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
1959年,一个严寒的冬夜。
下了晚自习,我刚回到寝室,一个同学匆匆跑来,对我说:“陈老师叫你去一趟!”
啊!好似迎头泼下半桶冰水,我一下子跌坐到床上,像突然冻僵了似的,愣住了!
班主任叫我,绝不会有啥好事。因为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我们五个同学在教导处办公室画“欢庆元旦画刊”。好几幅的大画必须在元旦前画完,为了赶时间,画到下午一点时,我们又冷又饿。那时全国城乡都实行了“大食堂”,初中生每人每顿只有两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两个小馒头和一碗煮了干红薯叶的盐水汤。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每次吃了饭比没吃饭时还饿。
一个小个子同学想了想,领着我们溜到学校大伙房的一间保管室门前,他从破窗洞钻进去,偷了一大包黑黑的干红薯叶,还顺手抓了一把盐。回到办公室,用洗脸盆在煤火炉上煮起来……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围着火炉狼吞虎咽时,忽然看见玻璃窗外闪过一个黑影,小个子同学小声说:“坏啦!看背影好像是陈老师……”一定是偷大伙房红薯叶惹出了祸!我是这画刊组的组长,班主任当然要找我算账。
“哎——你咋还没去呀?”那个捎信的同学看见我还在呆坐,奇怪地叫起来。
我没应声,默默地站起身,一步一步地,朝陈老师住室挪去,路上,我想着即将面临的“审讯”,越想越怕。
我小声喊了两声“报告”,听见陈老师应了声“进来”,我才轻轻推开门,低着头走进去。
雪亮的电灯光下,我不敢抬头看陈老师的脸。只见他的高大身影在我面前闪过,只听他“啪”的一声关上了带暗锁的门,我的心猛地一沉。
“嚓——”,是开抽屉的声音。我想,大概是要找本子作“审讯”记录了。我抬头瞄了一眼,不是笔记本,是一包饼干!
“來,把这包饼干吃了!”听着他独特的上海普通话,望着他戴着眼镜微笑的脸,我怔住了。这是对我说的吗?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来呀,把它消灭掉!”陈老师看我没有动,扳着我的肩膀,像哄小孩似的把我推到办公桌前。
那年月的饼干就像天鹅肉一样珍贵稀罕,即便有粮票有钱,在淮阳这样的小县城也很难买到。我知道这饼干一定是他上海的家人给他寄来的,我怎敢吃!尽管不争气的肚子一个劲地咕咕叫。
“听话嘛,快吃!”他把我按坐在椅子上,把饼干纸包撕开,抓了几片塞到我手里。啊,多么酥!多么甜……无法比拟的美味!可是,我却越吃鼻子越酸,两行热泪涌了出来。透过晶莹的泪水,我第一次发现陈老师的面容是那样慈祥,目光是那样温暖……
他给我倒了一杯开水,坐在我身旁,微微地笑着看我把一包饼干吃完。昨夜偷大伙房红薯叶的事,他只字未提。我很想很想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鼻酸泪涌的我,一张口就会放声大哭,无奈,走出屋时,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我那时候家境特别困苦(好多同学都时不时从家里带来一些食物,只有我从未有过这样的好事)。虽然我在全校得过乒赛冠军,绘画水平也被公认全校第一,但我那时却饿得特别的瘦。
他一定是心疼我,才“偷偷”叫我去他那儿吃了一包饼干。
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管文体水平和中考成绩有多好,高中也绝不录取。所以,初中一毕业就失学的我,为谋生,就以“小画匠”的身份到安徽淮河湾、大别山一带流浪了十六年。改革开放后,已届中年的我回家乡参加了民师招教的高考,有幸考上了周口师专。
1983年,我从周口师专毕业,分配到沈丘师范任教。几年后,市教育局选派我去淮阳担任中考巡视员,恰好分在淮阳一中考点。
我一连问了好几位教师,说我很想拜访这位班主任。由于我只能说出他是上海人,教物理课,姓陈,却又说不出名字,几位教师无不茫然,说这都三四十年啦,那位老陈老师也许早就回上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