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策略转向

2023-11-11 12:04闫文君
传媒 2023年20期
关键词:走出去网络文学符号

文/闫文君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现象”。2023年5月27日在杭州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开幕式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实体书授权与上线翻译作品比例4∶6,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

在全球化语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以何形象呈现于世界,已成为民族复兴伟大蓝图中的重要议题。因此,中国网络文学理应在讲述中国故事以及如何以中国的方式讲述故事方面苦心经营,成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然而,中国网络文学尚未能真正承担起这一任务,学界在讨论文学“出海”问题时,往往将网络文学排除在建构中国文化形象的媒介之外。同时,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中的用户基本画像,海外精英人群对中国网络文学的认知度并不高,接受度也有待发掘;从海外网文读者阅读中国网文的目的来看,67.5%是为了缓解压力,40.1%是基于消遣目的,还有近半数是对新奇的情节感兴趣,鲜见以了解中国文化为阅读初衷的读者。

可见,中国网络文学虽然“走出去”了,但还没有实现精神文化层面的认同,即还没有“走进去”,以至于在表达中国文化形象上存在明显的短板。如何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成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走出去”:顺势传播的降维策略

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是着眼于走出国门,使他国民众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所以,“走出去”往往会以受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做顺势传播,以降低传播难度。所谓顺势,即符合受众群体总体生活观、价值观及对事物的认知状态趋势,构成意义有效解读的“语境”。编码者对消费者熟悉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掘,创制出能够进行有效传播的、易于解码者理解并接受的文本,这是获得高起点传播的关键环节。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顺势而为是作者对海外读者需要或熟悉的文化资源进行开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故事题材顺应海外读者偏好。在故事题材的选择方面,中国网文作者大量生产与输出武侠与玄幻类题材网络小说。这两类依靠想象建构起来的小说,为读者虚构了超越大众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场景,对海外读者而言,神秘的东方古国与奇幻的想象江湖更是构成了双重的吸引力。因此,这类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有着一群忠实读者,使此题材文学作品一经上线,极易走红。如玄幻小说《盘龙》的英文译作是Wuxia World网站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网络小说走红海外的重要标志。阅读点击率颇高的《斗破苍穹》《莽荒纪》《我欲封天》《真武世界》等都延续着海外读者对中国武侠的文化想象。《盘龙》于2014年12月在Wuxia World甫一上线,日阅读量即高达十几万次。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仙侠文学为海外读者提供了一个从未听闻的心理投射平台。较之海外传统的骑士小说,中国仙侠小说构筑的世界更为雄奇瑰丽,骑士小说往往难以脱离时代与阶层的牵绊,而仙侠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则拉开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也使读者更易完成虚拟心理建构,将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欲望投射入虚拟世界,从而获得虚拟快感。当然,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拓展,题材类型的细分化也应提上日程,以满足海外读者的差异化需求。

2.内容创作应突出中国文化符号的新奇性与标识性。

中国网络文学在内容创作方面应充分满足受众需求,选择海外读者新奇或“易辨认”的中国文化符号元素进行加工。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较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元素以人物行为、场景设置等表现出来,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经典中国符号,如功夫、中餐、古代服饰等;二是日常活动符号,如音乐、戏曲、礼仪等;三是环境符号,如宫廷建筑、风景名胜等。在这些文化符号元素中,幻术功法、中国古代服饰、宫廷生活、盗墓灵异等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元素都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集中书写,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海外读者对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给受众带来陌生化的艺术感受。

“易辨认”的符号元素对于受众而言没有认知屏障,信息到达比较通畅。如中国功夫早就远播海外,尤其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影视作品和大量推广,中国功夫被海外受众所熟知,所以中国功夫成为网络文学作品的高频符号。但是,由于被过度使用,中国功夫的海外整体印象就趋于单一化。而且,中国功夫多出现于古代中国语境中,更多为海外受众提供了古老而刻板化的中国形象,其在当代语境中的缺失不利于展示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

3.应以认知符号与标签符号为基顺势引入价值观符号。根据受众需求——基本需求受众、个性需求受众和价值观需求受众,可以将中国文化符号分为三类,认知符号、标签符号和价值观符号。认知符号针对受众基本需求,其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固定明了,不易发生“误读”现象;标签符号具备差异化特征并满足受众个性需求,对其所增指示性成分的理解,需要在传受双方具备一定共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价值观符号是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产生或促进价值观认同的符号,由于其规约性成分较重,故在三种符号类型中,价值观符号的传播最需要共同的知识文化背景。不难发现,网络文学中大量出现的中国文化符号元素,功夫、建筑等都属于满足受众基本需求的认知符号,戏曲、中餐等属于标签符号,而几乎没有价值观符号。

这说明,基于受众基本需求以及个性需求的中国网络文学故事题材与内容创作生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难度,使得中国网络文学得以顺利“走出去”,但并没有介入价值观符号以寻求认同,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能行稳致远。

