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品花,熊润萍(通信作者),王璐瑶,张玉红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0)
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以颈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无力、头晕等为主,严重时甚至可出现视觉模糊、吞咽困难等[1]。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患者多采用物理疗法、手法推拿等。手法推拿可松解患者颈部肌肉,促进颈部气血疏通,但部分患者在单独使用手法推拿后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需联合其他疗法以改善治疗效果。药罐疗法以竹罐为工具,可通过竹罐的负压机制,使中药药液渗入皮肤,到达病变部位,从根本上缓解病症。但上述两种疗法联合应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药罐疗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 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49~61 岁,平均(55.17±3.27)岁;病程2~4 年,平均(3.10±0.71)年;体质量指数20.58~23.48 kg/m2,平均(22.09±0.69)kg/m2。试验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48~62 岁,平均(54.80±3.19)岁;病程2~5 年,平均(3.03±0.85)年;体质量指数20.43~23.41 kg/m2,平均(22.16±0.7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中相关标准;中医辨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标准(主症为颈肩部、上肢刺痛,痛有固处;次症为肢体麻木;舌脉舌质暗、脉弦)。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颈肩部及背部皮肤无外伤、破损、溃疡等;近4 周内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意识清醒,可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肿瘤等重大疾病;长期服用镇痛或激素类药物;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凝血功能障碍:对研究所用中药过敏。剔除标准:不愿意继续配合试验或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治疗、中途退出。
对照组采用手法推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医师左侧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右手置于其颈枕部下方,进行持续1 min 的拔伸牵引后,右手按揉患者压痛点,按揉约1 min,以按、揉、滚、拿等方法按压患者颈部肌肉20 min 左右;30 min/次,1 次/d,持续治疗2 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药罐疗法。(1)准备工作:准备竹罐、长镊子、毛巾、电饭锅、洗手液等物品。(2)煮罐:取细辛3 g、川乌5 g、红花5 g、羌活15 g、吴茱萸10 g、威灵仙15 g、防风15 g、川芎15 g、透骨草15 g、艾叶15 g、独活15 g、苏木15 g、伸筋草15 g,全部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加3 000 ml水浸泡30 min 左右,再开火煎煮,煮沸后将竹罐置入药液中继续煎煮1 h;(2)拔罐:暴露患者拔罐部位皮肤,用长镊子提起药罐,迅速倒扣于干毛巾上,甩净灌内沸水后趁热将竹罐吸拔在肩颈穴处(颈部疼痛取颈夹脊,肢体麻木加曲池、曲泽、合谷,肩部疼痛加大椎、天宗、肩中俞及压痛点)。(3)留罐:在竹罐上覆盖大毛巾,留罐8~10 min。(4)起罐:左手扶住竹罐,右手拇指或示指在罐口旁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取下竹罐。(5)洗罐:用清水清洗竹罐,晾干备用。药罐治疗后1 h 再给予手法推拿,药罐疗法每2 日1 次,持续治疗2 周。
(1)临床疗效: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估,颈肩部、上肢刺痛消失,颈椎可正常活动为治愈;颈肩部、上肢刺痛减轻,颈椎活动改善为好转;颈肩部、上肢刺痛及颈椎活动无改善为未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评估两组颈肩部刺痛、上肢刺痛、肢体麻木情况,无症状为0 分,轻度为1 分,中度为2 分,重度为3 分,总分9 分,评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3)疼痛程度:采用简化McGill 疼痛问卷[4]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后颈部疼痛程度,问卷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限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其中PRI 共16 个条目,每条0~3 分,总分48 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VAS 评分包括无痛(0 分)、轻度(1~3 分)、中度(4~6 分)、重度(7~10 分)4 个等级;PPI 评分共6 个等级,计0~5 分,0 分表示无疼痛症状,5 分表示极为疼痛。(4)颈椎屈伸活动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 周后采用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测定,嘱患者缓慢抬头、低头,感到颈部不适时立即停止,测得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过敏反应及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研究,无退出病例。治疗2 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 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0 5.73±0.64 3.20±0.48 20.362 <0.001试验组 30 5.57±0.68 1.77±0.43 29.135 <0.001 t 0.979 12.121 P 0.332 <0.001
治疗2 周后,两组PRI、VAS 评分、PP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PRI、VAS、PPI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PRI、VAS、PPI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PRI 为疼痛分级指数,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PPI 为限时疼痛强度
