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中福海峡(平潭)水务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平潭 350400)
污水处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工程建筑、居民生活、城市环境、农业发展、医疗健康、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全的污水排放关系着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污水处理相关科技研发和收集过滤设备更新等价值链成本支出都是污水处理企业必须加大投资的环节,无法在这部分生产上节约成本。
企业成本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链成本;另一种是行政管理成本。通过优化行政管理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各部门沟通,使各部门更好地协同发展,优化企业内部资源控制,节约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成本比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污水处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污水处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怎样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落实。首先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根据企业经营现状和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制定,能够科学有效地落实。其次要保证内控机制的全面性,即内部控制制度并非为某一部门或某一项目专有,而是由在企业内部构建的全面的、通用的科学管理规范。在内部制度是企业按照自身处境制定,并得到有效落实在企业各方面管理的情况下,内控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得到展现,污水处理企业在处理各项企业管理活动时,就会更加的流畅顺利。
与之相反的是,在内控制度非科学、不全面的情况下,污水处理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就会出现失衡,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内部控制在企业各项控制和管理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也会丧失,因此企业在内控制度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应格外重视。避免企业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时的盲目性,通过有效的落实促进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在企业内部整体铺开,利用内部控制机制的优越性,减少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的产生。
1.生产管理方面:内控制度的建设要求污水处理企业可以在把握整体经营管理现状的情况下,按照企业未来经营规划,制定合理的内部管理控制规章,通过内部制度在各部门的推进,实现经营管理职能的细化,并将其落实在企业各部门日常经营管理环节中。
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进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经营管理现状,明确经营风险。帮助企业实现经营责任的落实,实现管理归责。打破各部门“信息孤岛”的现状,在企业内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层与基层之间的有效沟通[1]。
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经营数据的上通下达,为管理层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建立全面的监督体系,有利于项目的快速推进,推动全员监督氛围的形成,在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又牵制的工作关系。通过细化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有效把控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环节,实现污水处理企业内部资源信息的优化共享。明确各部门的经营任务和管理权限,提升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2.风险管控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在生产经营前,预判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对风险点实现有效监控。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污水处理企业带来了诸多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我国居民对于生存环境也越发重视,国家政策也从优先进行经济建设到强调“双减”“绿色发展”等环保理念,这给污水处理企业带来了对应的不可忽视的经营管理风险。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及时感知政府经济发展风向和社会经济发展转变,完善企业自身风险防控机制。通过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发现生产经营漏洞,并提出解决方法,加强价值链环节控制,为企业的平稳经营创造环境,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带来更为众多的可能[2]。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科学合理地调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针对经营活动中实现经营风险的动态识别,为污水处理企业创设良好的风险评估管控环境。
3.企业影响力方面:由于污水处理是国家环保事业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污水处理企业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成果和污水处理效率关系着我国整个社会环境,污水处理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行之有效的环保节能手段。污水处理企业通过对内控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手段,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社会职能的实现。通过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从侧面助推污水处理企业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污水处理企业与普通企业不同,是社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与政府环保工作的推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污水处理企业自身职能的特殊性,因此顺应国家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内部调整完善内控体制的任务刻不容缓。
内部控制并未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部分污水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企业盈利业务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企业管理者更喜欢将管理精力放在可以增加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环节,轻视内控制度建设这种无法创造实时效益的环节,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了内控管理环境恶劣,企业内部内控认知水平的低下,甚至部分员工对内控制度概念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内控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壤,无法发挥其优越性。
还有部分污水处理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观念,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对污水处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国家对于环保的新要求不甚了解,自身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直接导致了部分污水处理企业内部管理的失控,造成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及时更新、处理过程中监管缺失、污水处理效果差、偷税漏税等问题的发生。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用水量的增加,为污水处理企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东风。但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纷纷涌进污水处理行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以及国家环保政策收紧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这两方面的原因给污水处理企业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风险和愈发险恶的经营环境[3]。但我国现有的大部分污水处理企业内部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甚至在企业内部不存在风险评估岗位。这造成了污水处理企业对于风险应对能力差,对风险类型、风险判断、风险原理等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没有预知风险节点能力,对风险点的检测缺失。并且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无法细化具体职能,在风险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损失后,无法及时追责挽回风险损失。风险评估的不足、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直接导致污水处理企业长期处于风险环境当中,无法确保企业始终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
