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子君
《我们的征途》是国家航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耗时4年倾力打造的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探月工程17年“绕、落、回”完整历程的纪录片,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表达、国际水准的纪录片佳作,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的优秀作品。《我们的征途》由YouTube平台账号“CCTV记录”发布,是中国科技题材纪录片的又一次挑战,在国际平台上收获了十分可观的播放量。作为主流媒体对探月工程宣传的成功案例,其内容设置对国际视角下科技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航天科技作为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征途》分发将国际视频平台考虑在内,但数字时代知识鸿沟逐渐拉开,纪录片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量相差较大,传统的科学普及又强调一种居高临下的、单向的传播过程。[1]综上因素,《我们的征途》一改科学普及的高姿态,在呈现高端科学技术体现国力的同时,综合运用叙事策略贴近观众,由一个个科学成就让海外观众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产生认同。
专业知识故事化,视听交错留悬念。为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大目标,中国发射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五个月球探测器,《我们的征途》也正是以这五个月球探测器的研制过程为主线,将整个探月历程串联为故事向观众讲述。
《我们的征途》首先由嫦娥“铁三角”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三位院士交错叙述作“前情提要”,介绍“绕”“落”“回”探月工程目标的由来,并配以三维动画、器材特写演示嫦娥系列探测器工作路径,解释探月目标实现方式。紧贴“绕”“落”“回”,《我们的征途》开启了探月故事:中国航天为达成“绕”月目标,发射“嫦娥一号”探测器,并由“嫦娥二号”传回清晰全月图。随后,科学家们在前人技术的基础上,由“嫦娥三号”实现“落”月探测,并发射“嫦娥四号”拍下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穿插“玉兔一号”月球车惊险故障、“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的故事,最终“嫦娥五号”成功取样返回,标志着第三大目标“回”圆满完成。三集故事层层递进又前后牵制,叙事脉络简明又具有条理,剧情的趣味性与科技的神秘感为观众带来强大的吸引力。
由于语言文化差异,报告式的叙述在国际传播中会被削弱传播效果,《我们的征途》则大量采用视听材料,运用蒙太奇手法丰富故事表现力。“嫦娥一号”是探月工程的第一步,主要攻克探测器发射和“刹车”被月球“抓住”的难题。呈现发射片段时,背景响起发射倒数的同期声,从“一分钟准备”到“四十秒”,再到“5、4、3、2、1,点火”,锁定观众注意力,穿插旁白“在此之前,人类有100多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的只有一半左右”,调动观众情绪,并配上发射现场无数工作人员焦急等待的画面设置悬念,视听材料有机组合,营造出故事高潮来临的紧张感。“嫦娥一号”成功冲出地球,未等观众喘上气,纪录片紧接着就放出故事第二个高潮点,用3D动画模拟出探测器已来到月球附近的画面,提示观众“刹车”时刻即将来临。观众心跳随着探测器与月球距离缩短而“加速”,背景音乐节奏逐渐加快,欧阳自远院士的采访片段也参与到“加速”氛围中:“就是快到月球了,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心里简直怦怦跳,害怕呀,手心都冒汗呐。”终于,“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任务,纪录片画面不再频繁切换,背景音乐逐渐平和,片段故事圆满落幕。
限知视角拨云雾,访谈叙述通情感。中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也面临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话语劣势的困境,其中有关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等软议题的故事叙事较少。[2]因此,在更注重科学技术传播的科技纪录片里,软议题的插入尤为重要。此外,在文化帝国主义框架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是负面的、不实的、有失偏颇的,在此情形下,不妨在国际传播上换一个议题:如何讲好失败的故事。
在《我们的征途》第二集中可以看到,制作团队大胆讲述了一个失败案例。“908个日夜的奋战”是指“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败到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一共经历的908个日夜,被称为航天人的“至暗时刻”。纪录片引用“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王维彬采访片段中的疑问“国外也没有,从来没见过这种,所以当时也是想不明白”等,开启限知视角,带领对航天科技并不熟悉的观众,跟随王维彬探究运载火箭的问题所在。同时,加入旁白“令人不解的是,故障就像个‘幽灵’神出鬼没,和研发团队捉起了迷藏”“十几万个零部件组成的火箭,光发动机的零件就超过5万个,从哪里入手呢”等,从观众角度出发,以描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推动故事展开。通过限知视角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后,讲述科研人员的焦灼与压力,对“失败”的不断探索。剖开探索“失败”的不易经历,观众“陪伴”上万科研人员经历900多天艰苦卓绝的攻关,最后迎来遥三火箭发射成功,这一刻是成功背后无数个航天人共同追求的协同攻坚的精神。纪录片软性传递航天精神,使叙事变得立体,避免了海外观众在科技类硬议题下盲目代入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国际传播出现“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的概念变迁,“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在传播中逐渐淡化,通过情感的共通来抓住注意力资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3]《我们的征途》每个探测器的故事中都会设置固定的“嘉宾”——科研人员,对他们的困惑、思考、感悟进行采访,以增强纪录片的情绪影响力。
