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扬帆
把“手机电影”纳入官方电影节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评审子单元,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即使放眼当前全球的电影节展,也显得大胆和先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手机影像的竞赛、表彰与论坛无疑是金鸡电影节前所未有的创新。其实从2019年开始,不少大导演如刁亦男、李少红等就已经监制过华为Mate30系列手机电影。而在华为P30和Mate30系列之下,张大磊、蔡成杰、曲江涛、任永强、麦子、童画导演也创作出了《法兹》《悟空》等一批类型各异、极具创新力的手机电影。手机电影充分利用了手机的小巧便携和前后双摄模式,让故事在全新摄影载体中有了更多趣味性、风格化的呈现可能。就像徐峥导演在“新影像·手机电影计划论坛”上所说的那样,电影和手机电影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随着电影对设备便捷性越来越高的要求、手机对摄像专业度越来越高的追逐,这两者终将在某一天实现真正的交融互鉴。手机电影不是现有电影美学体系的附庸,它应该是影像美学的延伸。本文将以手机电影《守卫地球》为例,对媒介融合下的手机电影的拓展创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窄屏限制的叙事特点。由于手机窄屏的物理条件,手机电影在水平方向上的画幅大小受到限制,多人群戏或大型场面空间设计无法在窄屏的画面中充分表达,因而会选择弱化空间背景的设置,摒弃复杂的人物群戏以及宏大叙事,通常以少数人物为主。在影片《守卫地球》中,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只有主人公一个人出境,主要突出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除了主人公的表演之外,剧情还依靠主人公与他人画外音的对话进行展开,避开了分散注意力的外景布局和叙事背景,这样的安排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聚集到人物本身,使叙事取决于演员的具体表演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不被空间环境喧宾夺主。
短小精悍的叙事需求。由于手机电影时间跨度大、节奏快,影片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能够在狭窄的空间里体现出来,因此在快餐时代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影片一般时长在120分钟左右,情节铺垫和伏笔埋设等叙事表达可以充分展示出来,而时长有限的手机电影则需要综合短视频的创作要求和微电影的创作理念,抛弃多线繁复,做到短小精悍。《守卫地球》讲述了一个普通返乡人员因为疫情被隔离并被外星人附身险些错过婚礼,最后乌龙地解决了外星人,守卫了地球并进行了视频婚礼的科幻短片。整部影片时长6分钟,在有限时间内讲好了一个闭环故事。该影片角色设计简单,人物性格单一,单线叙事以轻快的节奏展开,有起伏高潮,满足了短小精悍的要求。
来自屏幕的叙事视角。叙事学学者热拉尔·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内视角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视角来讲述故事和外视角,即叙述者自身了解的内容较少而无法进行深入叙述。外视角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就相当于作者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所知道的并不如人物那样多。然而比起较多使用的全知视角、内视角来进行叙事的传统电影,手机电影则更具局限性,因此也往往采用一种具有极大局限性的外视角来进行叙事。
《守卫地球》通过视频、自拍等方式呈现了所有的叙事和交流,影片叙事视角的唯一来源便是手机屏幕,观众的视角是由手机屏幕的画面内容来组织和调动的。由于观众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是手机屏幕,手机电影的叙事故不能简单照搬传统电影的剪辑方式,传统蒙太奇在狭窄的屏幕里难以得到施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滑动桌面菜单、页面的弹跳以及APP的切换等来实现一种全新的蒙太奇形式来观看手机电影。在《守卫地球》中,主人公通过和女友视频电话来展示自己被隔离的情节,以及通过点外卖的屏幕程序引出外星人的附体。
除此之外,手机屏幕作为唯一的叙事视角,给人一种极度的私密观影感受,这种私人化的视角更容易把观众吸引到影片剧情中去,增加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提供一种沉浸感,打破了电影的第四面墙,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在《守卫地球》中,导演在影片中涉及视频通话的情节均巧妙地使用了“屏幕镜像”的模式,观众看到的屏幕界面和自己拿手机看到的界面成镜像,这不仅给观众营造了一种与主人公对话的真实互动感,还给观众营造了一种躲在手机屏幕里面窥视主角操作手机的偷窥感。
