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京
“天空收割了美丽,青山盈满了红绿,湖水汲取了流云。蓝天里,鸟儿在高高飞翔;人们种下了绿色的舞蹈,收获金色的诗歌……”我想,用这首诗来描写大理的秋色,再恰当不过了。
这是一片绝美不言的土地,湛蓝的天空通透如洗,朵朵白云悠然飘逸,清澈的流水绵滑如脂,晚霞晕染美丽的村庄,星星闪烁在寂静的山谷……美丽的大理,与它相遇不止一次,它仿佛一汪清澈的甘泉,丰润纯净,滋养心田。
当我第一次来到大理,眼前便展开了一幅秀美的画卷: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魅力的山水风光,妙曼多姿的民族风情,中国气质的人文诗韵……如此无尽的魅力,令我如醉如痴,于是爱上了大理。
若苍山如墨,洱海如砚,我需要一支怎样的神笔,才能写出大理的千般气象;我需要怎样的文采,才能描绘大理的万种风情?当我的灵魂再次回到这片水土丰美的心灵栖息之地,再读一遍此时此刻的大理,心中便感慨无限……
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是一片民风淳朴的乐土,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多少人梦萦魂牵;这更是一处多元文化交融的秘境,无数文人墨客,在此览物赋诗,多少古今名人,在此流连忘返……
爱上大理,面对它,“水光万顷开天镜,山色四时环翠屏”的景致,明代诗人发出的感叹:“乐士以后,佳山水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天气长如二三月,花香不断四时春”的诗句,会让人在大理忘了季节,忘了自己。停下匆匆步履,让心灵回归自然。
爱上大理,我的脚步不仅仅只停留在蝴蝶泉边、崇圣寺三塔,大理作为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每到一个县,每到一个村,每登一座山,每过一条河,都有看不完的风景,读不尽的人文,都能让人感受到它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儿时,对于传统节日,总是翘首以盼。春节、端午、中秋……对每个节日都盼了又盼,兴奋之余,一不小心好像又跳了过去,意犹未尽,再盼来年。
金秋时节,怀揣一份美好的心情再来大理。一脚踏进弥渡,满心是惊喜。“月月节庆,天天过节”的景象就在眼前。广场上,男女老幼正在“闹花灯”,舞狮耍龙,好不热闹。身穿蓝色绣襟衫的大妈大姐,叼着旱烟袋的大伯大哥,还有天真活泼的小娃娃,全民都在“闹花灯”……
起源于唐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普及于明末清初的“弥渡花灯”,早已从祭坛、院坝搬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从有限的花灯“窝子”,发展到现在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当你走进弥渡,会发现花灯的身影无处不在,灯俏歌美,风情无限。
正是因为花灯的普及和地位,弥渡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灯之乡。弥渡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弥渡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花灯和弥渡民歌。这就是我们弥渡的骄傲。”在这片歌与魂交融缠绕的土地上,孕育了弥渡花灯、弥渡民歌和爱的传奇。
在密祉文盛街,年过40 的张美秀和他的伙伴白如珍、李建华和欧阳仕香,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边唱花灯边干活。收工回来,只要一有闲暇,他们总是以花灯相伴。在密祉悠远的茶马古道上、在院坝中、在老宅里、在古街上,他们都在传唱着民族的灵魂,脍炙人口的花灯随处都能听到。
吹唢呐的汉子白沫领着“花灯大军”,边唱边跳,唱得酣畅淋漓,跳得汗流浃背,他们从骨子里散发出的真诚和热情深深吸引着我,我也加入“花灯大军”,跟随他们的脚步,闹起忘情的花灯,《十大姐》《绣荷包》《双采花》《闹五更》陆续在耳边和脚边响起。
年过半百的花灯世家传承人白玉春对我说:“我家四代人都唱花灯,花灯给我的家庭乃至整个弥渡都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和幸福。”花灯为弥渡创造品牌,弥渡山水滋养了花灯……
有金色的秋风相伴,显得弥渡的阳光格外明媚,我沿着茶马古道,来到亚溪河畔。民间歌手李永明和罗朝菊正在河边对唱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他们唱歌的地方是一片碧绿的草地,这里天空明净,河水干净,歌声纯净。
李永明告诉我:“我生长在农村,从小就听着民歌和故事长大,我们生来就爱唱歌,走路在唱,干活在唱,一天不唱歌就吃不下睡不着,心里空荡荡的……”是啊,在弥渡,歌是生命,生命如歌。祖祖辈辈的弥渡人早已把生命融入歌声,把歌声融入血脉……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我来到唱响世界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的作者尹宜公的故居。走进小院上了小楼,只见一幅幅生动的照片是《小河淌水》传唱世界的真实记录。
尹宜公的妻子罗静,在1996 年春天写下的一段话,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聂耳和音乐使我们走到一起,走了一生!”尹宜公的手迹“小河淌水”4个大字,至今仿佛还留着墨的清香,耳畔响起玲珑珠玉般的“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声,此时此刻,我内心泛起一波涟漪。
《小河淌水》是情感的倾诉,是心灵的表白,是春夜里的春风,是夜色间的繁星。我喜欢《小河淌水》,与它有着割舍不去的深深情缘。
曾记得,1991 年5 月25 日,在昆明胜利堂剧场,我采访了《小河淌水》的演唱者、一生倾心于民族民歌演唱与研究的著名歌唱家黄虹。她对我说:“我喜欢唱《小河淌水》,因为它是故乡的月,故乡的河,故乡人永远的情。”
大理古城街景 清水澈/摄
