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邱 杨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全面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2020 年6 月8 日,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新时期探索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准确把握机遇形势,统筹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亦是加快培养思想素质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课程思政作为体现全新课程观和全面育人观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广大一线高校教师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热门词。各高校从政策支撑、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为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初现成效,总体上呈现如下概貌。
现阶段全国各高校整合校内外授课资源,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通过学校内部培养选拔、招收海内外高水平人才等途径,建立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专职教师队伍;通过吸纳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优秀校友等社会实践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同时聘用校内持有SIYB 资格证书、网络创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作为兼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高校倡导并激励创业教育教师主动参与到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去,鼓励并支持创业教育教师到政府部门和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文化,研读“企业家精神”,并用“企业家精神”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高校教师把握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中融入时事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内容。
开展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是核心载体。高校根据创业课程的性质以及创业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开设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等,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形成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讨课,参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训和比赛,将创新创业理论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确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授课信息表、考核方案,保证创业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长期的实践检验表明,校企合作是维持创新基地良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校企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2]。高校在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的同时,依托创业学院、创业协会或学生社团进行校企合作,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渗透“课程思政”的理念。
首先,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地观察和创业实习的机会。促进大学生与企业家交流互动,增进对企业的了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和操作能力。其次,企业选拔推荐公司管理层、技术专家、创业成功者与高校共同深度参与大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座分享经验、组织校际交流、协助管理创意设备和创业项目等。最后,高校与校企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充分整合各自优势,在组织动员、项目遴选、培训辅导、孵化扶持等环节倾力配合,实现大学生从创业精神传承、创业意识启蒙,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扶持、创业风险监控的全过程培养。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建设实施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逐渐深化转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亟需完善,当代大学生思维愈发开放活跃,高校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国家颁布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各高校贯彻落实政府部署要求,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初现成效,但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课程思政理念变现进度滞后,短时间内难以落地生根。
1.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生硬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还未取得显著突破。纵观已有研究发现,研究者对于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实施方案以及方法举措方面,还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资源等宏观层面,或者从微观层面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少有可以推广的成功经验,实践转化率低。有研究指出,各地区高校在实践上推进“课程思政”尚存在观望情绪,或是推进力度不大,或是推进方法单一。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上,应注重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丰富化、立体化发展[3]。
2.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不科学,课程体系发展不平衡。虽然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要求教师把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但目前仅限于生硬机械地向学生讲述几个创业成功的案例,对于家国情怀、企业家精神等层面的教育点到为止,因此忽视了不同课程思政融入点与创业课程原有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另外,虽然沙盘演练、游戏包等形式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体验创办公司的乐趣,但也会滋生学生金钱至上、不正当竞争等错误思想的风险,所以创业教育课程中亟需加大有关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诚实守信、劳动精神、创新创造等元素和典型案例的融入,努力把创业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有机结合起来。
3.创业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与大学生实际需求脱节。创业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要。创业教育教师对于“00 后”“网生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以及最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需求,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和深入了解,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另外,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样不够明显。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信息捕捉能力、信息意识敏锐性等创业信息素养的培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如今,各高校组建了一批从事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队伍,但由于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课程思政建设亦是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企业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责任分工不明确,资源整合不到位,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
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场指挥官,其教学管理部门对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理解不深,用一些观摩课、教学案例代替了整体推进和全面统筹,对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没有明确要求和考核制度,课程思政难以“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创业教育教材、教法、课程、课堂和评价等过程。绝大多数高校已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课程思政建设似乎仅仅是创业学院的“分内事”,并没有打通部门之间、校院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资源整合非常有限。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能否充分、有效地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4]。当前,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理解有偏差,对思政元素挖掘仍显不足。团队成员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未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思政元素融入创业教育课程的方法单一、生搬硬套。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形式化、片面化、功利化,课程思政元素的生硬介入破坏了课程本身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推进,影响了不同课程之间的有序连接,违背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初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企业是课程思政的有力支撑。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在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也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即企业缺乏深度参与的情况。这源于企业习惯于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的责任归于高校,对于诚实守信、遵守规章制度、保守企业机密等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对于企业家精神、时代精神、法治素养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校企融合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不明显,难以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
当前,各大高校在紧锣密鼓地宣传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但创业教育课程中“什么是思政元素”“如何使用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使用效果如何”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考核制度,尚缺少对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过程监督和系统评价。
