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江洛林场,甘肃 陇南 742305)
杜鹃花为杜鹃花属的统称,该属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地区,多生长在山地中,适宜在含水量大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因杜鹃花独特的观赏及药用价值和特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近年来,一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杜鹃花的价值。因此,为增加杜鹃成活率,提高杜鹃的总体观赏性,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杜鹃枝叶繁茂,色彩鲜艳,姿态优美,全球共有900 余种,其中我国已知有590 余种,甘肃省地势起伏,多数地区都是山地,为杜鹃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1]。
杜鹃花有自然原生和园艺品种两大类,其中白杜鹃、石岩杜鹃、云锦杜鹃是较常见的自然原生品种。园艺品种有西鹃、夏鹃、毛鹃、东鹃等[2]。
杜鹃花的树身形态多种多样,花型也十分多样,是道路、园林、庭院绿化的首选杜鹃花既有观赏作用,又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园林绿化中杜鹃花的花朵可吸附二氧化硫和臭氧、甲苯等气体,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3],而且一些杜鹃花体内还含有一些杀虫成分。此外,杜鹃花根茎部分含有的槲皮素,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在杜鹃花栽培过程中,常发生根腐病、褐斑病、叶枯病、缺铁黄化病、叶肿病等病害。常见虫害有红蜘蛛、军配虫、蚜虫以及短须蜗等。这些病虫害对杜鹃花的生长及观赏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杜鹃花的质量,需要对发生病虫害的杜鹃花进行科学处理[4]。
根腐病是由一种有毒的层孔菌感染所致,主要为害杜鹃花的根部,病菌从根部裂口进入,一旦侵入表皮,很快会引发病害。土壤质地黏重、透气性差,根腐病为害严重。发病期间,根部存在水渍状褐斑,然后软腐、脱皮,木质变为灰白色,直至枯萎死亡,若不及时清理病株的病根和树桩,将会再次成为根腐病的传染源[5]。
褐斑病主要为害杜鹃花叶片部分,发病初期,叶面上有小的红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成多角形。叶片背面的病斑呈黄褐色或褐色,斑块中心为灰白、浅褐色,斑块边缘为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叶片枯萎脱落,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6]。褐斑病的病菌会在枯枝落叶中越冬,待第2 年春天随着温度升高向四周扩散。
叶枯病的病菌是一种杜鹃盘多毛孢菌,病斑上的黑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部分,使叶片提前脱落。叶枯病多发生于旧叶片,但也会影响新的叶片。发病初期,会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病变,表现为叶缘不规则、叶缘干瘪,严重时可占整个叶片的1/3~2/3。病斑呈黄褐色,病体与健体之间有清晰的界限,边缘颜色略暗,其上有黑色斑点。病情较重的株系,多数叶子会掉落,造成植株生长势减弱,芽苞发育迟缓,来年花蕾数减少。
杜鹃花缺铁黄化病也被称为铁叶病或缺铁病。其因杜鹃花土壤中缺乏可供植物汲取的铁元素而引起的叶片黄化现象。杜鹃花缺铁黄化病的特征如下。一是叶片黄化。杜鹃花患上缺铁黄化病后,叶片会逐渐变为黄绿色,甚至出现明显的黄色或白黄色。二是叶缘受损。一些受感染叶片的叶缘也可能出现褪绿、脱绿或变黄[7]。
杜鹃叶肿病也称杜鹃饼病,多见于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地区。该病害会为害花芽、幼叶和枝条。发病前期,叶子前面最初有浅黄色、半透明、圆圈状斑点,随后会变成黄褐色,在叶片背面是浅红色,变得又粗又大,很快会变成一个巨大瘤子,并且在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白色粉末,看起来像一块饼干。病情严重时,可形成一大块病斑。花瓣感病后表现为不正常的增生和不规则肿块。幼苗被为害时,其肉质增粗、坚硬,形成不等的孢子,孢子上覆盖着一层灰白的粉末,粉末飘落后,孢子变成深褐色,随后干燥、掉落。
红蜘蛛主要为害杜鹃花等植物,在干燥的环境下较为活跃且繁殖较快,主要汲取植物的叶绿素和植物细胞液,会在植物叶片上结网繁殖。红蜘蛛的为害症状主要表现在植物叶片上出现黄斑、脱色、萎缩甚至干枯,严重时可导致植物枯死。其病情严重时,叶片会变为灰色并且会脱落,叶柄也会变为紫褐色,从而影响杜鹃的生长发育和长势。
军配虫身体呈黑褐色,会对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叶片表面产生黄白色的斑点。此外,在叶片表面上还会附着深褐色的虫粪和脱皮壳,会导致叶子背面产生黄褐色斑点,容易造成叶子变白脱落、植株生长缓慢。军配虫产卵能力强,每年7—8 月是军配虫的高发季节,为害时间可以持续至10 月。
蚜虫会为害杜鹃花的幼嫩枝条和叶片,为害较轻会导致叶片不发绿,为害严重会造成叶子卷缩、变硬、无法输送营养、影响正常开花。
短须蛾在叶背上的主脉处刺吸汁液,在叶背上形成油渍斑块,会导致叶片脱落。
防治根腐病应将受感染的植物和周边泥土清理干净,并对育苗地进行灭菌消毒。种植时应选择具有良好渗水性和肥沃的土壤,以防治根腐病。因树皮常含抗真菌物质,故采用松树皮、硬木树皮等混合肥料为底肥,可降低该病害的发生概率。
7.2.1 强化栽培管理
褐斑病害发病时间长,容易受到高温降水的影响,在栽培时要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空气中的水分。种植过程中要及时清理落叶,出现病痕的叶子要及时清理,避免细菌扩散。另外,要多施有机肥,尤其增施硫酸亚铁,同时选用适合本地生长、有一定抗病能力的优良种质,加强养护管理。
7.2.2 药物防治