组别 例数 PRI治疗前 治疗2 周后对照组 30 26.47±6.53 11.33±2.51a试验组 30 26.73±6.41 5.40±1.63a t 0.160 10.856 P 0.874 <0.001组别 例数 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2 周后对照组 30 6.83±0.53 4.83±0.65a试验组 30 6.73±0.52 2.13±0.43a t 0.737 18.965 P 0.464 <0.001组别 例数 PPI 评分治疗前 治疗2 周后对照组 30 3.53±0.51 1.93±0.64a试验组 30 3.50±0.51 0.90±0.48a t 0.254 7.073 P 0.800 <0.001
治疗2 周后,两组前屈、后伸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度比较(°,±s)
表4 两组颈椎屈伸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前屈 后伸治疗前 治疗2 周后 治疗前 治疗2 周后对照组 30 35.62±4.22 40.61±5.72a 36.11±4.37 39.47±5.33a试验组 30 35.08±4.83 45.93±6.07a 36.53±4.56 44.83±6.10a t 0.462 3.491 0.364 3.624 P 0.646 0.001 0.717 0.001
颈椎病多由长期劳损、韧带增厚等压迫神经或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而引发。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患者病情易加重,甚至出现行走无力或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5]。
祖国医学将颈椎病归于“痹症”,主要是因筋骨衰退,加之慢性劳损,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颈部,使邪气留滞肢体经脉、关节、肌肉等部位,导致颈部经络气血闭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应以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温通经络为主[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手法推拿通过推按经道使肌肉松解,散瘀袪结,以缓解经脉气血不通而达到治疗效果;而药罐疗法将中药药液和竹罐相结合,可使药液更快渗入皮肤,从皮肤到达经脉,扩散至病变部位,进而减轻患者疼痛,缓解病症;两者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7]。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2 周后,两组PRI 及中医证候VAS、PP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药罐疗法联合手法推拿相较于单纯应用手法推拿更有利于改善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手法推拿通过按揉患者压痛点,松解颈部肌肉,再以按、揉、滚、拿等手法放松颈椎周围肌肉,可舒张颈部肌肉痉挛并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因子吸收,进而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8]。其次,药罐疗法所用众多中药充分发挥各自功效。方中细辛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川乌散寒止痛之功显著,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羌活辛散祛风、性温散寒,善入足太阳膀胱经,多用于治疗上半身肩背酸痛;防风胜湿止痛、祛风解表,可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独活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风寒湿邪所致痹证之要药;五药相配,共为君药,具有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吴茱萸性味辛热,善于散寒止痛、温脾益肾、助阳止泻;威灵仙既能通经络而止痛,又能祛风湿,凡风湿痹痛、屈伸不利者皆可应用,尤宜于拘挛掣痛者;透骨草有舒筋活血、止痛消肿之功效;艾叶能温煦气血、散寒止痛,与吴茱萸合用则温阳之效倍增;伸筋草能行散以舒筋活络,兼能祛风除湿;以上药物共为臣药,可散瘀活血、舒筋通络。红花善于通利血脉、消肿止痛、活血祛瘀;川芎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之要药,功善止痛,还能祛风、行气;苏木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三者共为佐药,可使散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增强。诸药合用以达到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的目的[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细辛、川乌、羌活、防风、独活几味药均有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可有效减轻神经软组织炎症,缓解患者颈部疼痛;吴茱萸、威灵仙、透骨草、艾叶、伸筋草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软组织粘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红花、川芎、苏木可降低血液黏度,加速血液流通,同时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止痛镇静的效果。因此,手法推拿联合药罐疗法可促进颈肩部血液循环,松解颈椎,减轻颈椎肌肉疼痛,从而改善症状。
本研究结果另显示,试验组颈椎屈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药罐疗法联合手法推拿应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更有利于改善颈椎屈伸活动度。分析其原因,药罐疗法通过竹罐将药液直接作用于颈肩穴位处,其中颈夹脊主治早期颈椎病,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而大椎、天宗、肩中俞主治肩部酸痛,药液到达穴位可通经活络、散瘀活血,激发气血运行,促进肩部经络血液循环,缓解肩部酸痛;曲池、曲泽、合谷可清热散表、调和气血,舒筋利节,与药液联合作用可有效减轻肢体麻木感;诸穴合用可有效疏通经络,且在药罐作用下可调节脊神经及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颈部屈伸活动度[10]。药罐疗法与手法推拿联合使用,通过中药、竹罐、手法推拿三者结合,可扩张血管,促进颈肩部血液循环,减轻软组织粘连,进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屈伸活动度。
综上所述,药罐疗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屈伸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