2006 年12 月5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一群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穿上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演绎起根据中国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旋律创作的芭蕾舞剧。俄罗斯芭蕾舞王子戈尔杰耶夫在接受我采访时这样说:“《小河淌水》是很美的中国民歌,把中国云南民族元素与经典的西方芭蕾艺术融合为一,让世界都能看懂听懂,因为艺术没有国界之分。”
2008 年8 月24 日晚,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采访,当歌唱家张也甜美深情的演唱,《小河淌水》的旋律“月光出来亮汪汪”在鸟巢响起,我的心情格外激动。采访奥运会闭幕式晚会总导演张艺谋时,他对我说:“《小河淌水》是中国民歌中经典的经典,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我们的国家举办奥运盛会,就应该把我们最美的音乐献给世界。”从音乐家们的指尖、歌喉流淌出的山间清澈小河,清朗夜空高悬的明月照亮着人们的心田,奏响华夏民族浓郁的东方文化韵章。
来自弥渡的《小河淌水》唱响70 个春秋、唱响神州、唱响世界,我庆幸:自己是聆听者、采访者、更是见证者……
抚摸着街边铺子的柜台,我看见有人带着亲切的笑意说:“累了,就请进来坐坐喝杯茶吧……”那间铺子的门没有上锁,我最初的想法是推开老式陈旧的大门进去看看。一位年轻的白族女孩正在认真地看书,她抬头向我说这番话时,声音很甜美。我微笑向她致意,这样一个宁静的下午,我真不忍心打扰这段美好的时光。
一部《天龙八部》,让大理声名鹊起,金庸笔下的大理,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令人掩卷遐思、心驰神往。古城、苍山、洱海,既造就了段誉这位翩翩公子,也养育了美丽的五朵金花,更承载了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沧桑岁月。
光阴远去,岁月无声。我在这里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心跳。这里梵音悠长,这里闻名于世,这里就是大理古城。坐落在苍山洱海之间,铅华洗尽,不饰雕琢,我自己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来过大理古城,但是每一次到来,对我来说,仿佛都是第一次。这个秋天,我又回到了这座想念已久的古城,心灵仿佛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淳朴宁静的民风,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年代。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坐落在街道两旁,青砖白墙,精妙中不失生活韵味。我们入住的“兰林阁”酒店,就在大理古城的中心位置。
坐在小桌旁,满院洋溢着古色古香的雅气,茶香和花香融在一起,淡淡的,轻轻的,与周围的窗格、木门、屋檐、墙上的花饰一起,抚慰着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心就这样渐渐地安静下来……
也许,这就是大理古城的奇妙,那份可以让人心在嘈杂中变得宁静、透着安逸的奇妙。我在想,古往今来,也许正是这份大理古城特有的奇妙,留住了昔日马帮里的“天涯客”,也留住了今天越来越多喜欢大理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在北京时,我就听说,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已经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的李明,和他的妻子、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的晓燕双双辞职,来到大理古城生活。我特意打电话给李明,想见见他们小两口,弄明白他俩放弃北京的工作生活来到大理古城定居的缘由。
“要问我为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爱上大理,喜欢古城。”
李明的回答,干脆利落。他说,大理真的是个非常适合人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地方,特别喜欢大理古城,是因为那份闲情雅致的慢生活。我们在古城租了房子,把这里变成了真正的家,尽情在这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慢生活,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我们,大理空气好、水质好、阳光好,我们在这里生活,还要在这里孕育生养一个健康宝宝……听他这么一说,我既惊讶又释然:因为在大理生活,能让人寻找到那份心灵的宁静。
我喜欢大理古城,这里一年四季都流淌着闲适惬意的舒缓曲调。从春天的鲜活到夏日的绚烂,从秋天的悠远到冬日的暖阳,季节在古城沧桑的底色上悄然涂抹下一道道生机盎然的色彩,我更爱古城秋日里那份平和宁静的悠然。
此次大理之行,来到古城,绵绵秋雨轻轻飘洒,撑一伞细雨,踩一地静谧,更是别有一番回味。雨点温柔地拥抱着古城典雅的青砖灰瓦,亲吻着古城精致的飞翘檐角,久旱的日子,因为有了这场秋雨,仿佛为古城送来了天赐的甘露。
那些滴滴答答从屋檐滑下的雨滴,轻轻落在青石铺就的地上,也仿佛滋润着我干涸已久的心田。在细雨间,我用心去聆听一曲雨点奏响的灵动乐章,用眼睛去捕捉一段雨点与青瓦的美丽邂逅,用手指去触摸一片雨点洒落的晶莹叶片,去享受这段古城时光。
我在想,人在忙碌之后,是需要停下来休息、充电、思考的,只有这样,人生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安静的姿态是美的,安静的生命需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需要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所以,我赞同“知修而行”的理念。
还记得,古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停下来,等一等灵魂。我要说,爱上大理,在这片心灵的栖息之地停下来,等一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