由于近年来内控制度在我国也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有部分成功案例可以进行参考,部分污水处理企业也受到了进行内部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浪潮的影响,逐步开始进行内控制度改革,但是由于污水处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企业规模较小,内控进程慢,在具体措施落实方面存在不足,具体措施的落实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大多数污水处理企业内控监督机制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监督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缺失,监督机制的功能无法发挥,监督审计数据对企业运营无法提供参考价值。仅有的监督机构只是对财务进行监督,生产经营的其余环节缺少专业的监督人才。
在面对生产经营风险时,缺少相关应对措施,企业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开展缺少应有的实际价值[4]。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反馈解决。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地分析污水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和所处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制定也缺少相关数据支持,不利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成为我国政府最为头疼的环境问题之一。污水处理作为城市水资源循环的重要一环,自然就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污水处理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由主要面向市场为大型城镇到小型市镇。污水处理企业由于业务的增加导致涉及的管理部门和污水处理业务增多、信息处理量增加、管理内容繁杂、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增大。但大部门的污水处理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没有拓宽信息收集、处理渠道。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共享能力弱,各部门信息彼此独立等问题。
造成污水处理企业信息困境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没有及时对企业管理职能重新进行整合细化,导致各部门之间按照原有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项目的展开,各业务部门对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不了解,专注于自身部门发展,导致各部门之间存在发展落差,信息相互参考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另一方面在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落后,不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认为传统人力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没有看到传统人力的局限性。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关信息管理人才。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的缺失导致企业信息传递缓慢,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及时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5]。
首先,污水处理公司要认识到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承担环保工作的社会职责,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及时了解国家对于环保要求的新动向,在企业内部开展环保政策的宣传学习活动,在污水处理企业内部形成从上而下的绿色发展观念,增强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其次,要看到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企业管理层要率先展开学习,了解内控制度的基本原理、基本组织架构、相关配套机制等。按照企业经营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内控机制,并按照各部门发展实际和职能要求,将内控体系贯穿在污水处理相关业务的方方面面,如在污水处理、水务管理等,在污水处理企业基层进行内控管理培训,按照内控制度完善员工行为守则,保证内控机制可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得到贯彻落实。
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保证内控机制在污水处理企业内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污水处理企业在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时应该以内部控制相关环节为中心、结合企业相关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充分调研市场状况和相关政策转向,综合考量风险防控范围包括污水处理企业的相关部门组织职能、污水处理相关业务领域、企业与业务经营相关的个别具体事项等。
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充分利用如市场随机调查问卷、企业内部开展风险研讨会、利用第三方力量等方式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发展战略进行充分分析,识别项目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类型,对于污水处理企业来说,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策违规风险、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风险、基础设备运行管理风险、水质监测风险、业务模式风险以及人员流失风险等。
针对相关风险类型对风险节点进行预判和评估,并在项目进行前采取相关防控手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监督观察,降低风险影响,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和评估,分析风险危害程度,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应对风险。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和污水处理企业风险数据库,对往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把控各项内部、外部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改进企业业务开展范围、业务操作流程、未来发展战略等。
改善内控制度落实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为建立完善的内控执行监督体系,加大对于内控执行各环节的监督管控,保障内控制度的持续推进。要引进或者培训相关监督管理人才,建立独立的监督审计部门,实行对内控执行细节的动态监督。在企业内部宣传监督部门相关监督管理制度、监督管理细节,将监督结果与绩效挂钩,强化全员的内控意识。
除此之外,审计部门对于内控机制的落实也具有重要作用,在项目开展前,由审计部门率先对项目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全面审计企业整体内控执行情况,并根据审计结果,给予相应惩处,进一步打破内控制度无效性的现状,全面提高内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
污水处理市场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污水处理企业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增加导致传统人力信息处理方式与企业发展要求产生冲突。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成了企业内控制度推进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污水处理企业应加大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力度,利用大数据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传递效率,将基本的 OA 系统与 ERP 系统进行对接,打通信息端口,实现污水处理企业信息的统一管理;在各部门全面推动信息化管理,打破各部门“信息孤岛”现状。引进专业信息化人才,加强资金、预算,再到审计等流程的管理与控制,提升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企业各经营环节高效运转。
污水处理是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完善污水处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应该得到重视。我国不少污水处理企业普遍存在内控环境不理想、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评估、监督反馈体系缺乏等问题。但内控制度仍然需要持续推进,通过增强企业人员内控意识、完善风险评估、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等针对性手段,推进污水处理企业的内部控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