二、“走进去”:民族性与创新性共筑文化自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学,才构筑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依托民族文学的深厚底蕴,方能基于鲜明的民族个性与世界文学对话。而只停留于表层符号、没有文化基础及价值观支撑的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民族性必定会被消解,从而沦为次级衍生品。当然,坚守文学的民族性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守正与创新并重,多措并举走进世界文学场。

1.传统文化题材彰显民族性。通过对goodreads、Wuxia World、web-novel与亚马逊网这几个网站数据进行整理,发现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文学类型有四类:武侠仙侠、玄幻志怪、都市言情与历史军事。其中,武侠仙侠与玄幻志怪类都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对“功夫”这一符号的想象性延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军事类网络文学中属于历史的那一部分,也会涉及古代服饰、礼仪、建筑等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武侠玄幻类网络文学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海外读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理应成为中国价值观传递的主要文学类型。重要的是,武侠玄幻类作品往往蕴含着超级英雄故事,读者在阅读时会有强烈的“代入感”,幻想成为故事中的英雄,而作为超级英雄的主人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如侠肝义胆、洒脱不羁等,满足了读者的情感需求和身份想象。历史军事类网络文学在其历史文学层面,则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做创造性表现,如服饰方面的刺绣、绒花、点翠等手工技艺,祭拜祝颂、待人接物等生活礼仪,这些符号元素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网络文学独有的“想象视觉奇观”,进而将中国的形象予以传递与强化。在上述过程中,网络文学“走进去”,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顺利传递。

2.内容生产演绎民族价值观。较之武侠玄幻,都市言情与部分历史军事类网络文学作品较为缺乏民族传统意味,但可以在内容生产过程中融入民族价值观。中国网络文学“走进去”是要提升价值观认同,这是互动交流后建构的结果,其建构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为内核,并有赖于海外读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

据艾瑞咨询统计,都市言情小说是海外女性读者偏好的题材,占比91.7%,都市言情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受众是时尚的先驱者,也是富有创意的色彩主义者,其移动网络媒介使用亦呈现出追求时尚、娱乐、生活化的特征。时尚潮流是媒体文化的实际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韩国电视剧、流行音乐等时尚元素为代表的“韩流”席卷整个世界,开启了韩国的文化经济时代,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而今,集中国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潮”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文化现象,正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新的文化桥梁。国潮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完全可以融入都市言情类网络文学中,让海外青年人通过阅读,了解并认可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如锦凰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融合香学、茶道、美食、妆容等传统时尚元素,迅速在海外读者圈内形成一股时尚潮流。

历史军事类文学则兼具历史文学与军事文学的特征。前文论及历史文学可传递与强化中国形象,但这些强化的形象都是关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军事类文学又当如何助力当代中国形象的传播?这就对故事的内核提出了要求,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变化,但蕴含在故事里的价值观不会变,如义与利、舍与得、家与国等有着中国辩证思维的价值观念理应作为历史军事类文学的故事内核,成为推动故事发生、发展与结束的支点。如愤怒的香蕉所著的《赘婿》故事内核是“家—国—天下”,并将儒家精神一以贯之。海外读者对《赘婿》的追捧,表明他们认可其精神内核,正如阅文集团顾问程武所言,文化的魅力就蕴藏在一个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里,故事为不同民族国家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交流构建起坚实的桥梁。

3.文本言说创新实现价值观交集。认同的建构除基于国内外受众基本需求、个性需求而形成的市场之间的关系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基于国内外受众价值观需求的关系建构。学者戴锦华在谈到中国故事的讲述时提出,找到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路径,其实就相当于认出来属于自己的特殊的情感逻辑与价值逻辑,这个逻辑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人类价值。这需要进一步了解海内外读者的价值观“交集”,并将“交集”价值观糅合进文学作品创作中。

根据2017—2022年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数据,不同国家对个人品质的注重点不同。从共性因素来看,有礼貌、责任感、宽容与尊重是个人品质最重要的三项,平均占比分别为77.3%、64.7%和62.3%。这三项品质可称作“交集”价值观,在具体文学作品内容创作与生产过程中,应结合相关符号进行呈现。如武侠或玄幻文学中的主人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通常是借助幻术、超能力或高深的武功,网文作者应对此弱化,并用责任感、勇气、团结等来架构作品的世界观。

从源流上看,中国网络文学可远溯至唐代变文、宋代评书及明清小说等古代民间话本,亦可近察其与近代以来鸳鸯蝴蝶派、港台武侠言情小说等通俗文学的联系,儒家伦理、侠情道义、传奇玄幻等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当代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也烙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民族价值指向。就内容特质来说,这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具备对外传播民族价值观的底蕴,但能否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关键看文本内容如何选择并演绎中国价值观,以实现言说创新。

三、主体间对话引领价值观建构

对“新奇”“熟悉”符号的高频次使用,有助于打造经典符号,但也会强化刻板印象,并给具有“陌生感”的文化符号的传播带来一定阻力。选择亦意味着遮蔽,这不可避免会规避掉其他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元素。不仅如此,这还可能导致中国网络文学的作品题材千篇一律,造成审美品位下降、娱乐性遮蔽艺术性、意义深远的精神文化建构让位于短平快的功利追求。

