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曙辉
抚州健强第五医院 (江西抚州 344000)
中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该病危害性极大,多数患者受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常伴有偏瘫、失语、肢体肌力减退等神经功能缺失性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中医理论认为,中风是因机体正气不足、肝阳上亢、脉络空虚等情况下恰逢风邪引起,内外邪合发,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致使脉络失养,肌肉失于约束,从而引起意识不清、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2]。因此,对于中风患者需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电针是利用中医理论针刺特定穴位产生穴位刺激,以达到舒筋通络、减轻病情目的的一种中医治疗技术[3]。温针灸是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利用艾条温热效应刺激相应穴位,发挥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的作用,目前在寒湿过盛、经络壅滞等证型中应用较为广泛[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采用计算机分组法将2018 年5 月至2021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21 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试验组(61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31 例;年龄31~69 岁,平均(52.14±4.97)岁;病程6~19 个月,平均(11.74±1.05)个月;后遗症类型:口眼歪斜24 例,偏瘫19 例,四肢麻木/僵硬17 例;病灶位置:额叶14 例,基底节29 例,颞叶11 例,其他6 例;合并症:高血压39 例,糖尿病12 例,冠心病3 例。试验组男27 例,女34 例;年龄32~70 岁,平均(52.59±4.68)岁;病程7~18 个月,平均(12.13±1.09)个月;后遗症类型:口眼歪斜26 例,偏瘫20 例,四肢麻木/僵硬15 例;病灶位置:额叶16 例,基底节28 例,颞叶9 例,其他8 例;合并症:高血压37 例,糖尿病13 例,冠心病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6]中气虚血瘀型中风的诊断标准;年龄30~70 岁;首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中风多次复发,且有颅脑手术史;无法耐受针刺;急性期重度昏迷;伴有影响言语、肢体等功能的其他疾病。
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主穴: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百会、外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配穴:面瘫加太阳、四白、风池、地仓,失语加廉泉、哑门、天柱、金津,上肢不遂加极泉、尺泽,下肢功能障碍加委中、昆仑、风市、环跳,偏瘫加曲泽、阳交、太溪。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进针后使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接通G6085 型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电源,选择断续波,持续30 min 后起针。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取穴同对照组。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用1.5 寸无菌毫针轻刺入穴,得气,留针。在距皮肤2~3 cm 处将1 根2 cm 长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艾条施灸。治疗过程中,做好烫伤预防工作,每穴灸30 min。
两组均隔天针灸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临床疗效:治疗后,口眼歪斜、偏瘫、四肢麻木等症状消失,肌肉力量增加2 级或以上,生活可自理为显效;症状改善,肌肉力量增加1 级,生活基本可自理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7];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晨起空腹外肘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离心15 min 后取血清,采用多功能酶标仪(青岛聚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型号:JC-1086A)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水平。(3)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型号:KJ-2V1M)检测脑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内容包括修饰、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50 m 和上下楼梯共10 项内容,总分100 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8]。(5)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和忽视症等项目,总分42 分,评分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9]。(6)肢体运动能力: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内容包括肌反射、肌张力及阵挛,每个项目分值均为4 分,总分16 分,评分与肢体运动能力呈负相关[10]。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IL-6、IL-1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IL-10 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CRP 为C 反应蛋白,IL 为白细胞介素
组别 例数CRP(mg/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21.82±5.79 9.81±2.34a 104.23±13.59 70.95±8.61a对照组 60 21.92±5.76 11.12±2.18a 104.31±13.68 82.65±10.89a t 0.095 3.187 0.032 6.549 P 0.924 0.002 0.974 <0.001组别 例数IL-10(pg/ml)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169.57±24.09 106.15±12.78a对照组 60 170.13±24.15 122.47±16.39a t 0.128 6.101 P 0.899 <0.001
治疗前,两组脑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脑平均血流速度(cm/s) 基底动脉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12.04±1.35 16.93±1.86a 232.25±60.14 286.74±54.41a对照组 60 12.14±1.41 14.15±1.76a 233.31±60.31 248.79±52.56a t 0.398 8.446 0.097 3.902 P 0.691 <0.001 0.923 <0.001右侧椎动脉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120.89±31.07 162.85±39.35a 102.64±24.81 127.39±31.55a对照组 60 121.07±31.65 137.18±38.09a 103.15±24.13 114.91±29.27a t 0.032 3.646 0.115 2.256 P 0.975 <0.001 0.909 0.026组别 例数左侧椎动脉血流量(ml/min)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 指数高于同组治疗前,NIHSS、CSI 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试验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比较(分,±s)
表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CSI 为临床痉挛指数
组别 例数Barthel 指数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59.43±3.55 81.14±4.56a 20.31±4.02 7.31±2.07a对照组 60 59.68±3.27 75.41±4.62a 20.42±4.08 15.41±2.32a t 0.403 6.865 0.149 20.253 P 0.688 <0.001 0.882 <0.001组别 例数CS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61 14.53±0.86 9.61±0.68a对照组 60 14.43±0.81 11.52±0.79a t 0.659 14.243 P 0.511 <0.001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脑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发病率为219/10 万,病死率为116/10 万,致残率为80%[1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风病死率显著下降,但残疾率仍较高,且治疗难度大,各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由脉络阻塞、血行不畅、气虚血瘀等机制引起,其治疗应遵循通经络、补气血等原则。电针理论认为针刺人体大脑功能相应区域可对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调节,改善大脑血液供应,促进侧支循环,修复神经损伤。但电针的刺激性较强,部分患者难以耐受,且受疾病发病机制的影响,单一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12]。温针灸利用艾叶燃烧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赵铎[13]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中风往往侵犯阳经,因此,穴位选择主要以阳经腧穴为主。其中,肩髃、曲池、血海濡养筋脉,以促进气血循环;合谷、百会开窍醒神、益气活血;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血;尺泽、委中、昆仑健脾益气,强健腰膝。电针是传统针灸和现代电刺激的结合,针刺上述诸穴可提高刺激效果,使刺激直接传递至大脑,实现对机体脏腑阴阳气的调节。此外,温针灸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热力效能,不仅可达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温阳固脱之效,还可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以进一步调整脏腑,促进整体与局部协调,增强脑能量代谢,有效缓解神志不清、肢体痉挛等临床症状。
炎症反应在中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发生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CRP、IL-6、IL-10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联合电针能够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电针可利用微波电流刺激直达病灶深处,改善局部循环,阻止交感神经释放化学物质,清除炎症因子,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度。而温针灸可利用热力透达效应直接激活内啡肽系统,加速局部淋巴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14]。温针灸联合电针可进一步发挥抗炎作用,抑制脑组织微小病变,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疾病恢复。
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多由大脑神经细胞损伤及脑血流量紊乱引起,患者因脑组织供氧缺失,脑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导致神经、肢体功能降低,自理能力明显下降[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脑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NIHSS、CS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韩墨洋[16]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温针灸联合电针能够增加患者的脑部血流量,改善预后。电针通过针刺得气后所加入的人体微波电流发挥作用。一方面能够促进脑血管组织扩张,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细胞能量代谢,以修复神经胶质细胞,缓解脑神经损伤;另一方面可通过局部电刺激诱导大脑皮层投射区发生电位变化,使脑异常趋于平衡,以调节皮质脊髓束神经通路,改善肢体功能。温针灸通过针体快速将艾灸的热量传递至肌肉深层,并可直接传递至韧带、肌腱,促进血液循环,为神经肌肉提供充足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同时,在艾灸的温热效应、药力等多重刺激下,可进一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痉挛消失,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两者联合发挥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强对患者全身经络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