也正因如此,研发时搭载它的是履带式载具,量产时搭载它的却是轮式载具。该迫击炮能发射包括火箭增程弹和制导弹药等在内的多个弹种的炮弹,既可曲射,也能平射。其中,火箭增程弹可将其射程增加至12 千米。该系统可以携带40 发炮弹,如果载具空间足够,还可额外携带备用弹药。火炮持续射击时射速为4发/分,但也能以8发/分的射速实现短时间爆发射击。在GPS 等系统和设备的加持下,其打击精度有一定保证。
以色列“长矛”120 毫米自行迫击炮
英国120-AMS 迫击炮系统
迫击炮虽因火力猛、射速快、打击点多等特点深受步兵分队的喜爱,但也存在着射程近、弹着点误差大等劣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部分型号的迫击炮都是滑膛炮。从炮口装填弹药后,炮弹坠落到炮管底部,击针击发炮弹的发射药产生气体,从而将炮弹发射出去。虽然发射过程简单、射速快,但是由于迫击炮的炮管短,利用发射药产生的推力不够充足,导致射程较短。加之飞行过程中受横切风的影响,炮弹的打击精度大幅降低,这也是早期迫击炮无法克服的缺陷。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为迫击炮加工出膛线—炮弹有了线膛的束缚就会产生旋转稳定性,线膛迫击炮便应运而生。一般情况下,它比同口径的滑膛迫击炮略重,但其射程要远得多,其精度也要高得多。美国的M327 式、法国的2R2M 式、俄罗斯的2B23“Nona-M1”型都是威力不小的120 毫米线膛迫击炮。
2B23“Nona-M1”线膛迫击炮
以俄罗斯“Nona-M1”为例,这款迫击炮于2005年正式通过军方测试,被定型为2B23,于2007 年开始批量生产,列入俄军部队的装备系列。这款火炮主要由炮身、框型摇架、带炮轮的炮架、座钣和MPM-44M 瞄准镜五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都可以快速拆解或组装。2B23 在炮身前设置了一个牵引杆,用于车辆拖曳。身管后膛膛线的起始端面均加工成斜面,以便装填预制刻槽榴弹时弹带卡入。框型摇架通过高低机筒连接炮架,上端使用轴承连接炮身,并加装了弹簧式撑杆,炮身可绕轴旋转,在开闩状态时能保持炮身“水平”。近年来,俄中央精密机械制造研究所为2B23 研制了专用的3VOF119“温压战斗部”的炮弹,在特殊环境下,其破坏力强于普通刻槽榴弹和迫击炮弹。该炮还能发射多个型号的俄制120 毫米激光制导炮弹。它在发射普通迫击炮弹时的最大射速为11 发/分,在发射刻槽榴弹时的最大射速为9 发/分,最大射程可达12.8 千米。从技术性能方面看,2B23 已经跻身“世界著名营级120 毫米迫击炮”排名的前三甲,目前主要用于装备地面营级步兵部队、山地作战部队和空降兵机动部队。它可由各种军用车辆进行拖曳,5 人的炮班和配用弹药随车机动,也可使用空降兵的标准伞降平台进行伞降。它还可以在陡峭的高地、峡谷和森林等特殊地形上进行作战。
通过增加迫击炮的炮管数量,军方可在不增加部队编制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火力密度,增大杀伤面积。奥地利的SM-4 式就是这样一款120 毫米口径4 管迫击炮,其最大射速可达24 发/分。受此启发,瑞典赫格隆茨车辆公司和芬兰帕特里亚公司联合研发了120 毫米口径的“阿莫斯”双管自行迫击炮。
『阿莫斯』双管自行迫击炮
“阿莫斯”是AMOS 的音译,意为“先进迫击炮系统”。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采用双管联装的120 毫米自行迫击炮,由两管120 毫米滑膛迫击炮、封闭式炮塔、炮载火控系统和轮式/履带式装甲车底盘组成。根据底盘的不同,“阿莫斯”可配用长、短两种身管:履带式底盘配用长身管,采用炮尾装填方式,并附半自动装填装置;轮式底盘配用短身管,采用炮口装填方式,借助一个特殊装置,炮手可在炮塔内人工装填。这款迫击炮能配备多种弹药,其中包括榴弹、增程弹、红外发烟弹、照明弹、子母弹以及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的新型末制导迫击炮弹,最多可携带84 枚普通迫击炮弹和6 枚制导炮弹。炮塔内配备的火控系统由火控计算机、导航、定位与姿态测定系统组成,能根据不同的弹种自动计算射击诸元。与自动装弹机配合使用,则可具备“多发同时弹着”的射击能力,确保14发炮弹同时命中同一目标。这样一来,再坚固的目标也难以承受其打击。两门火炮各有一个装弹机,可从旋转弹仓内取弹药装入炮膛,装填时,炮管可直接维持射击角度,这就大大缩短了系统反应时间。由于计算、火炮瞄准、弹药装填等程序完全自动化,“阿莫斯”的作战效率极高:从行进状态到停止并开火,仅需耗时30 秒,10 秒内即可完成射击、转移阵地的全过程。双管齐发(两炮间具有0.2 秒的时差)时,前5 秒内可发射4 枚炮弹,最大射速达26 发/分。“阿莫斯”不仅大幅提升了部队曲射火力及反装甲火力水平,必要时还能直接射击近距离目标。