根据日本理论家东浩纪的“数据库”说法,中国网络文学已形成了“玩梗”的数据库消费。受众不再热衷于宏大叙事,反而会被“玩梗”激发他们对文本的热情。于是,各种套路、桥段兴盛,形成一个数据库,直接控制与改变了作品内容的生产:故事的重要性下降,由各种设定、套路填充的数据库联合生产,被反复堆积。这个过程并不具有创新能力,只是符号元素的任意重复,符号渐成漂浮的能指,没有指涉,没有主体。当然,这一说法有失偏颇,中国网络文学的主题多元化趋势及媒介叙事手段创新等特点均揭示出一定的主体性发展潜力,但主体性意识不足依然是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要想实现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向,强化主体性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1.主体性:国际传播的实践基点。中国网络文学以商业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市场导向特征,易导致过于追求迎合读者偏好、过分强调读者的快感。文学消费主义成为主流,文学作品作为一件件带有文化元素的商品,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物化文化的同时也物化了读者,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固然能传播文化,但更要警惕本土主义文化传统遭受文化商品化影响的可能。

可见,一味满足受众基本需求的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由于中国价值观与主体性的缺位,既加大了文学文本的创新难度,也不利于实现与他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往,更可能导致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这恰恰印证了学者张毓强对国际传播的看法,他认为,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传播秩序之下,明确我国与他国的交往交流方式及对话姿态的基础是明确主体性。换言之,主体性的明确与获得是国际传播实践活动的基点。

2.主体性意识与自我实现。归根结底,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源于主体性欠缺,使作品内生力量不足及民族价值观匮乏。中国网络文学“走进去”是深层意义上的,是传受双方通过作为桥梁的文学文本对等交流,摆脱停留在初级的、感官层面的快感与愉悦,以实现中国文化价值观在海外读者中的接受与认同。这要求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要在确立主体性意识、明确价值取向的基点上,创新自我言说能力,将中国价值观与文本内容实现融合。

如都市言情小说中的女性追求时尚潮流,不仅仅是追求妆容、服饰,更是一种先锋的态度,独立、向上也是年轻女性读者群体的标签。她们已经对主题肤浅、不顾逻辑的甜宠情节产生审美疲劳,而具有现实感的多元社会性话题易引发她们的共鸣。因此,都市言情文学的创作在内容上可以更多发掘主角自我实现的故事,如《你好,神枪手》在展现高甜恋爱桥段的同时,也展示了女孩积极向上、勇敢追逐梦想的热血与坚韧。在写作手法上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主角的职业进行融合,如吱吱的《登堂入室》将制瓷技术的改革创新融入女主宋积云的成长故事中。这种在青春时尚外衣包裹奋斗内核、在恋爱叙事下包裹成长母题的网络文学作品,易引发众多海外读者的“代入感”。

3.视域融合与主客对话。在大众化语境下,类型化叙事甚嚣尘上,部分网络作家突破以往的类型限域,寻求创作观念的革新。历史军事文学就是较成功的尝试,如获第一届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的《琅琊榜》、网络作家灰熊猫的《窃明》《虎狼》《伐清》三部曲等,脱颖而出,颇受海外读者喜爱。既往历史军事文学秉持宏大叙事,保持与主流文化的步调统一,坚持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但海外读者对主旋律的“高饱和度”信息并无“前见”,这就很难实现“视域融合”。这就需要将“宏大叙事”与小人物的现实故事相结合,将笔触延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讲述个体的悲欢离合,在战争背景中探寻生命本质、成长与蜕变的故事。如李西岳的《血地》,摒弃对历史战争的全景式书写,选择个人视角和民间立场,对个体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轨迹做细致描写,进而在更深层次上抵达人类共通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交往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人是主客体的统一,而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就是对话与交往的关系。理解与认同有赖于海外读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也应当思考让读者更直接地参与到价值观创建的过程中来,让读者也成为创造的主体。事实上,海外读者已长期参与到网文的翻译工作中,并形成一种海外粉丝翻译网站模式。如海外翻译网站Wuxia World开始主要以打赏、众筹等方式维持,而随着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网文读者进入其译者和编辑团队,形成译者迷群。此类海外网站借助迷群传播的力量,建构了一个非中心化的,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彼此角力的文化空间。

四、结语

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已初见成效,它在国际上的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格局,但“走出去”是以受众的基本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此降低传播难度,最常见的做法是做顺势传播,这导致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传播中陷入一系列困境,主要包括作品千篇一律、难以创新,无法实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往。归根结底,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源于主体意识的缺位,导致作品内生力量、民族价值观均出现严重匮乏。在国际传播领域积极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理论表达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这要求中国网络文学“走进去”,以文学文本为桥梁,引入中国价值观,从内容生产层面创新自我言说,从而实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猜你喜欢
走出去网络文学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