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旭 邢亚楠
融媒体时代,跨平台传播模式对影视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影视艺术在内容形式多元化、推广传播全球化、用户体验个性化、互动模式社区化、运营模式商业化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万物互联日趋可能,影像传播的媒介也逐渐成为一个联动的整体。影视科技的进步正在引发一场艺术领域的狂欢,影像作品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内容,帮助受众完成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同时附带一定的交互性,这是以往的技术条件难以实现的,也给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带来了更多新奇感受。这些“虚拟”内容实际是融合了创作者的想象与创新成分的,这让影视艺术欣赏成为一种想象力消费。
首先,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够打破生活常规、建立异常思维联系的能力,通过对原有形象进行思维加工、变形之后使之超越于现实之上,达到无中生有的效果。比如,2023年暑期档热播的电影《封神第一部》,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关注,就是基于作品显示出的超常的想象力,也受益于“封神”IP的不断被开发,使得这一故事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让影片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除此之外,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科幻题材应该算是最能体现想象力的一种类型。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并提出了对科幻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国家对于科幻影视的重视亦从侧面说明了影视产业对于想象力的迫切需求。而艺术家利用想象力生成意象、意境与意蕴却是源自其审美品味和艺术修养。也就是说,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创作者的审美品味和想象力决定的。因此,对影视专业学生来说,美学和想象力是基本功。不懂美学、缺乏想象力将难以成长为未来合格的影视艺术人才。
其次,与想象力密切相关的艺术素养是创新力。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艺术想象的本质内涵就是创造。想象力的首要依托是模仿,而模仿行为往往在直觉、灵感、幻想等跳跃式思维的作用下形成创新。同时,由于创新力是多层次的,其内涵既包含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包含理念的创新和手法的创新。当前,新媒体科技正在全方位影响着影视技术和影视美学,推动着中国影视业的跨越式发展,但从实际状况来看,中国影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对未来影视艺术人才的创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体时代,基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渠道的改变,影像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和碎片化。不同形态的传播,对影像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影视媒介,要想提升受众黏性,就要靠优质的影像作品,靠影视人才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制作不出吸引受众的电影电视节目;创新力不强,就只能作为一个“矮人”跟在别人后面,难以实现影视技术与美学的登顶。上述问题既是当前我国影视艺术人才素质的两个“洼地”,又是融媒体时代影视人才培养的短板。
从当前影视教育的实践看,大多数学生基本都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但是到了创作环节,不少学生的思路就开始变得狭窄,想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不足十分明显。实际上在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中,学生缺乏想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问题早就存在,并已成为高校培养优秀影视艺术人才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美育课程配置不足,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有效开发。想象力与创新力属于发散性思维,发挥想象与创新有一个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体验和素养,而美育则是实现文艺体验和素养积累的重要途径。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美育课程被无限压缩,导致学生的文化艺术体验和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以致进入大学阶段即使进行恶补也难以补齐这个短板。这就使学生很难养成发散思维,形成联想与想象,进而难以跳出习惯思维的窠臼,形成创新思维。
2.由于高校教育多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导,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有效锻炼。纵观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基本上都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学生搭建完备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不少高校的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性内容的讲授,强调逻辑形式的学习与发展,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相对缺乏。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直接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固化。由于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由于传统教育理念陈旧,思维固化,难以满足影视人才的创新培养要求。我国高校影视类专业除了少数是独立设置的艺术类院校外,大量分布在各类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和非艺术类专业院校。在综合院校中,由于影视艺术专业只作为学校的一个专业,教育理念也都基本上在遵循综合院校的既定方略,更多地还是强调理论研习而非创新创作;师资也都基本上来源于文学或其他学科,有影视专业经验的相对较少。加之一些综合院校影视教学条件有限,对于新兴的影视科技涉及则更少,这些都难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
4.由于创作环境单一,创新活力度较低,导致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一步丧失。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常常会模仿经典作品,但在后续阶段这种做法很容易养成习惯。从某些方面讲,借鉴成熟作品的经验,似乎创作效率会更高一些,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但是这条“捷径”往往会将创作者引入机械复制的误区。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信息茧房”现象,观众的欣赏趣味被迫窄化,加之青年创作者原本的生活素材积累就少,如果不能深入现实生活,仅仅依靠观众或市场反馈进行创作,那么必然会出现作品同质化、缺乏新鲜感等问题。
当前,高校影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增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动手能力”,那这种改革就只是浅层的改革。想象和创新都是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其背后需要深厚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的支撑。所以,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并非只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是“动脑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动脑能力”的强化,这样的教学理念才符合深化影视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达到新型影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媒体融合时代,融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生动案例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拓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媒体融合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比较负面的就是让人们沉迷于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中的二维或三维世界,忽视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创造。因此,在影视艺术教学中,发挥融媒体技术及生态环境的正向作用,实现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笔者认为,培养影视人才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足“功课”。