纪录片第一集穿插了一个“玉兔一号”月球车的小故事,“玉兔一号”伴随“嫦娥三号”飞向月球,负责为中国带回地外天体的科学数据。在月球车启动的画面中,“玉兔一号”被比作好奇的“孩子”,并由旁白向观众提示,这个“孩子”正处于月夜休眠后没能“醒来”的状态。这时,片中插入对“嫦娥三号”探测器副总师贾阳的采访片段,贾阳作为“玉兔一号”的“家长”,采访画面中噙着泪水不敢回答“孩子”能否醒来。将研究成果拟人化,加之科研人员一番肺腑之言,为故事片段渲染出失落情感。地面再次收到“玉兔一号”的载波信号时,又一次插入采访画面,采访中贾阳发现“玉兔一号”还很“健康”,表情十分惊讶,微笑着频频点头,并引用杜甫诗句表达自己寻回“孩子”的激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两个采访片段,观众与贾阳共同体会“玉兔一号”出现故障时的担忧、正常运转时的喜悦,纪录片的情感逐渐丰满,冰冷科技向观众敞开了温暖怀抱。
在科技这一理性议题下,纪录片不免会以传播理性为中心,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依托具体的内容和媒介抓手,需要打造和传播全新的中国形象,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4]技术、语言不通,但思绪与情怀可以传递,《我们的征途》传递出的价值导向则是令不同文化环境中观众信服的重要之处。
人情文化展现大国底蕴。《我们的征途》人文特色十分突出,主线人物刻画极为深刻,中国精神渲染极具感染力。探月工程一期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在第一集便以探月工程奠基人的身份出现,旁白向观众介绍道:栾恩杰自28岁起进入航天系统工作,就有一个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强烈愿望。画面一转呈现出国家航天局局徽,栾恩杰向观众兴奋地介绍局徽含义,洋溢着他对航天事业的热情。而后在“嫦娥一号”的研制故事中,资料画面里的栾恩杰几乎是贴在各单位研发的器材上仔细观察,他在采访片段中说道:“那我对他们也不客气啊,什么时候得完成的进度,必须得完,什么时候该做的,必须给我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必须做到这个程度。”掷地有声的三个“必须”,一个严谨、苛刻的科学家形象建立起来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栾恩杰说自己抱着孙家栋,两个“老头儿”都哭了。此时,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又跃然屏上。年轻一代接过探月工程接力棒,转瞬过去十六年,在第三集的最后一个片段里,已80岁高龄的栾恩杰来到“嫦娥五号”返回舱的监测大厅,与观众等待返回舱降落。栾恩杰向摄制组透露很多人劝他不要去监测大厅,因为太冷,但他一定要去,因为他是去接“嫦娥”回家,是接“嫦娥”回祖国。时间在流逝,历史在流转,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纪录片第一集到第三集,那个严谨又风趣的“老头儿”依旧对航天事业充满热情,依旧对科技强国充满信心,依旧不忘对中央“三步走”的承诺。栾恩杰是无数科研人的领导者,是无数科研人的缩影,他们不忘初心、共克难关,为了中国人民,为了中国科技强国事业,为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不懈奋斗着。纪录片整体推进,由多个人物小故事接续推进,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科学技术变得生动起来,体现出富有人情文化特色的大国底蕴。
科技实力展现大国情怀。探月题材纪录片以科技传播为要,具有展现中国科技实力的传播价值。“嫦娥”系列探测器由我国自主研制、自主创新,无不体现着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在纪录片中,对开启月球盲降新篇章的激光三维成像技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技术等进行细致分析,并由研发人员配合三维动画演示进行原理讲解,海外观众可以了解我国目前在探月科技方面掌握的技术与所攻克的难题。探测器的每一次成功,都包含了它背后众多科技成果的无数次突破与创新,每一个“嫦娥”故事的讲述,都是我国科技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对外交谈。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庆,《我们的征途》随之进入尾声,但科技发展永无止境,纪录片也并未止步于此。片尾引用探月工程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的未来展望:“月球是全人类共同的月球,对它的探索、对它的研究、对它的开发,我觉得是我们共同的一种任务。欢迎各国航天界的人,跟我们一同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和平地利用、和平地开发,我们始终会坚持。”紧接着,旁白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人员的期许:“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这是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将科技进步赋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纪录片正是通过播出国家领导人、探月工程总指挥等权威人士的采访片段,有力破除了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科研的不断发展与突破,是全人类共同的进步,肩负科技发展使命是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也正是心系全人类、谋全球发展的大国情怀。
