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珊,曾红梅,谭思,蔡浪英,杜佩珊,马燕,王泽芬,杨华,苟琼芳,寇琼,邓群,龙凤,张薇,王婷,郭琳,唐雄,聂敏,孙顺娥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四川成都 61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 号)中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时间[1]。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区域或全球性疾病流行以及包括不安全和极端气候在内的各种全球趋势合在一起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日渐增大[2],传染病疫情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7.5%[3]。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强化疾病管理的基石、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4],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
本研究从县域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角度出发,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评估体系,2020 年6 月—2021 年10 月通过问卷、走访、现场调研等形式收集都江堰市区域内37 家医疗机构的相关资料,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基层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能力现状进行评估。为充分发挥县域性质控中心作用,提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都江堰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管辖下的8 个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6 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3 个民营医疗机构,见表1。
表1 都江堰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1.2.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文献研究,初步搭建了基层医疗机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系统的模型,包含三大评价模块:管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包含11 个一级评价指标,31 个二级评价指标)。都江堰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根据该框架,组织卫生健康局、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执法大队、市级医疗机构20 名专家组成员,采用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9个一级指标,29 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框架的指标运用百分权重法根据各个指标综合得分确定其权重,即计算各级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占全部指标平均分之和的比例。见表2。各项指标基线评分范围为0~100 分。
表2 基层医疗机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1.2.2 都江堰市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调查 根据各层级医疗机构的特点制定调查问卷,从医院的基本情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事后恢复及重建能力。2020 年6 月—2021 年10 月由都江堰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统一培训问卷填写,下发问卷,统计分析以及现场督查、参与演练等完成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
应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采用两独立样本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分析,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类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基线调查显示,各类医院应急预案制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9),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都江堰市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基线评分(分)
都江堰市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步提升了应对能力,但仍存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均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短板[5]。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应急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培训内容较为单一,考核培训形式有待优化,这与仇蕾洁等[6],李姣姣等[7]研究结果一致。
应对大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政府财政会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应急物资设备整体水平上持续改善。但仍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仍然受限于对公共卫生职能认识水平的限制和质量控制意识不足,存在检验项目单一、检验质量控制能力不足、应急物资储备和运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8]。新兴的民营机构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略有优势,但也存在着规模较大民营医疗机构和较小的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着仪器设备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且新增设检验仪器设备、应急物资类型针对性较强,如何充分运用好相关的仪器设备,在现有的条件提升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区域性质控中心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9 年,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对39 种法定传染病病例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在线监测。从法律上规定了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职责[9]。但在调查中发现,37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实现了院内传监测系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交互的只有一家,未能实现临床与职能部门的监测预警应急信息闭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一般分为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两个阶段。基层医疗机构能从个案诊断中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正确处置,对应对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意义[10]。但调研发现都江堰市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更重视事后修复,而忽视事前的预防和风险管理,即应急意识较为薄弱。都江堰市基层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置能力虽总体较好[11]。但部分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和医院感染病例识别、流行病学的调查、院感防控等风险性管理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充分利用院内监测体系,对获得的数据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缺乏对数据的趋势的掌握,对大型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等较严重突发事件缺乏科学的预判性。导致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识别能力仍然相对较低[12],最终可能会错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黄金时间[13]。
2015 年9 月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民众普通感冒发热通常会首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兼具有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项基本职能,应具有基本的公共卫生事件辨识能力和一定的应对能力[10]。
建立可持续性评价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体系及确实促进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提高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体系应急管理能力亟需面对的挑战[14]。本研究从区域性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视角出发,构建符合本地情况的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评估体系,通过问卷、现场调查等多种形式全面调研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现状。研究显都江堰市县级医疗机构在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信息管理等能力较基层医疗机构有明显的优势。民营医疗机构在物资设备和现场评价等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总体来说,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经历疫情后有所提升,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不够,应急信息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意识缺失等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升。
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其职能寻找新的突破点,通过纵向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借助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力量及医联体共建模式,加快推进全县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同质化进程;联系其他质控中心及其相关部门多条线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发挥其哨点作用及监测排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