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琦 胡 辉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经过新时代以来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我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感受更为深切、认识更加深刻,只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近年来,溧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持之以恒擦亮生态底色的过程中,围绕当地“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特点,因地制宜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双向的、持续的、增值的转换,逐步形成一条以生态创新、城乡融合为特质,建设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的发展新路。
坚持政府主导环境治理,在探索中打“山水牌”、吃“绿色饭”,放大生态资源比较优势。一是天目湖生态旅游开发。充分挖掘沙河水库和大溪水库的生态价值,将其打造成为华东唯一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A 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推动“天目湖”成为全国第一家水利设施类上市公司,持续强化“产品复合、市场多元、服务系统”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愿景,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超过2000 万人次,开启“因为一湖水,爱上一座城”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目前,溧阳有近10 万人捧上旅游“金饭碗”,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13%。二是丘陵地区综合开发。坚持走保护性开发的道路,及时叫停开山采石,充分发挥丘陵山区的资源特点和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当地群众组建桑园、林场、茶场、板栗场、药材场、食用菌场,引领丘陵山区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进军。如今,秃山变绿、废地变宝,昔日的荒山乱岗处处瓜果飘香,自然生态优势变成了投资环境优势。种植面积近5万亩,年产值超12 亿元的天目湖白茶,荣获了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以一片“小茶叶”带动了一个“大产业”。三是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治水升级战、固废清零战“三大战役”,提升全域环境净美质地。构建全市大气精准溯源网格化闭环运行机制,推进大气工程项目,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源头替代等工作;累计投入近30 亿元开展天目湖水源地保护行动,启动区域供水治污一体化工程建设,开展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供水管网相互连通;2022 年溧阳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日均0.105 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4.39 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100%。开展天目湖湖群“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规划智慧调查监测、重点物种保护、物种生境改善、“两山”价值转化四大类12 项重点工程,通过“三核两区,两廊多点”的总体布局,形成“斑块—廊道”连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
以生态作为核心资源,吸引产业、科技、人才等聚合,带动城乡空间、公共服务、生活方式融合嬗变。一是推动产业转型。通过生态吸引,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英电动汽车联合创新中心、高压智能变压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先后成立溧阳研究院。以上汽集团、宁德时代等世界500 强企业为龙头的80多个先进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集聚“江苏中关村”,成为国内配套最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钢铁、水泥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先进制造产业比重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51.6%。二是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全市171 个行政村、2400多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先后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8个,改造现代化宜居农房1387套,建设传统村落9个、美丽宜居乡村605 个,建成天目湖、长荡湖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有量达30万亩。同时,以现有“农村路”为基底加以改造提升,打造全长365 公里的“溧阳1 号公路”,串联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和特色田园乡村,开辟“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的农旅融合新路径,将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溧阳1号公路”带动沿线10 万农民增收,城乡统筹、“田园生金”的做法被誉为国内乡村振兴“溧阳样本”。三是支持青年创业。引导鼓励一批有情怀、爱农村的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回乡创业的溧阳籍大学生超800人,吸引溧商回乡创业项目26个,总投资达59.8 亿元。支持民宿产业发展,“青峰仙居”“一生一遇”“轻度”等一批“溧阳茶舍”应运而生,形成了“清风朗月·溧阳茶舍”地方民宿品牌。李家园、塘马、礼诗圩、牛马塘、杨家村、庆丰村等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打卡地”,大批游客前来感受诗意的田园生活。今年“五一”假期,全市纳入旅游统计的度假区、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酒店、星级茶舍等共接待131.44 万人次,实现直接营收1.1亿元,同比2022 年和2019 年分别增长196.69%、42.51%。
立足现有政策规定,把生态资源作为核心要素,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一是构建生态产品交易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确立将生态容量约束作为生态产品的供给原则,以法治化形式对生态敏感区经营主体实行治理倒逼和禁止交易准入,确保交易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将生态治理工程扩容贡献纳入交易市场,打通生态治理与资本市场衔接通道,实现生态保护的多元化投入,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利益导向机制,形成生态治理“政府买单”到“市场共担”的转变,促使低效低质经营主体获得补偿主动退出,绿色高值经营主体购置生态产品获得发展空间。二是开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生态容量精准测算、经营主体系统监测、工程扩容效益评估、生态产品交易四大技术保障体系。进一步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完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监测体系,将农业园区、宾馆饭店、水产养殖等经营主体纳入监测体系,明确准入标准,核准交易需求,明确生态容量提升的技术途径,核准扩容方向和扩容能力,围绕生态产品基准价格测算和交易制度建立,支撑生态产品交易技术的实现。三是促进生态产品交易。加大生态产品交易的宣传力度,实践跨区域生态双向补偿、经营开发主体生态溢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产品增值与市场交易模式。2020 年8 月,大溪水库流域850 亩青虾养殖污染区退出整治,形成的93 千克生态容量增量纳入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天目湖流域一康养项目以12 万/千克的协议价格购买所需的34千克的生态容量,完成从容量形成、市场收购到经营主体购买的完整循环。同年,溧阳、郎溪、广德三地对跨界河流上游一处具有生态修复价值的土地进行评估,利用生态容量评价体系模型核算土地使用权价格,由溧阳支付补偿金并获得2900 亩土地20年使用权,用于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及生态种植等项目,与溧阳本地下游治理相比节约了生态治理投入1037 万元。溧阳生态产品交易的探索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团队的高度认可,对于填补我国面源污染权交易制度空白、推动资源要素向高质量发展行为集中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