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佳作展示 1
避开喧嚣,静思成长
安徽一考生
地铁里,我们戴上耳机听音乐;公园里,我们戴着耳机晨跑;在家里,我们关上门来学习。有时候,人们总是说年轻人很冷漠,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静的空间,好好地放松,慢慢地沉淀,茁壮地成长。
“虚室有余闲”,安静的空间,让人更加放松。年轻人,无论上班族还是学生,每天都在极度紧张的生活中度过,或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或背负着人生的梦想,迫切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来舒缓一天的疲惫。我们希望登上公交车,没有熊孩子的喧哗吵闹;敲开家门,不用听父母的喋喋不休;回到房间,不需要忍受广场舞轰鸣的喇叭,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疲惫的心灵,只有处于一个安静的空间才能真正得到休憩。也只有得到了足够的休憩,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去。
“非宁静无以致远”,安静的空间,更让人成长。生活的复杂纷扰,若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就会变得盲目而单调。相反,当你独处下来,静静回味,会有不一样的顿悟和成长。苏轼被贬黄州,没有了京城的喧嚣,“夜阑风静縠纹平”时,他终于明白人生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梭罗远离了热闹的城市,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畔隐居,终日与自然为伴,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忙碌有时其实是无意义的重复,若能待在一隅,“冥然兀坐”,往往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实现精神上的跨越。
当然,“心远地自偏”,这安静的空间,也是心灵的空间。唐代山水诗人王维,亦官亦隐,被誉为大隐,为历代文人所称道。通过《中国诗词大会》引发公众关注的外卖小哥雷海为,窗帘夫妇廖珮盛、刘晓晖,前者通过风雨奔波间隙里的沉淀夺冠,后者粗缯大布里裹着他们诗词梦,可以说,他们是把或忙碌或平淡的日子过成了诗。因此,除去生活上的空间,我们更要在心灵上为自己辟出一个安静的所在。人们常说,“给心灵放个假”,只有为自己修建一座心灵的庭院,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
世界很大,也很拥挤。避开喧嚣,静思成长。我们没有“诸葛庐”,也没有“子云亭”,但愿在这繁华热闹的世上,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好好去经营它,在那里洗去疲惫,放松身心,慢慢沉淀,蜕变成长。
亮点评析
1. 精心构思,结构严谨。文章先从有助于放松和有助于成长两方面论证了安静的空间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意义,接着再进一层,从生活上的空间过渡到心灵上的空间,使文章在立意上更加完整严谨。
2. 引用得当,增添文采。文章主体部分以“虚室有余闲”“非宁静无以致远”“心远地自偏”三句古诗文为线,此外还引用了“夜阑风静縠纹平”“冥然兀坐”等词句,使文章具有诗文的典雅韵味。
3. 素材丰富,生动鲜活。苏轼、梭罗、王维、雷海为、廖珮盛、刘晓晖、“诸葛庐”“子云亭”,各类素材的灵活运用,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佳作展示 2
非空间无以成才,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徽一考生
新时代“屏奴”在海量信息的“黑洞”里和信息大爆炸的泥淖中精神内耗,青少年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课业填满,而成年人的生活空间也被各种烦琐事塞满,原本应该美好的日子变成一地鸡毛……
此间有不少人勇于挣脱“牢笼”,萌生“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对啊,我们不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只有给自己留下适当的空间,才能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人生才会张弛有度。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的空间似乎被分數的高低、竞争的忧惧、生活的无措填满,由此产生了被焦虑压力裹挟的窒息感。而王维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漫步松林,坐看云起,摆脱凡尘成诗佛;宗白华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在看云放空中领略云卷云舒之美,成为一代美学大家;汪曾祺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静赏草木人间,成为文学大家。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适时松一松紧绷的弦,方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沉淀自我,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树苗有了成长的空间方能成参天之木,江流懂得沉淀自我方能成浩瀚大海。史铁生盛年瘫痪,学会在地坛里寻一处空间,扶轮问路,用笔去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留下向死而生的箴言;李子柒告别都市,学会在田野中寻一处空间,致力非遗,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发扬中华文化;吴磊抛下明星包袱,学会在娱乐圈内寻一处空间,新疆骑行,领略新疆的风土人情,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需要留空,生活需要留白,懂得沉淀自己,方能跃上时间的虎背,采撷成功的硕果。
