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那方土戏台

2023-11-10 01:48:55朱叶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豫剧花木兰戏台

朱叶

年假期间,我又回到了姥姥家那个小乡村。

吃完午饭,在煦暖的冬阳里,我在村里闲逛,又注意到了那方土戏台。

如今的土戏台只是一堆高于地面一米的黄土台子而已,周围全是繁茂的灌木丛和长势惊人的野白杨,还有很多小草。经过多年风雨无情地磨蚀,它早已没有了棱角,用以支撑的台柱也依稀可见数个虫眼,丹红的漆面尽已脱落。它正在承受着岁月的冷落,埋没于荒草苍茫之中,浸没于历史长河之下。

可是,十多年前这个土戏台却是商丘人最喜欢来的热闹地方。幼时,每次有戏团来表演时,姥姥家的炊烟就会比平时早了半晌。

等到日暮时分,土戏台上已搭好了木架子,木桌门板等道具也摆上台,戏台周围用层层叠叠的暗红色布幔装饰,戏台中央也挂上了几层厚重的幕布,两侧的台柱上配着两只老旧又笨重的大喇叭。从其结构来看,四根角柱上设有雀替大斗,大斗上施着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便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千年的文化底蕴给了戏台生命与活力,给了戏台非凡和超然,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方天地粉墨登场。

晚饭后,戏台前已座无隙地。小贩们占领了有利地形,横七竖八地陈列了让孩童们最为眼馋的零嘴儿、玩具。戏台下最活跃的就是孩子们,兴奋地坐在最前面,却不肯安生,不停地在人群里打闹嬉戏。紧挨着坐的是爱看戏的老人们。我的姥姥是忠实的戏迷,早已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还有许多三五成群的妇女,只有这时,她们才能从平日里琐碎的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里解脱出来。男人们大都不向内里与妇人孩子拥挤,曲腿蹲在外围,眯缝着眼吞云吐雾地嬉笑,烟味不断喷涌而出。村庄上的人们似乎在此时才得到了真正的放松。

不等多时,戏台上被照得通明铮亮,台下顿时鸦雀无声。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戏曲大多是《铡美案》《穆桂英挂帅》等经典戏曲。豫剧演员一律都用油彩上妆,浓妆艳抹。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快挑到了耳根,再搭配上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樱桃嘴。青衣和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我的姥姥酷愛给我讲豫剧大师:举止大方、嗓音洪亮的简容,唱腔苍劲雄浑的段才、颜平,“唱念做打”最为绝妙的秦大成,色艺俱佳、举止娴静、韵味甜浓、工于表演的陈素贞……豫剧大师们个个身怀绝技,各有所长。

从小就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譬如《花木兰》,姥姥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些妇孺皆知、人人传唱的经典唱段,诸如“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我都能哼唱几句。不得不提的是天赋佳喉的常香玉大师,她的花木兰形象印刻在每一位商丘人心里。她清脆圆润、高下疾徐的戏腔,那脆亮的唱腔穿过历史直冲耳膜,她演绎的坚毅勇敢、屡建奇功的巾帼英雄和勤劳善良、机敏活泼的少女形象都清晰地交织在我年幼的脑海里。

河南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不止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它还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老建筑、历史文物等。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卫视于1994年推出一档综艺节目《梨园春》,这档节目注重创新,顺应时代步伐,把传统戏曲和先进传媒手段进行有效嫁接,为传统戏曲传播提供了新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档节目延续了豫剧的生命。从《梨园春》到近年来河南卫视屡次出圈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借助新颖的节目形式和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姥姥又开始在电视上听豫剧,她不厌其烦地听了一遍又一遍《墙头记》,听到年近八旬的张木匠在寒风中骑在墙头上哭诉,她也禁不住泪水涟涟。每当看到这一幕,心头便浮现出那一幕:土台下那个坐在竹椅上的老人和年幼的我,在聆听着穿越千年传来的吟唱声……

(责任编辑/戴婕米)

猜你喜欢
豫剧花木兰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8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00
戏台送到家门口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4
花木兰
黄河之声(2021年3期)2021-05-15 01:17:52
狸猫戏台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花木兰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0
不老的豫剧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26
安阳有个“花木兰”
山西古戏台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2期)2016-04-19 07: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