《我们的征途》在视频平台YouTube上播放量数据十分瞩目,为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从跨文化传播与全媒体布局两个角度上来看,纪录片的内容设置在以下方面还可作进一步提升。
弥补翻译缺位。《我们的征途》作为国际传播中的纪录片产品,缺少英文字幕。首先,片中没有设置英文字幕,全片也未在YouTube平台开启“自动字幕”功能,观众观看纪录片时只能看到中文字幕。在其YouTube发布界面的评论区中出现了海外观众的评论“How about add english subtitles.It's hard to understand”,提出希望增设英文字幕的建议。其次,为清晰呈现出航天科技背后的原理,纪录片中大量使用图片材料、动画材料进行解释说明,这些材料本可以减轻观众观看纪录片时的信息载荷,但由于图片和动画并未配以英文说明,反而成为了海外观众的信息摄入负担。
消除文化差异。相较于西方较为直接的表达习惯,《我们的征途》大量运用写意手法进行含蓄表达,例如用贯穿全片的“明月”镜头表达思乡或团聚的意涵,为“探月”主题注入了丰富情感,但海外观众文化背景不一,“明月”这类文化要素对于他们过于晦涩,因此纪录片传递出的文化价值将受到影响。此外,中国诗词的展现是纪录片亮点之一,“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总设计师李东作诗《青玉案·复飞》一首,酣畅淋漓,澎湃人心。诗词内容在国内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被观众复制到《我们的征途》评论区,获得高赞后成为热门评论,但中国诗词对海外观众来讲内涵十分深奥,在国际平台并未成为讨论焦点。
突破媒介局限。为适配主流国际传播平台的碎片化传播趋势,《我们的征途》做出尝试,将纪录片切片分为数个十分钟左右的视频,根据切分出的重点内容,重新配以趣味性标题进行二次发布,从内容出发紧抓海外观众注意力,收效良好。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征途》作为视频,固然要以视频平台为发布重心,但通过搜索,在社交平台Facebook、短视频平台Tiktok上没有该纪录片或与该纪录片相关产品的发布信息。除视频平台YouTube以外,《我们的征途》目前呈现的作品并不能完全适应其他国际传播平台,在传播中遇到媒介局限的问题。
通过分析,纪录片《我们的征途》面临着翻译缺位、文化差异、媒介局限三方面的困境,根据受众与主流国际传播平台特点,可以得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字幕注解提示要点。对于翻译缺位,要分别思考纪录片出现的两个问题。一是字幕问题,可以通过配置翻译团队进行字幕补充,译者在文化理解上具有优势,能结合海外观众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也可以采用开启视频平台“自动字幕”功能的方式,但中国语言重意象,机器翻译多为直译,要尽力避免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二是图片、动画问题,科技题材纪录片使用的图片、动画材料多用于原理讲解,材料本身已经十分简洁,在此基础上只需将重点用外文名词或短语进行标注,海外观众便可有效获取图片、动画材料中的信息。
文化知识前置铺垫。不论是否有意设置,由中国制作的科技题材纪录片大多蕴含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仅简单融入到纪录片中很难让海外观众获得对文化内涵的深刻体会。近年来,国际传播类纪录片开始有了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在为作品穿上“全球化外衣”的同时,内蕴中国价值。[5]科技题材纪录片应兼顾传播主体与受众双方文化背景,在内容设置方面将海外观众的文化习惯考虑进来,必要时对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中外概念转化,以简洁明了的呈现方式帮助海外观众“预习”中国文化,避免他们观看纪录片时出现理解障碍。
全媒适配多次分发。随着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传播的生态将有可能进一步迭代,渠道和平台也有可能快速进化。科技传播平台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6]在不断变化的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制作要主动革新,在快速变化的渠道和平台中寻找突破口,以原有纪录片“切片”加工为基础再作细化,分析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中的视频特性,调整纪录片所衍生出的视频内容。内容形式丰富,纪录片不再局限于视频平台的单一传播链条,通过短视频平台的多次分发、社交平台的多级传播,传播渠道将会更加多元。
在中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下,科技题材纪录片在适应国际舞台的道路上正不断努力。《我们的征途》综合运用蒙太奇、视听交错等叙事手段,以限知视角带领观众共同探索“嫦娥”系列探测器的研发经历,通过故事化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导向这两个方面的创新,为纪录片在国际平台上如何破除“中国威胁论”这一问题作出有效回应。当然,《我们的征途》所面临困境也值得思考。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题材纪录片还应重视平台特点和受众地域特点,在内容设置上作出相应调整。随着视听产品制作技术发展,科技题材纪录片内容表达得到相应提升,科技传播将在国际传播平台上续写出更壮丽的“中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