反观当下,孩子们的空间被学习塞满,我们的空间被作业试卷塞满,大人们的空间被工作塞满……“我想静静”非一人之愿,“留有空间”非一我之求。尼采曾言:“我们走得太快,是时候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虽然人生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向前,但懂得停下修整,留白以待,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寻求更多无限的精彩。
没有空间的人生,灵魂就没有松弛感。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学会给自己留下空间,放松自我,沉淀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就让世界拥有它的脚步,让我保有我的茧。
亮点评析
1.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尾总写,中间分述,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2. 事例典型,正反对比。文章联系现实生活,列举大家熟知的人物事例,典型恰当,说服力强;善于正反对比,主旨清晰明确。
3. 手法多样,语言流畅。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手法,比喻恰当,突出主旨;语言流畅工整,一气呵成。
佳作展示 3
不砌高墙,且修庭院
安徽一考生
地铁里,我们戴上耳机听音乐,想与不相干的陌生人保持距离;公园里,我们戴着耳机晨跑,不想被无关的人与事打扰;在家里,我们关上卧室门,与家人隔绝。过年,我们不走亲戚;放假,我们也不出去社交。我们爱上了独处,仿佛这个世界充斥着嘈杂,只有躲在自己小小的一隅,才能自由呼吸。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件事。
首先,我们需要的是空间,而不是一道高墙。的确,每个人都迫切需要有一点自己的生活空间,安静地独处或做一些重要的事。但这世界不是一两个人的田园,“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才构成了这个缤纷的世界。喧嚣是打扰,也是人间烟火,如果这个世界安静到只剩下我们,那么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总是感觉到被打扰时,是否也要反思一下,究竟是他人没有边界感,还是我们自己过于冷漠,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朋友邀請你去打球,只为一起放松一下学习的紧张,你是否觉得他们多事?父母敲开房门,只为端给你一盘水果,你是否抱怨他们影响了你做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努力推倒这道高墙,去拥抱更大的世界,因为这样的空间不但会伤害他人,也终将变成一间困住自己的“茧房”。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明白一件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更是心灵上的庭院。物理上的空间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但心灵上的庭院就必须自己去建造。大英博物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安静的好去处,但不是每一个待在那儿的人,都能像马克思一样写出《资本论》这样的巨著。旧时代的中国硝烟四起,但我们的先辈就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点燃了革命的炬火。相比于要求他人远离,我们更需要在心灵上,为自己辟出一个安静的所在。试想,如果我们的内心被浮华与喧嚣填满,纵使与世隔绝,也无法获得休憩与成长,相反只剩下单调与荒芜。人们常说:“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好好沉淀下来,去为自己修建一座心灵的庭院,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且他人干扰不到的空间。
不砌高墙,且修庭院。世界很大,也很拥挤。我们有幸相遇,也终将分离,所以不必急于将所有人推出门外,因为有一天,这份烟火,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不必拒他人于千里之外,好好去经营你心灵的空间,在那里,你不开门,谁也进不来,你想要的宁静,没人能拿走。
亮点评析
1. 思考深入,见解独到。与很多强调“安静不被打扰”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独辟蹊径,深入地探讨了“空间”的内涵,“我们需要的是空间,而不是一道高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理上的空间,更是心灵上的庭院”等认识称得上是见解独到。
2. 简练生动,富有哲理。文章对观点的剖析深入细致,“高墙”“茧房”“庭院”“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等词句的运用恰如其分,让观点表达生动直观,同时,用极具哲理意味的句子收束全篇,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 说理深刻,选材精当。文章既能以理晓人,也能以例服人。说理时,理性深刻,如“喧嚣是打扰,也是人间烟火”;举例时,典型有力,如马克思、南湖红船的例子。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