屏幕元素的叙事符号化。麦茨在其关于符号学的经典理论中提到电影符号与普通语言不同之一在于电影符号和普通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规则不同,电影符号的影像在自己的能指世界里塑造出所指的景观,影像的能指和所指意义合一。作为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手机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中人物角色之间的互动,它的故事推动更多地依赖于屏幕元素之间的交互行为。《守卫地球》正是以手机屏幕为载体,利用屏幕展示人物头像、人物昵称、小程序图标、外卖菜单以及跳转程序栏的各种应用软件等元素,并且赋予这些图表形象以一种电影符号的意义。例如,人物头像的出现就是告诉观众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画外角色,塑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电影叙事的全新的剧情演绎方式。这种全新的方式用屏幕界面的切换变化代替传统电影的场面调度,用屏幕上出现的不同元素来进行情感表达,推动电影叙事。
在手机电影中,观众目光所及之处的手机屏幕中各种丰富多样的元素对电影情节的推进至关重要,这些元素主要作用于调整影片的整体叙事节奏。不论是远程的视频电话,还是小程序的打开,亦或是聊天对话框的弹出,这些不同的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意义,有些甚至作为解释剧情推动叙事的关键性符号。在《守卫地球》中,外星人寄宿在主人公身上这件事,不是通过具象的物体表达,而是通过屏幕中显示的外星生物之间用来交换情报的显示屏来展示的,屏幕上呈现的任务加载情况解释着故事的走向,他们要寄生在主人公身上。观众可以通过观察手机屏幕上“任务报告”“执行结果”等图标以及对话框等符号,区别主人公被外星人寄宿前后的状态。导演也巧妙运用这种符号化的叙事表达,弥补了低成本、少人力、缺设备的客观条件的不足,呈现出令人会心一笑的喜剧科幻短片。
竖式构图拉近聚焦。手机垂直布局的局限性,使得在拍摄人物时物体的焦点会比较集中,大多是单镜头,而景物则以近景和中景为主。在《守卫地球》中,考虑到观众视线停留的习惯,拍摄者将人物的头像以及其他重要信息通常放置在画面的顶部中心位置,这种聚焦式构图通常涉及到集中的特写镜头,以使观众集中注意力于屏幕上的人物面部表情和重要信息。屏幕和人眼之间的距离约为20厘米,聚焦的构图增强了人们的面部表情,减少了它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较大的人物平面图使得角色的情感、个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更深入的表达,使观众沉浸在人物的戏剧表演中,加深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无缝剪辑的流畅观感。剪辑是影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就是选择、分解、组合局部,从而形成一个连贯、连贯、意蕴清晰、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的整体。手机电影唯一的画面信息来源就是屏幕本身,为了给观众带来逼真的观影感受,手机屏幕里的内容必须始终具有流畅性和连贯性。在《守卫地球》中,导演通过借助多个软件来回切换实现剪辑,例如外星人寄宿在主人公身上之后,因为疫情隔离的原因想要逃离,为了理解人类的逃生办法而打开视频播放器观看人类的电影,此时片子的画面便是将视频播放器以分屏的方式放在了手机屏幕的上方来隐藏剪辑的痕迹。还有被附身的主人公通过接女友视频电话引爆了炸弹的情节,也是通过来电的占屏来隐藏剪辑的痕迹。这些剪辑方式因为符合日常使用手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惯性,而使得画面的切换看起来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做到了某种程度的“无缝剪辑”,让观者观影感受十分流畅。
画外声音补充情节。除了构图和剪辑,本片的音效也颇具特色,大量采用了画外音来推进情节发展。画外音脱离了声音对图像的依赖,充分利用声音的创造性,突破了镜头与画面的边界,使影片的表现超越了镜头和画面,深化了视听融合。在《守卫地球》中,除了主人公其他的角色如防疫人员、外卖员、女友、外星人等都是通过画外音来展示的,画外音在这里的作用不仅是引出新的人物,同时也有着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暗示观众主人公在与他者对话。这种制作方式不仅节约成本,也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并且使得故事线路更明确,丰富了故事的完整性。
镜像桌面互动真实。传统电影对于画面的各种细节如色彩、光影、构图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手机电影颠覆了传统电影对细节的打磨,选择直观呈现。除了构图上呈竖向结构,构图内容也相较于传统的人物变为“人物+手机屏幕元素”,APP界面、对话框、视频窗口等各种元素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内容,而这些也逼真地展示现实生活。因此,手机电影的画面构成具有真实性、互动性的特点。
一、真实性。手机电影画面的真实性会给观众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在《守卫地球》中,画面内从人物头像到手机主页、视频对话框等都在力求复刻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手机界面,因而画面更接近于视频通话或是手机录屏。但由于剧本的存在,手机电影还保持着自身的虚构性和故事性,《守卫地球》中主人公被外星人附体后要执行“毁灭地球”的任务都是虚构的剧情,为了展示剧情,导演使用了符号化的科技感界面中的任务汇报对话框,展示了外星人执行任务的一次次失败,而这些画面是通过后期软件制作及平面设计软件合成的,主要是为了辅助剧情发展而制作的虚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情节,但制作的画面却有一种真实的氛围感。