为适应特殊地形的作战需求,例如空运、空投及空降作战,一些国家研制了一批体积小、质量轻、使用灵活的轻便迫击炮。奥地利的M6C-640T“突击队员”迫击炮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这款迫击炮由奥地利希滕贝格防御系统公司研制,由发射管、击发系统和座钣构成。火炮口径60 毫米,炮身500 ~600 毫米,空炮质量仅5.7 千克,仅需一名士兵就可携行。为了减轻质量,该迫击炮无脚架,而是在炮管前半部分安装了护手。护手下方带有背带环,背带的一端固定于此处,另一端则固定在瞄准系统的底部。此外,M6C-640T 迫击炮并非迫击击发,而是采用压发击发方式,因而装弹时无须将炮身竖起,只需在装好弹药并瞄准后,按压击发手柄前端的击发按钮即可。迫击炮底座由两部分构成,其中座钣盘由铝合金制成,而座钣中心部分则由钢制成,这就保证了发射时炮筒所需的强度。这款迫击炮的最大射程为1921 米,完全符合一般迫击炮的射程要求,这使得特种部队在使用这款轻便型迫击炮时也可以拥有远距离的打击能力。
M6C-640T“突击队员”迫击炮
捷克军事技术研究所专门为伞兵和特战部队研制出了一种步兵支援武器—60 毫米口径的“安托斯”超轻型迫击炮。由于大部分零件都是以铝合金、塑料等轻质材料作为原材料进行制作,所以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迫击炮,“安托斯”超轻型迫击炮的质量很轻,大部分为4.9 ~5.3千克,单兵携行很方便。此外,“安托斯”还具有三档保险(即保险档、扳机档和自动档)的优势。当进行炮弹发射时,通常使用保险档;使用自动档时,其操作方法类似于普通类型的迫击炮。这款迫击炮还拥有一套十分简单的瞄准系统,使它不需要火炮射表便能成功进行快速瞄准射击。总之,这款轻便的迫击炮十分适合单人操作。
『安托斯』超轻型迫击炮
因射程有限,迫击炮近距离发射弹药时易暴露自身位置并遭敌反制。为提升迫击炮的隐蔽性,保存自己,杀伤敌人,一些国家致力于研发适合侦察分队或敌后破袭分队使用的微声无烟迫击炮,如比利时的NR8113 式52 毫米无声迫击炮、俄罗斯的2B25“海鸥”静音迫击炮等。
以俄罗斯2B25“海鸥”静音迫击炮为例,这是一款单兵便携式无声迫击炮。从外观上看,这款迫击炮与其他便携式迫击炮没什么太大的不同,但它一“开口”,其独有的特征就显现出来了—发射时,它产生的响声比普通迫击炮低许多,形成的火光、烟雾也少。这款迫击炮之所以能消声,很大原因在于其使用了尾部结构较为特殊的新型弹药—炮弹除了球形战斗部(弹头)外,还有一个空心金属管与弹头相连。金属管内,靠近弹头的地方装有发射药,并在紧挨着发射药的后方设置了活塞。为发射该炮弹,2B25 迫击炮炮管内设置有起撞针作用的长导杆,可伸入空心金属管内。发射时,随着弹体下坠,长导杆插入金属管,就会击发、引燃发射药,推动炮弹出膛。同时,管内的活塞会被反冲能量向后推动,最终卡在金属管末端形成封闭结构。如此,通过向活塞做功和阻断通道,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声响、火光、烟雾就会大大减少。据悉,这款无噪声、无烟雾、无火焰的“三无”迫击炮净重不超过13 千克,ZVO35E 型爆破弹战斗部重1.9 千克,最大射程达1.2 千米,最大射速为15 发/分。安装完毕后的迫击炮炮管可左右各调整4°,炮管俯仰角度为45°~80°。此外,这款迫击炮可全天候在各种硬度的地面上使用。当两名战斗人员执行作战任务时,炮和弹可分开,分别装在各自的背包内。用2B25“海鸥”静音迫击炮作战,战斗班组只需几分钟时间即可做好战斗准备,悄悄接近敌方装甲设备或掩体,隐蔽在封闭火力阵地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杀伤各种敌方目标,然后迅速撤离,敌方狙击手根本来不及瞄准锁定来袭目标。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火力投送和兵力机动的完美结合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向缺乏火力的步兵对及时火力支援的渴望向来迫切。迫击炮作为传统战场上步兵最重要的曲射武器,能够时刻伴随步兵攻击,堪称步兵战斗单位的“私人定制”产品。而向曲射要打击角度、向便于移动要打击突然性、向精度要毁伤效果,则共同组成了迫击炮不变的“初心”。未来,迫击炮若想要在更多方面发挥“关键一击”的作用,就必须在维持“初心”的同时,继续深挖其潜力,以实现打击效能更高、质量更轻、战场生存能力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