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美晨
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 上海 200241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宣告了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职业教育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时代[1]。引导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全员培训,可以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2]。
随着国家“1+X”证书政策的逐步落实,我校对建筑施工图“1+X”证书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学生主动报名人数大幅增加,通过人数逐次提升。学生除参加正常的线下识图课之外,课余自主线上学习的频率也相应提高。线上课程既可作为线下自主学习的补充,又可在老师带领下与线下课程混合学习,还可作为自愿报名考证增加专业技能的一个有针对性的学习渠道,因此“1+X”识图证书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尤为重要。
“建筑施工图识读”课程是土建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等专业的必修课。“1+X”识图证书对建筑工程识图的教学有了具体的要求,包括考证的层次和专业,如图1。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对建筑施工图中立面图的识读要求也不同,初级要求能识读相关图例及符号,中级能识读外立面的装修做法、门窗、檐口高度及详图索引号,高级能识读外立面的装修做法、门窗、檐口高度及各关键部位的控制标高、详图索引及对应的详图关系等,内容细致到具体章节的某个知识点。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创新,形成契合“1+X”证书制度要求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和创新;并根据“建筑施工图识读”课程针对性地设计“课—证—岗”“思政—技能”融通的在线开放课程,并实际应用于教学中,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为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1+X”证书制度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贡献力量。
图1 “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等级及专业
网上专业课资源繁多,多平台、多形式的供给让学生眼花缭乱,忽视了专业学习的系统性以及与自身专业层次的匹配度。学生网络学习专业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课系统性不足
专业课的学习前提是知道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按照所需掌握内容来加以选择。例如在“建筑施工图识读”课程中,学生网络搜索课程时会使用“建筑工程图”字眼,搜出来的课程不乏“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图”等课程,零星的一点建筑施工图讲解让学生云里雾里。有部分学生选择短视频平台学习,一些专业人士配合施工现场的讲解增加了视频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但原理以及术语的准确性有待校核,学生只注意到了视频的有趣,忽视了视频的专业。还有些培训机构录制的视频只包括考试部分内容,没有基础理解部分,使得专业课学习不够完整。
2.网络课时效性不足
网络上的专业课视频录制时间跨度较大,如十几年前天津大学孙天杰老师的“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视频课程。视频讲解细致,但是缺点是涉及相关的专业规范已经过时,学生如不能分辨已经淘汰的规范内容,将造成学习困惑和错误掌握。例如,课程使用的现行《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注》GB/T 50001—2017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7年发布的,同时废止了GB/T 50001—2010版,内容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容易忽视。同样,“1+X”制度试行以来,各职业学校都在探索“课—证—岗—赛”的融通,即课程要与证书、岗位需求、技能大赛融合,目前网络上的建筑施工图识读专业课资源鲜有最新与“1+X”证书相结合的。
3.网络课互动性不足
部分平台的网络课程与学生所学内容贴近,是学生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帮手,但是对于课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没有渠道加以解决,留言及互动板块无人维护,造成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去无回,影响学生学习体验。部分网络课程自学之后有习题版块,学生提交的习题作业无人评判,学生对自己的掌握程度无法自我评估,缺少成就和动力感。互动板块有设置而维护不足是目前平台上网络课程的一个突出的弊端。
首先,本门课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坚持结合市场、行业和专业需求,依据证书对知识技能的专业要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驱动,以智慧职教和职教云为平台,构建以“项目驱动、能学辅学、助教评教”为特征的建筑工程技术核心课在线课程,培养具备“懂原理、会识图、能绘图”专业技能的、能通过建筑施工图识读证书的复合应用型土建人才为最终目标。
其次,重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课证融通”包括分解专业标准,融入课程,分解职业能力标准的解析点,把解析点融入“建筑施工图识读”课程当中。在融入的过程中,新增或补充课程内容中尚未包含的职业能力等级标准所对应的知识点,形成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大纲对标“1+X”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初级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更新复杂、落后且在企业实践中较少被应用的知识点。
再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除常规的信息化资源,如课程PPT、教案首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等,还包括录制教学视频、微课、动画、仿真等,学生可以通过职教云等平台,或者扫码配套活页教材中的二维码访问相应的资源。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以实际工程为整体项目,匹配教学标准以及“1+X”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初级证书进行项目分解,将真实的工程案例逐步融入教学中,实现“课—证—岗”的融通,同时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将家国情怀、职业情操、工匠精神等渗透内容中,进一步实现“思政—技能”的融通。
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调研建设工程技术等专业群相关岗位工作对建筑识图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识图制图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内在规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工作紧密关联,确保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开发课程的技术团队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保证视频的录制水准。再加上来自企业土建专业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案例指导,从而保证内容的实用不脱轨。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及应用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从课程设计到资源制作,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看如何能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此有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本课程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有效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内容与证书要求深度融合,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即能接触“1+X”识图证书考试题目,学完知识点后能自主测试。
充分发挥资源价值。网络课程的建设上线平台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为了使网络课程有生命力,对学生有吸引力,能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互动版块设置呈开放式,由已获得证书的优秀学生担任版主,为后来者提供帮助,解答疑惑,讲解“1+X”证书考试要点。同时在课程建设时将“1+X”考试标准及历年真题不断加以补充,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习。
以“建筑施工图识读”课程中的“建筑剖面图识读”为例,在线课程建设子目录如图2。
图2 “建筑剖面图识读”在线课程建设子目录
除“1+X”识图考证题目环节外,教学内容和流程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1+X”识图证书考试的需求,具体设计如下:
(1)课题引入。建筑的“外毓于行”通过建筑立面图反映,建筑的“内秀于心”通过剖面图展示。通过模型展示法(图3)、启示法达到熏陶学生专业素养的素养目标、了解剖面图的由来的知识目标、树立人生远大志向的思政目标。
图3 剖面图模型
(2)定义讲解。用一假想的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垂剖切平面将建筑物剖开、移去剖切平面与观察者之间的部分,作出剩下部分的正投影图。通过建筑剖面图的形成动画演示(图4)、图纸展示,知道建筑剖面图的形成。
图4 模型演示
(3)建筑剖面图的识读。以学校行政楼为例,通过模型、图纸以及学生拍摄照片进行详细讲解。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剖切位置、图名、比例,两端墙或柱的定位轴线及编号,平、立、剖图纸的对照(图5),以及配件的位置、图例楼地面的构造做法;线型的识读,外墙竖向尺寸标注三道:门窗洞口、室内外高差、总高等,并进行实物与图纸的对照识读(图6)。
图5 平、立、剖图纸进行对照
(4)课堂练习,图纸与实物对照练习。
(5)课后练习,结合平面图可知,该剖面图的剖切位置在哪几根定位轴线中?通过什么部位?
(6)“1+X”识图证书练习题,图纸为某建筑物局部剖面图,该建筑物一至三层的层高为多少米?
“1+X”证书制度对土建专业建筑工程识图网络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创新,形成契合“1+X”证书要求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目标明确,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最终拿到识图证书;在教师层面,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课程,使用课程,积累教学经验;在学校管理层面,提升内涵建设,把更多的资源共享给社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报名考证,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变革,提升学校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