1.要加强美育通识教育,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艺术美,为想象与创新做充足积累。当前,自媒体、短视频的火热使各类影像内容充斥学生的日常生活,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思路有所帮助,但是要让学生清楚互联网世界的“成像”始终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并非现实世界的“镜像”呈现。美学的本质是体验的、是实践的。没有体验就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艺术直觉,更难以超越现实,形成创新性的构思,也就没有立体的、多彩的、寄托着人的感情的意象生成,难以形成移情,更不用说意境和意韵。只有当学生有了艺术体验,在创作构思阶段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更多生动的细节,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物、事件也就不至于生硬、空洞,甚至会出现一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亮点。基于此,注重美育,尤其是艺术体验,是培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首要举措。对于影视艺术类学生而言,个人对美的体验除了要重于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更多地走入生活,亲身去观察和感受。
美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考取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能否帮助他们打开心扉,用心灵去感受、去理解世界,能够寻找自己生活的目标、存在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要引导学生知美识美,也要理解经典作品为何被称之为美。不能只是“浏览”,要深入到创作中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美之为美的原因,形成内心的体验。学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艺术观,才能更好地用艺术实践去塑造美的世界,鞭挞丑的世界。
2.要让师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接触、磨合、切磋,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创造有想象力的创新成果。影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高校在培育影视人才的过程中,要打破专业壁垒,实行多专业融合,使思维、技术和艺术能够碰撞出更多灵感的火花。融媒体时代,影视艺术专业还要调整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学校在创作项目的引进和社会舞台的搭建上,要尽可能多地让师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接触、磨合、切磋,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创造有想象力的创新成果。
当前,高校影视教育有了更多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拓展,并从专、精、尖的影视艺术类院校扩展到其他综合类院校,高校影视创作在题材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对于影视行业的未来而言是一股强大的、潜在的推动力。此外,随着高校与行业的联合逐步加深,不少剧组都会聘请高校和业界名师领衔,并吸收不同专业师生参与创作。在摄制过程中,由于很好地发挥了各自专业的优势,使协同创作产出了不少令人惊喜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创作理念的碰撞,锻炼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而且能够从产业链的高度学习到不同专业技能,同时拓展了视野,审美能力也随之提升。
3.要鼓励学生突破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在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创作。审美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因此,教师要有让学生具备个性表达的胸襟和情怀。在带领学生完成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陈述,给学生留下更多心灵的空间。要允许学生对作品持批判态度,允许学生在广义审美中发现丑的存在,让学生享有自由审美的权利,用这样的办法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培育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互动时,亦要充分考虑思维的开放性,给学生留出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应当特别重视学生观点中的知识视野、表达的内在逻辑性、理论创新之处等。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跳出窠臼,尝试创新创作。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当下的新媒体技术,从形式到内容,尝试多样化的手段进行表达。只有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如此才能为创新奠定基础。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给教学活动带来更多乐趣,同时,能够促成师生更频繁的交流互动,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鼓励和理解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勇气,使他们敢于探索、勤于思考并付诸行动。
4.要用好新媒体技术,主动引导学生进入开放的创作境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育创作的温床。媒体的融合发展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应用环境,教师在教学与实践创作活动中除了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外,还应当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要从校园的草木、雕塑、建筑等硬环境以及艺术节、作品展、工作室等软环境综合入手,以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生活,体验、感知人性之美善。
在教学过程中,新媒体技术既可以使多种文艺形态相互渗透,又能够使其结合得更加紧密。比如,在开放的创作环境给学生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就可以将某件文物用新媒体技术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讲述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时,运用一些互动装置使听者沉浸其中,使学生收获非同一般的体验。除此之外,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还可以借助文化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参观探访、参与创作、观摩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艺经典。通过开放的创作环境和新媒体技术,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得到“真听”“真看”“真感受”,从而获得灵感,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影视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应该承担起书写和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重任。此重任和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一起对影视人才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创作的繁荣,亟须大批影视人才的参与。从这个定义上说,借助媒体融合发展之势,以美育激发影视人才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是一条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