可选择50%多菌灵500~800 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00 倍液、50%翠贝悬浮剂5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间隔10~15 d 喷洒1 次,连喷5~6 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发病初期,用托布津杀菌剂500~800 倍液防治。如果有虫害,可以用烟参碱1 000~1 500 倍液进行防治。
7.4.1 除草喷药
杜鹃叶枯病暴发后,为避免病菌扩散,必须统一剪除和销毁患病植株,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 倍液喷洒叶片,一般每隔7~10 d 喷洒1 次。
7.4.2 填土
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腐叶土或泥炭土可以为其提供酸性环境和有机质,有助于杜鹃花生长。在填土时,可以将适量的腐叶土或泥炭土混入原有土壤中。杜鹃花对铁元素的需求较高,缺铁会导致黄化病。填土时可以在土壤中添加含铁的材料,如铁锈石屑、铁质花盆或含铁元素的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铁含量,有助于预防杜鹃花缺铁黄化病。
7.4.3 适当浇水
杜鹃花适宜在湿润的条件下生长,适量浇水也是预防杜鹃花缺铁黄化病的重要因素。杜鹃花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建议使用酸性水进行浇灌。例如,雨水、溶解过酸性肥料的水或添加酸性物质的水。
7.4.4 遮阳避光
杜鹃无法接受强光直射,若长期暴晒会失去大量水分而枯萎。因此,光照强烈时,必须将其搬到通风凉爽的环境中,并且在叶片周围洒水降温。
一是及时清除感染叶片。及时剪除并销毁被感染的叶片,以减少病毒在植株间的传播。二是防治虫害。有些昆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及时控制害虫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三是在杜鹃花抽梢时,用1%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在病害发生时,在落叶处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10 d 用药1 次,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施用药物时,务必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长袖衣物,以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是其中一种选项,通过增加植物的抵抗力、适当修剪叶片、清洁以及优化生长环境也是预防和控制叶肿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和增强树木的抗逆能力,以达到防治红蜘蛛的目的。在冬季应加大对种植地的清理力度,以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当捕食螨与红蜘蛛虫口基数比例为1∶25 时,对红蜘蛛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当1 片叶有3~7 只红蜘蛛时,应适时喷雾防治。可选择16%螨天杀或73%克螨特2 000~3 000 倍液、53%螨必克1 500 倍液、5%哒螨酮2 000 倍液等。为防止红蜘蛛产生抗药性,应交替或者混合施用药剂。
军配虫幼体一般在落叶、树皮和土壤中越冬,因此在冬季要及时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刮除老树皮,以降低越冬虫口的数量。在栽植杜鹃花时,为保证空气流通,要合理控制植株的间距,避免栽种过密影响植株对养分的汲取。军配虫为害期间,可以喷洒50%锌硫磷,每隔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也可以选择10%毗虫琳可湿性粉剂、20%氰戊菊酯乳油1 000~1 500 倍液进行喷雾,注意要对叶片背部和周围的杂草进行喷药,每间隔7~10 d喷洒1 次,连续2~3 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是定期检查。每隔7 d 检查1 次植株的叶片和花蕾,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的扩散程度。二是人工清除。使用手指或棉签清除蚜虫。如果虫害发生程度较轻,人工清除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三是高压水流灭虫。使用高压水流清洗植株,这种方法对虫害发生程度较轻的植株防治效果显著。四是自然防治。引入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控制蚜虫数量。五是化学防治。如果虫害发生严重可以考虑施用农药防治。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防治。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保持植株健康的生长环境,以提高植物的抵抗力,预防和控制蚜虫。
防治杜鹃花短须蛾,可引入其天敌,如引入寄生蜂等控制短须蛾。如果虫害发生严重,可以施用杀虫剂进行防治,选择喷洒0.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者25%杀虫胀水剂500 倍液,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杜鹃花花期早、花色丰富、花期长、品种多,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生态学特征,人们对其认识不足,致使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病虫害频发、植株生长缓慢的问题,严重影响杜鹃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病害防治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提高杜鹃花的成活率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