二、互动性。与传统影片相比,手机电影更具互动性。在《守卫地球》里,所有的屏幕内容都是通过镜像展示,而镜像的作用便是使观众不再像是置身于手机屏幕之外,观众与其说是在和主人公一起操作手机,不如说是躲在屏幕背后窥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观众在检索屏幕信息的同时,也可以选择重点捕捉主人公的表演,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沉浸式影片的一次扩展和尝试,既保证了受众的追随,又保证了受众的最大自由。此外,随着手机电影在各个短视频平台上线,观众可以在观影的同时实时发布评论弹幕,不仅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互动,也可以实现不同群体间的互动,如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等。
在智能媒体时代,我国影视行业也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过去的依赖于专业的摄像机,到如今通过各种APP来完成,大大促进了手机电影的发展,让电影的制作速度和内容变得更“接地气”。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来看,《守卫地球》这部实验性影片集竖屏剧、桌面电影、短视频三种媒介类型的传播特性于一身。因此,它具有操作简单、门槛不高、成本低廉、可观性强、功能强大等特点,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手机电影的传播和类型的扩展。
渠道的多元化。大部分的传统影片都是由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的团队来完成,然后在网上放映。院线放映后,一般会在不同的视频平台上进行二次发行,但是这个渠道很有限。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各个平台都实行付费模式,而且由于窗口期长短不一,使得传播渠道的畅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比之下,手机电影选择通过短视频平台和各自媒体博主进行快速有效的发行,使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视频平台,有利于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果。
传播的便捷化。传统影片的传播是一项非常繁琐、耗时的工作,影片制作完毕后还要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各个层面的审查。只有通过审核才能将其投放到媒体上并进行线下展映,这导致传统影片从制作到传播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而与传统电影的传播相比,手机电影制作完成之后的审查过程则简化了繁琐的步骤。一般而言,手机电影可以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播出。由于手机电影的时长比较短,因此能够实现即时拍摄和传播,使得影片的发布更为便捷。另外,手机电影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如果用户群对手机影片有兴趣,希望与其他受众共享,那么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转发,十分快捷。
传播的互动化。传统电影的传播渠道十分有限,与观众的互动也多以线下发布会、粉丝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与影片的整个传播过程相分离,影响了影片的即时互动效果。而手机电影在交互性传播上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突破,手机电影通过弹幕、评论、评分等较为直接的方式,使影片的创作者可以及时参与到与观众的互动中,从而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稳定性,受众群体反馈的思考也会反过来提升电影作品的完成度。
在疫情期间,海外影视产业停摆。手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样式,不仅丰富了电影的类型,而且在特殊时期风景独好,不受场地与人员局限的制作优势得到了无限放大,不论是画幅符合观众日常观看手机的习惯,还是主人公操作程序、进行视频通话这些举动,都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观众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可以预见,一波手机电影的浪潮即将涌来,释放出后媒体时代影像艺术的一种新的可能,是电影对当代数字生活的复刻以及在技术美学范畴下的一次自我革新。手机电影未来在题材、样式和深度等方面仍存在拓新的空间,如何更加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利用竖屏优势,创作好的故事,也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