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庆凯,孔 敏,刘乃宝,赵树桐,程东霞,晏雪艳
(1.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灵璧县第一中学,安徽 宿州 234200)
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高等教育要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对课程思政可利用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的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目前国内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的研究上,根据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去开展自身课题视角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红色文化内涵及特征研究;红色旅游和产业方面的研究;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相结合的研究;红色文化与课程建设融合的研究等[1]。本研究着眼于皖西地区红色文化,重点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的特质,研究可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龙舟课程的改革建设,拓展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路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实现地方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承的时代需要。
皖西地区位于我国大别山区的腹地,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所处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1922年春,由曹蕴真、徐梦周、鲁平阶三位党员于寿县组建了安徽境内最早的党小组——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由此点燃了大别山的红色革命事业燎原之势[2]。在我国革命斗争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当时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早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隶属于大别山区的安徽西部建立了皖西革命根据地,人民军队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正是发源于此。皖西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四军从事革命斗争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立足之地。大别山区无数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坚定的信仰铸就了绚烂夺目的大别山革命精神。在这些人民军队中涌现了许多皖西地区的著名将领,六安市的金寨县因涌现出了众多的开国将领被誉为“将军县”。可以看出,皖西地区具有深厚积淀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见表1)。另外,皖西地区也留存了诸多的红色文艺作品,挖掘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红色档案信息资源和相关文献。这些具有地方属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皖西地区历史革命实践活动的鲜活写照,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是高等教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利用的优质的思政资源。
表1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统计表[3]
皖西红色文化具有特有的地域性、唯一性、丰富性和继承性。革命时期诞生的红色历史人物,构筑的红色建筑,遗留的历史文物、档案,创造的红色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构成了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皖西红色文化纳入课程资源,必须发掘具有教育属性可作为实践内容加以利用的资源,并不断地进行凝练,突出德育效果与价值。在博大丰富的皖西红色资源中,一些红色遗址、建筑、文物等实物类的红色文化资源较难与高校课程相结合,可利用的价值和效果不显著。高校课程在作为教学资源的红色文化的挖掘上,应注重从文化的精神属性上着手。而皖西红色文化中有包括红色故事、文学作品、歌曲、影视等资源是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见表2)。像《八月桂花遍地开》一些红色歌曲可以在龙舟课程实践中传唱,根据革命故事设计有情节的龙舟竞渡,在龙舟活动中朗诵诗词等等。这些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龙舟课程的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让人才培养与红色文化传承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表2 皖西红色文化可利用课程资源的名录与数量统计[3]
新形势下高校课程的改革能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课程思政既是重要的内容,也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文化环境下,牢牢把握高校思想阵地话语权的有效手段。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夯实思想阵地话语权的职责重任,这也是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红色文化作为优质的思政元素纳入龙舟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举措。龙舟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仅可以发挥龙舟课程的“育体”功能,还能发展课程的“育德”功能,进而实现龙舟课程综合育人的课程目标。再者,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开展龙舟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文化这一优质的思政元素纳入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龙舟专业能力的提高,更是当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主旋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青年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德树人,龙舟课程教学改革也必须始终紧扣这一主题。红色文化的融入不能将龙舟课程与红色文化进行简单的叠加,或是在龙舟教学中掺入一些红色元素,而是要将红色文化多形式、多角度地融入龙舟教学训练与竞赛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利用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龙舟课程特色建设提供支撑。“课程特色”是用于课程教学,实施的策略、方式和方法、手段、评价等有别于其他学校同类课程的质的差异性和优质性[4]。合理地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实现立德树人,打造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
“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图腾。龙舟运动蕴含“龙”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凝结成的特有龙舟文化映射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风雨同舟、敢于争先的精神。中国的龙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上有所区别,但是精神层面上具有同质属性,是中华民族博大璀璨文化的重要篇章。将皖西红色文化与龙舟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是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皖西学院作为皖西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地域优势提供了对皖西红色文化发掘和利用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在皖西红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年3月,皖西学院与六安市政府合作成立了“皖西文化研究中心”和“六安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携手推进对皖西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旨在充分挖掘皖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在全市范围内指导推进对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5]。皖西学院于2012年面向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龙舟课程,2010年成立了龙舟队,2013年成立了龙舟协会,2019年成立了龙舟俱乐部。2015年4月,皖西学院整合六安市教体局、省市龙舟协会和11家企业资源,建设了一个以传承龙舟技术、研发龙舟产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龙舟承载红色文化实践工作室。课程建设至今历时十年的发展,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发挥校地共建共赢上具有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对皖西红色文化可利用资源的整合凝练,先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合理分类有助于将收集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归纳,形成有体系的课程教学资源。目前国内有关的红色文化研究中,对红色文化资源分类最为细致的,就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划分为具有红色属性的建筑、遗址、档案、器物、事件、人物、文艺、精神[6]。从此分类来看,包括遗址、建筑、器物等在内的皖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不能利用于龙舟课程的资源除外,可以加以挖掘利用的主要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资源,包括皖西红色文艺作品的歌颂与传唱、红色事件的情景设置、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等方面。目前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的现实情况,主要体现在红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缺乏收集和整理可利用的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课程建设服务。
