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这是儒家修身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色。将德行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才能培养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才。”
“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走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便会看到大门上这副对联。对于这副对联的解释,一直流传着多个版本。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来到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总书记对这副对联也饶有兴趣,并给出新解:“於斯为盛”这个“斯”,不仅指“这个地方”,也是指“这个时代”。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作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自创立起便以培育人才和传播学术闻名于世,“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逐步形成,大批经世致用之才从这里走出。如今,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作出新的贡献。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这是岳麓书院二门上的对联,正上方悬挂着匾额“名山坛席”。岳麓书院坐落于南岳衡山之尾峰岳麓山,常年掩映在苍翠树林中,是修身读书的绝佳之地。
这里的讲坛曾盛极一时。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和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在书院讲堂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会讲,名动天下。台上激烈辩论,台下座无虚席,“朱张会讲”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传为佳话。
“‘朱张会讲’其实是一场文化交流,是朱熹代表的闽学和张栻代表的湖湘学在一起交流碰撞,求同存异。”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说。
此后几百年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清代国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等先后在这里讲学或主掌书院,宋明理学、阳明心学、清代实学与考据学等都曾在这里传播交流。
在陈宇翔看来,开放包容、取长补短一直是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色,也是外来文化得以在岳麓书院传播的基础。书院历代师生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愿意接受挑战,向他人学习,不断检讨自己,弥补不足,走向更高的学术和思想境界。
现在的岳麓书院讲堂里,讲坛上还放着两把椅子,纪念“朱张会讲”。“‘朱张会讲’精神引导着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继承这种辩论讲学的传统,重现学术交流的盛况,是实现岳麓书院当代全面复兴的重要方面。”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岳麓书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图/罗燕
2013年以来,湖南大学开设了岳麓书院讲坛等学术文化交流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今年10月26日,在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岳麓书院讲坛第511期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教授舒远招并坐在讲台上,虽然所讲的是西方哲学话题,但现场座位全满,还增加了一些临时座位。
事实上,在此之前,岳麓书院还举办过千年论坛、明伦堂讲会等,邀请众多海内外文化名家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交流互鉴。
据陈宇翔介绍,现在岳麓书院平均每周有2至3场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沙龙,规模不一,内容不一。大部分讲座向公众免费开放,只要提前预约就可以来听,有的讲座还会在网上进行直播。
便利的国际交流,快捷的互联网……当今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的传入也更加容易。但多年来,在文化交流中,岳麓书院始终坚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岳麓书院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对岳麓书院一直心怀牵挂,对岳麓书院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很有感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牵挂让陈宇翔深感责任重大,“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经过创造性转化,让她熠熠生辉”。
但是,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会自动照亮今人的路,陈宇翔深知,传统文化的光辉要靠今人来擦亮,进而成为现代的文化资源,滋养国人。
10月26日,在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岳麓书院讲坛第511期开讲。图/罗燕
3年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岳麓书院进一步发力,成立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获批教育部科研创新平台—“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湖南大学中心,还建立两个省级研究基地:书院文化研究与传播基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基地。
一大批学者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礼制史》《中国经学史》《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书院史》及宋元明理学伦理思想研究等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湘学通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等研究成果频频获奖。
“我们包容或者接受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是要重建文化自信,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巩固自信。”陈宇翔说。
岳麓书院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社会开展清明祭祀先贤、端午祭屈原、金秋祭孔子活动。书院以院内古建筑及中国书院博物馆为依托,与省内外高校和中小学共建传统文化传播基地,组织国学进校园等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
岳麓书院还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已经连续举办5届华人国学大典,并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陈宇翔看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与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同样重要,“我们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
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悬挂着一块匾—“实事求是”,至今仍是湖南大学校训。这块匾制于1917年,是由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现湖南大学)校长宾步程手书,意在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追求真理。青年毛泽东寓居岳麓书院时,抬头便能看见这块匾。
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看到这块匾时久久凝思: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当时正在岳麓书院上一堂思政课。因为岳麓书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能够结合实景开展教学,龙兵把思政课堂“移动”到了这里。他记得,总书记给“移动”思政课堂点赞,还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相契合。
3 年来,岳麓书院加强对“实事求是”“传道济民”“经世致用”“整齐严肃”等书院思想传统的阐释与研究。陈宇翔表示,岳麓书院自古就有“求仁履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虽然是千年学府,但书院的文化一点都不陈旧,因为这里的人永远着眼于院外的世界,着眼于现实。
岳麓书院开展了岳麓书院与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研究、实事求是与湖湘文化特质研究等项目,还组建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开展宣讲和党性教育活动800余场次。
“你们的这个讲法,是对路子的!”总书记的这句话一直鼓舞着龙兵,他将自己的思政课堂“移动”到了更多场景,比如新民学会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吸引了很多学生。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生长,就必须本土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土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我带着学生去这些历史现场讲课,他们能身临其境地领悟,理解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效果跟在教室上课大不一样。”龙兵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殷慧正在给学生上课。图/罗燕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就相通。“让外来文化本土化,并不是将两种文化强扭到一起,而是找到契合点,我们要去研究、寻找契合点。”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人才辈出。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清代“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曾在岳麓书院求学,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这里走出。
“同学们一定要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情怀要深,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
……
岳麓书院的师生都记得总书记的嘱托。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这是岳麓书院讲堂前的一副对联,尽显书院的育人之道。在讲堂的一侧,镶嵌着《岳麓书院学规》的碑文,这个学规有18条,总共108字,包括道德规范、治学态度和方法等。比如,时常省问父母,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通晓时务物理,读书必须过笔,疑误定要力争……学规制定于1748年,至今给人启迪。有大学校长看了之后,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资源引入学校。
《岳麓书院学规》也写在湖南大学学生守则第一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0级人文科学试验班学生陈如意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每一个岳麓书院的学生,入学第一件事便是背诵《岳麓书院学规》。学生们熟悉岳麓书院的每一个景点,能随时给游客讲解。“书院的每一个典故都在激励我们,不能只在象牙塔下读书,还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思考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转化。”
岳麓书院也让很多学生慕名而来,芦熹鸣便是其中一位。
他的本科专业是外语,却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向往之,便报考了岳麓书院,去年如愿成为岳麓书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入学之初,岳麓书院便举行了拜师礼,这个仪式让芦熹鸣印象深刻,“跟导师关系一下子近了。”在此后的学习中,师门经常举办读书会,有时还会组织一起爬岳麓山等活动,师生感情笃厚。
“老师让我们做大学问。”芦熹鸣刚开始还不能理解,后来逐渐明白老师的期许,是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在岳麓书院,不只是老师在教育学生,书院的一砖一瓦、楹联碑刻都是无声的教材。“经过讲堂,我会想起‘朱张会讲’;经过文庙,又会想起孔孟传承。来到岳麓书院学习、生活,感觉自己跻身千年文脉,责任重大。”芦熹鸣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通识教育中心主任陈岘认为,古代岳麓书院的育人模式在现代不能完全照搬,但有两点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一是重视德行的培养,二是家国情怀的培养。
“这是儒家修身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色。将德行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才能培养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陈岘说。
近年来,陈岘一直在给湖南大学本科生开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不仅要让专业内的人研习,还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振我民族,扬我国光。”湖南大学的校歌仍在传唱,“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延续至今,滋润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让他们成长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