1.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大多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时仅限于宣传政策、发布通知。具体而言,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课程教案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教学方法中思政元素展现形式以及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指导性意见远远不够,导致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悟懂吃透,对相关概念、政策要求认识模糊、难以把握,课程思政效果可想而知。目前,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元素只被挖掘运用了一部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跟踪指导而未被固化下来,依然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的现象。
2.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缺乏绩效评价机制。高校缺乏对创业学院、创业教师团队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的考核与评价。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不是把德育内容生硬地插入创业教育课程中,不是在创业教育课程中选出几个章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每门创业教育课程的每个章节都必须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僵化的课程设计必然会破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在的逻辑体系,也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对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彻底,是否有能力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创业教育以及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均需要遵循相关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否则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3.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广泛地收集效果反馈。高校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以后,并没有对学生、教师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反馈意见。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缺乏自我诊断和自我反思,对大学生的听课体验和效果评价也无从知晓。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整合力度不够,对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单一刻板,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掌控感和胜任力。企业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效果是否满意,直接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影响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理念的体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理念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激发教育工作者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思政理念只有真正落实、落细、落小,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获益,才是真正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即对心灵的塑造和对灵魂的培养。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高校要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参与式、沉浸式”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改革开放40 周年改革先锋人物案例等材料中,寻找契合创业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到创业教育教学之中,根本改变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构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系统而全面的创业教育课程。
2.落实立德树人主体责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钱欣、曾宁认为,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其核心和灵魂应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5]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应牢记立德树人育人初心,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基础上,挖掘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能够将思政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当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构建“三全育人”新局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优势,凝聚强大育人合力,进行主流价值引领;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创业教育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创业知识、技能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内在融合,体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需要创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门课程协同发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创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任课教师遵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精心设计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任课教师注重资源整合,通过建立协同机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既培养了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制度自信,又补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短板不足;既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又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大国情怀,使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真正让创新创业在高校蔚然成风。
1.纵向与横向相结合,逐步建立需求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在纵向上,对学生进行从入学到就业创业的全程引导,建立信息素养类、自主探索类、目标导向类、校企合作类等分类指导体系。在横向上,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创业比赛等每个环节,实施能够促进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产生的交叉学科培育计划,构建跨项目、跨年级、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双创人才的新机制,满足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规范性和选择性。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形成较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兼职教师多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和案例研讨课,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确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授课信息表、考核方案,保证创业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另外,学校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增加创业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教师课堂教学之余,从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的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展示与答辩技巧、商务礼仪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大赛进行专项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3.启发与自主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学校要积极进行教学教育改革的尝试,开展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探索,形成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进一步加强教学教改项目研究,大力倡导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带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与创业教育课程固有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积极构建战略顾问委员会,邀请同行专家来校讲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切实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完成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供需匹配。
教育无痕,大爱无疆。创业教育也需要润物无声、不死板、不刻意的课程思政。在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过程中,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优化教学师资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从而探索学生喜闻乐见、获益久远的课程思政模式,使得思政教育有温度、有深度,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过程监控和效果反馈,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现需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模式,通过问题启发、小组讨论、案例演绎、文献阅读和沙盘演练等多元教学方法,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充分发挥创业课程思政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促进教学师资的优化。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6]。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规律,共同备课、定期研讨,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互动发展,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加强教师专题培训,既注重教学教法培训,也要加强思政教育培训,深度挖掘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3.推进教学评价的转变。高校推行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入人才培养方案、入教学大纲、入教案、入课堂、入评教系统,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重点,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方法,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发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典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计分观测点,考核参赛者的课程思政理解能力和授课水平,调研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对课程思政先进典型给予表彰,以赛促评、以赛促学,激发创业教育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