龙舟课程体系是将龙舟运动的相关课程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联和秩序组合成的科学架构[7]。龙舟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上未明确皖西红色文化在课程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地位和目标达成。在课程内容上没有涉及具体的皖西红色文化固化内容的体现,现实教学中进行临时设计和运用,显得较为无序。皖西红色文化在课程实施方案上的选用和设计方面,没有形成可持续性。课程评价缺乏包括皖西红色文化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历史证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已经从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后一次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今,我国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没有战争的和平发展时期。新生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岁月,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苦的岁月。他们成长在和平时期和繁荣时期,对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情怀的认知需要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当然也包括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带给学生更多更广泛的信息知识积累。但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也包含着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学生更多地关注时尚、娱乐、体育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传统的经典文学、红色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信息认知度较低[8],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状况。所以课程思政的时代作用逐渐凸显。结合高校的属地性质,将皖西红色文化纳入龙舟课程内容体系中,提高师生对皖西红色文化的认知度,是龙舟课程加强思政建设的思想保证。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只有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那些卷入“反中乱港”的香港青年,参与制造非法暴力事件,究其根源就是香港青少年的教育出现了问题。那些不明真相的青年们传承的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不断被蛊惑,对国家认同感低。可以看出文化传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而目前龙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传承皖西红色文化的意识不够,没有树立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因此,仅在龙舟课程的教学上掺入一些皖西红色文化元素,不足以实现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学生对传承皖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也不强。只有在确立了皖西红色文化在龙舟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的品牌意识。
2020年6月,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印发,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之路[9]。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这一点广大体育工作者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如何将课程思政科学地融入体育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将皖西红色文化这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龙舟课程作为切入点,首先要先建立科学的课改思路(见图1)。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教学是实现龙舟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最终目的就是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育人目标。改革思路就是构建创新的龙舟课程育人方式,在育体中同时育德,最终实现育人。这样一个培养模式所遵从的学理依据也正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要求[10]。
图1 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教学的融合目标理论依据
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应先着力课程目标的重构与完善,以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思考皖西红色文化与龙舟课程的目标融合。尝试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进而推进龙舟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改的目的是达成课程目标。结合多元评价结果,深入地反思和总结,改进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在龙舟课程的建设中,逐步调整完善课程目标的重构(见图2)。
图2 皖西红色文化与龙舟课程的目标融合的设计思路
实现皖西红色文化与龙舟课程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深入挖掘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构建龙舟课程“立德树人”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创新龙舟课程的育人方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将龙舟文化和皖西红色文化进行融合,在课程建设中实现地方高校特色龙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断增强学生传承和发扬具有红色特质龙舟文化的使命感。
在皖西红色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要研究探索选用什么样的红色资源来丰富龙舟课程教学体系。比如对于优秀皖西红色文艺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在龙舟实践活动中加以歌颂和传唱。在龙舟教学实践中对红色事件的情景的设计与演绎,这种演绎可以体现对红色事件精神发扬的表达上。仿制皖西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如革命旗帜、红军军服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革命口号,倡导红色精神来激励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和不断完善,丰富到教学体系中,并形成文字纳入课程档案建设,进而形成有皖西红色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见图3)。
图3 龙舟课程教学融入皖西红色文化的实施路径
具有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团队的打造,需要团队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龙舟课程“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第一,要选好教学团队的领路人。第二,教师要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不能仅重视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第三,团队成员需要具有良好的对内和对外的沟通能力。第四,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避免形式化。如将教学团队视为教研室的“转型”这一现象的存在。第五,改革以个人业绩为基础的考评制度。第六,避免教学团队成员分工不当。第七,改善教学团队内外部环境,如人员流动、活动经费不足、制度不健全等[11]。
龙舟课程“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路(见图4):一是夯实三个基本支撑,即确立教学团队目标,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明确成员责任。二是构建五个核心要素,即以确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和建立团队规章制度为中心任务,明确团队的共同愿景,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三是构建三个环境支持,即设立外部评价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争取和改善资源支持。
图4 龙舟课程红色文化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理论框架
龙舟课程“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不断有效地开展以下主要团队建设任务(见图5):一是构建科学的教学团队架构,不断去构建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同质的良好教学团队。二是遴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要具备科学的管理沟通能力,较高的教科研水平以及良好的对外交流服务的社会能力。三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遴选优质的皖西红色文化资源,逐步融入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包含思政部分的科学评价体系。四是加强包括优秀红色文化教材的教材库建设,以及校本教材的建设中,包含红色文化思政内容的理论融合。五是加强对皖西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反哺丰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各种龙舟运动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具有红色特质的龙舟文化。
图5 龙舟课程“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皖西红色文化的融入不仅指的是在龙舟课程内的教学融入,还应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外德育教育贯穿始终的统一。红色文化的融入不仅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更应反映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上。学生通过红色教育,提高对皖西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建立“文化自信”,增强传承龙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使命感。达成皖西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龙舟课程,实现课内外的全覆盖。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课程教学要素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见图6)。融入红色文化的龙舟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要素发生的改变包括:一是,教学目标在重视学生龙舟运动知识、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强调德育优先,注重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标准化。三是,教学实施中注重红色精神的发扬,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龙舟运动水平的提升中,完成龙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四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龙舟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的成绩评价要综合课内外表现、体育品德的形成,来测量龙舟课程的全面育人的成效。
图6 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后龙舟课程教学要素内涵上的改变
皖西地区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和凝练,形成可利用的课程思政内容,纳入龙舟课程体系。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龙舟课程体系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实现皖西红色文化与龙舟课程的深度融入,要将红色教育贯穿龙舟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有战斗力的教学团队,不断开展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龙舟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不断增加对皖西红色文化的认知,自觉发扬红色精神,增强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