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郑惠娥,黄幼花,杨楠,吴珊珊(通信作者),张燕燕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 (福建泉州 362000)
随着医护模式的不断发展,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特征均发生了变化,此外,患者临床医护、预后康复亦快速发展,上述系列改变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2]。因此,持续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疾病认知学习,并通过日常工作深化医护交流,不仅利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熟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还可使科室形成良好氛围,促进临床医护工作协同发展[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 年6—8 月我院在职的32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圆桌会议模式引入心内科医护人员日常学习、交流过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2 年6—8 月我院在职的32 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 名。对照组工作年限1~3 年10 名,>3 年6 名;学历分布,专科及以下7 名、本科及以上9 名;职称分布,初级9 名、中级6 名、高级1 名。观察组工作年限1~3 年8 名,>3 年8 名;学历分布,专科及以下8 名、本科及以上8 名;职称分布,初级7 名、中级7 名、高级2 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心血管内科工作时间≥1 年;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排除标准:实习(或进修)人员;研究期间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状况欠佳而不宜纳入研究。
医师团队和护理人员在双盲状态下,由研究设计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护理人员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组完成后,联合相同医师团队在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不同模式开展学习、交流,施行周期均为60 d。
对照组采用常规学习和交流模式。(1)学习方式: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学习小组,采用线上联合线下方式定期集中开展学习。线上每周定期学习1 次(周三20‥00,单次学习时长45 min),分别由科室主治医师、护理人员主讲;线下每周定期学习1 次(周日20‥00,单次学习时长为30 min),由科室主任或护理人员依次主讲。(2)交流方式:使用线上联合线下方式开展,线上交流不定期开展,依托微信群等渠道即时交流;线下交流则主要依托每周组会和每日晨会开展。
观察组采用医护圆桌会议模式。(1)学习方式:医师和护理人员搭档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1 名组长和2 名成员(1 名医师、2 名护理人员)组成,每周定期开展1 次线下学习(周四20‥00,单次学习时长为30 min),每次医护圆桌会议前设置研讨主题,由科室主任提前发言,护士长负责主持,按照既定程序完成研讨,每次随机抽取2 名护理人员进行简要总结发言。(2)交流方式:除每日晨会交流外,医护人员在医护圆桌会议中设置解疑答惑环节,同时单独设置学习小组微信群,由小组长负责群内答疑。
(1)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评分:共设置9 个条目(正确处置室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识别、心肌梗死首选护理诊断、心脏康复的处方类别、利尿剂疗效观察评价、心血管专科指南知晓情况、非创伤检查冠心病方法、急性心力衰竭体位管理、心源性休克持续低血压特点),每个条目设置5 级选项(非常清楚为12 分、比较清楚为9 分、一般清楚为6 分、不太清楚为3 分、不清楚为0 分)。(2)胜任能力评分:根据《成人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实践指南》[5],共设置2 个条目(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每个条目评分0~15 分,总分30 分,评分越高表示护理人员胜任能力越强。(3)满意度:两组在施行不同学习与交流模式60 d 后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测评,设置4 级选项(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前,两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各条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两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实施前比较,aP<0.05
组别 人数 正确处置室颤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识别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6.52±1.52 7.69±0.89a 5.79±1.20 6.81±0.91a观察组 16 6.57±1.38 8.90±0.97a 5.83±1.33 8.76±0.53a t 0.097 3.677 0.089 7.407 P 0.923 0.001 0.929 0.000组别 人数 心肌梗死首选护理诊断 心脏康复的处方类别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6.72±1.33 7.99±1.04a 5.91±1.06 6.54±1.11a观察组 16 6.81±1.50 9.04±0.46a 6.03±1.43 8.73±0.80a t 0.180 3.693 0.270 6.402 P 0.859 0.001 0.789 0.000组别 人数 利尿剂疗效观察评价 心血管专科指南知晓情况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6.85±1.54 7.59±1.33a 7.08±1.27 8.11±1.08a观察组 16 6.96±1.53 8.61±0.99a 7.15±1.49 9.36±0.75a t 0.203 2.461 0.143 3.803 P 0.841 0.020 0.887 0.001组别 人数 非创伤检查冠心病方法 急性心力衰竭体位管理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6.76±1.09 7.35±1.12a 7.63±1.15 8.50±0.84a观察组 16 6.84±1.53 8.46±0.73a 7.71±1.26 9.12±0.58a t 0.170 3.321 0.188 2.430 P 0.866 0.002 0.852 0.021组别 人数 心源性休克持续低血压特点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6.80±1.20 7.91±1.06a观察组 16 6.83±1.41 9.04±0.86a t 0.065 3.311 P 0.949 0.002
实施前,两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两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评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胜任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胜任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实施前比较,aP<0.05
组别 人数 理论知识 实践技能实施前 实施后 实施前 实施后对照组 16 17.52±2.71 20.15±1.33a 18.05±2.33 25.47±0.89a观察组 16 18.06±2.16 23.15±0.76a 18.52±2.40 26.40±0.89a t 0.623 7.834 0.562 2.956 P 0.538 0.000 0.578 0.000
观察组对学习与交流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学习与交流模式满意度比较(名)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仅是确保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还是医院管理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十分必要在院内持续开展医护交流、学习活动。基于组织模式、学习方式的不同,不同医疗机构、科室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6-7]。圆桌会议是基于人人平等、对话协商精神而形成的会议形式,将其融入科室学习、交流过程,旨在打破科室管理者、工作者的既有界限,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促使科室专业发展规范化、同质化[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实施交流、学习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评分、胜任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学习、交流形式均能在认知层面改善护理人员知识体系,继而提升其胜任能力;观察组所使用的医护圆桌会议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心内科护理人员知识系统的完善、提升。其原因为,首先,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参加医护圆桌会议可使管理者和工作者从“局中人”的身份中跳出来,去看“局中事”,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病例实践各抒己见,从而形成较为生动、连贯的学习形式,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瓶颈,形成良好的沟通、学习氛围[10-11]。其次,医护圆桌会议模式可根据现有学习盲点针对性设计学习主题,避免知识单向传送而忽略护理人员的自身需求,尤其是避免自上而下的传统灌输式教育,进而引发护理人员的厌学情绪[12-13]。最后,医护圆桌会议在学习、交流形式上对固有形式进行了创新,普通护理人员可获得全程参与机会,整体学习氛围相对更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对学习与交流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护圆桌会议模式可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护理人员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更好的主观体验,伴随参与度加深,其还可通过交流工作经验,指导科室工作改进。
综上所述,与常规学习和交流模式比较,医护圆桌会议模式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主要疾病认知、胜任能力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高。但本研究亦存在两点不足:首先,单中心研究纳入研究的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其次,受限于研究规模,纳入观察指标相对较少,后续研究需尝试扩大研究范围,结合更为全面的观察指标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