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江,杨国良,陆英燕,李龙珠*
(1.兴义市农业农村局,贵州 黔西南 562400;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推广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能有效治理水稻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我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效果;通过稻鱼共生、稻鸭共养、稻蛙共育等方式,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通过推广和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促进水稻绿色优质高效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首先,应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选取优质的水稻品种进行推广,并加大对新型水稻优秀品种的推广力度。通过在播种前对水稻进行筛选与培育,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施肥时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式。
其次,利用退耕还田技术。为提高土地肥力和耕地质量,在秋冬季采用水稻—绿肥油菜轮作,并在油菜盛花期将其深耕还田。深耕还田的要求是将油菜绿肥彻底翻入土中,深度应达到20 cm 以上。同时,可以在水稻移栽前的15~20 d,在田间保持薄水层或处于湿润条件下,抑制杂草生长,并进行病虫害防治,从而降低杂草数量和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这样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的[1]。
水稻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如陷阱、网罩以及铁丝网等防治水稻病虫害。在水稻田中搭建网罩,可以阻挡蚜虫、稻飞虱等害虫的入侵。网罩可以使用纱网、塑料网等材料制作,使用时需要注意通风和光照问题。可以利用一些害虫的趋色性特点使用粘虫板,将黄色胶板或黄色纸板贴在水稻田中,能诱杀稻飞虱、蚜虫等,或者在水稻田边缘及易受害区域安装铁丝网,避免蛇类、鼠类等侵入[2]。
利用稻鸭共作的综合农业技术,通过鸭子进食、活动降低水稻田中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概率,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通过培养对稻苗种植生长有利的微生物进行合作种养殖,以稻田的生物生态系统为立足点,通过保护和恢复水稻田间生态环境,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以此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生态平衡体系,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绿色防控并不是完全不施用农药,而是尽可能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在施用农药时选择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并且要注意轮换施用,避免同一种(类)农药在水稻生长期内施用超过2 次。此外,为保证农药的安全性,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可以科学、合理地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农药进行防治。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农民控制病虫害,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同时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3]。
加强水稻种植病虫害监测预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技术手段、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首先,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和预警的效率性和准确性。例如,可以使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分辨率、高频率地监测水稻田,快速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此外,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和预测监测数据,提前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其次,应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建立多部门、多层级的协作机制。例如,可以将农业、气象、环境、卫生等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让农民能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此外,还可以组建专业的病虫害防治团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一支高效协作、快速响应的队伍。再次,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可以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编写技术手册、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让农民了解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学会正确施用农药和制订防护措施,做到预防为主,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4]。
在水稻种植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新型农场合作经营的方式能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提高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以及病虫害防治效率。首先,需要进行土地整合。新型合作农场经营模式要求耕地规模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田整合成规模较大的经营区域。通过整合土地,不仅可以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减少因分散经营而导致的农药、化肥过度施用等问题。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通过科学的耕作管理、合理的种植结构、适当的轮作制度等,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降低种植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再次,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如智能化种植、精准化施肥、高效节水等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首先,要培养专业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人才,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其次,要加大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和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此外,要提高农民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识和能力,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施用,保障水稻品质和环境安全。再次,建立完善的水稻病虫害防治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落实责任,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治理能力[5]。
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中,一般采用会污染环境的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但目前的水稻种植需要更多考虑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技术的绿色生态水平。
首先,要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和生产,提高防治效果和稳定性。其次,要加强对生物农药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此外,还需要积极推广和应用生物农药,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并建立生物农药施用技术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生物农药的正确施用方法和技巧。再次,需要建立健全生物农药施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生物农药施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6]。
目前,我国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力度不足,需要加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建立广泛且有效的宣传渠道,包括在各种媒体上发布宣传信息,组织各类宣传活动等,以引导公众关注水稻病虫害防治绿色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其次,要制作相关宣传资料,如宣传手册、海报、视频等,以便向公众传达水稻病虫害防治绿色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此外,还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地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了解并掌握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技巧。再次,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和支持相关推广宣传活动,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推广宣传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资源。
贵州省兴义市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运用了“稻+”模式,“稻+”模式是一种绿色防控模式,其核心是在稻田中引入多种生物来建立复合生态系统,以达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目的。此模式的实施需要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调控、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同时,该模式需要依靠科技支撑,如无人机施药、精准识别病虫害、气象预报等技术手段。在实践中,“稻+”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稻鱼共生可以利用鱼类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稻蛙共育可以利用蛙类取食害虫,保持稻田的生态平衡。因此,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稻+”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该模式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农业防治。选择抗(耐)病虫品种。推广宜优673、宜香4245、玉针香等优质水稻品种,确保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采用种子包衣处理和带药移栽技术,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利用无纺布等物理方法降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的发生率。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2)生态调控。建立生态岛,种植万寿菊、格桑花等显花植物提供蜜源,采用保育寄生蜂技术,增加寄生蜂的生存时间和产卵量,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3)植物诱杀技术。在稻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虫植物,二化螟、三化螟喜欢在这些植物上产卵,但这些植物中含有某种物质不利于螟虫发育,导致螟虫在4~5 龄时死亡,从而减少田间螟虫数量,在田埂上每隔10~20 m 种植1 株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4)太阳能杀虫技术。利用杀虫灯的特性,选用对害虫有极强诱杀作用的光波与波长诱杀害虫,从而达到减少田间落虫量的目的。
5)昆虫信息素诱捕技术。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将昆虫吸引到指定区域,再施用杀虫剂等药剂进行消灭,达到杀虫目的,降低虫口数量。
6)农药防治技术。科学施用农药,优先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并轮换、交替、精准施用,采用带药田间播种、高效植保器械和安全使用等技术,以最大限度降低施用农药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收益。兴义市引进了先进的绿色防治技术,如建设生态岛、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利用信息素诱集害虫、使用植保无人机等,绿色防治区农药施用量为1 275 g/hm2,产量为9 778.5 kg/hm2,防治效果可达90%;农民自防区农药的施用量约为1 980 g/hm2,平均产量为8 424.0 kg/hm2,防治效果达80%。相比于农民自防区,绿色防治区可减少农药施用量705 g/hm2,增加产量1 354.5 kg/hm2,可节约增效3 459.75 元/hm2。
2)社会效益。兴义市全面推广绿色防治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水平,使部分农户从盲目滥用农药转变为绿色防治。这项技术为兴义市提供了理想的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措施,培养了一批绿色种植的科技能手,同时提高了兴义市农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增强了干群关系,农民的评价满意度非常高。
3)生态效益。兴义市通过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采用农家肥料改良稻田土壤结构,有效减轻了农田环境污染程度,保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农药施用量,降低农田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然而,在推广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同时,需要加大科研力度,继续研究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