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提升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有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说,科普是一件回馈社会的工作,也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履行的一份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单崇新从2017年开始在郑州大学每年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吸引数万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被评为“河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郑州大学文明校园活动”。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支教和科普作品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树立起科学理想,为其长大后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奠定基础。”单祟新表示,在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普并不局限于青少年,对成年人甚至全社会都十分重要,无论是作为启迪大众科学精神的手段,还是促进科技創新的角度,都值得做,也很有意义。
近年来,我国各类科普活动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一批科普场馆相继兴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建立。在单崇新看来,把高校蕴藏的丰富科学资源和偏远地区的巨大需求对接起来,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与满足群众求知、求变、致富的需求结合起来,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还将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普资源的区域分布仍然不均衡,大量的科普专家、科普场馆、科普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则资源和人员相对匮乏。”单崇新注意到,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我国科普公共服务水平还远远不够。
对此,单崇新建议,在偏远地区布局科普小屋或工作站,将科学普及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定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展示或宣讲,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科技或科普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共享科学成果,引导青少年追“科技星”。
此外,单崇新还希望发挥专业媒体优势,打造科普融媒矩阵。在报纸、电视、微博、融媒体上开辟科普专栏,邀请知名科学家开讲,打造精品栏目,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科普活动的时效性和长效性,促进科普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