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锋,刘少军,焦 健*
(1.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潍坊 261011;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紫苏又名白苏、赤苏、香苏、青苏等,为唇形目、唇形科、紫苏属、紫苏种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地区广泛,生产上以栽培叶用紫苏为主。紫苏植株一般高度在40~200 cm,根深15 cm 左右,须根较多,茎为四棱形,颜色为紫色、绿紫色或绿色,茎上有节,节上生长叶片、侧枝,叶片卵形、对生、有香气,长8~14 cm,宽6~10 cm,边缘呈现锯齿状。目前,紫苏已经成为集鲜食、配料、保健、外销于一体、具有发展前景的蔬菜种类,逐渐成为我国出口创汇蔬菜的重要组成部分[1]。紫苏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种植,华北地区受温度的影响,可在每年的3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在拱棚内育苗,培育种植苗。
1)紫苏是喜温植物,耐高温不耐寒。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8~28 ℃,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15~35 ℃,35 ℃以上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2)紫苏是喜光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3)紫苏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拱棚种植时可在棚内铺设喷灌设施,便于给植株提供充足的水分。
4)紫苏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对土壤的要求较低,适宜在富含有机质、疏松、不板结、保肥力强的壤土和沙壤土中种植,土壤pH 值为6~7。
紫苏可根据叶色分为青紫苏、赤紫苏、皱叶紫苏等,根据成熟度分为早熟、中熟、晚熟3 种,根据产品加工分为叶用、芽用、籽用等。
紫苏是国家首批确定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植物之一,其全身即茎、叶、根、籽实均可入药,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效;嫩叶、嫩茎含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油,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及磷、铁等矿物质,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氨基酸、α-亚麻酸等,在作为保健类蔬菜食用的同时,还能制作调味料。其籽粒具有高水平含油量的特点,含油率维持在35%左右,拓宽了榨油用途和渠道,因为在提炼的紫苏油中α-亚麻酸的含量较高,可以预防高血脂、心脑血管等疾病。在盛产季节,多食用鲜嫩紫苏或饮苏叶水,能有效缓解食欲较低、动脉硬化、血压升高、中暑等现象,还能防治一些常见季节性疾病,例如肠炎、消化不良、痢疾等[2]。
1)播种。播种前,要先准备好基质土和72 孔的穴盘,基质土材料可选用蛭石、草炭、小粒膨化珍珠岩,混合比例为5∶10∶2。将基质土填满穴盘,轻压盘内的基质土,之后即可播种。将种子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处理,每穴播种1~2 粒,用种量375 g/hm2。播完种后再覆盖1 层蛭石,有利于出苗,播种完的穴盘要及时浇透水。
2)播种后管理。播种后每天上午浇水1 次,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白天温度23~28 ℃,夜间温度18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当棚内温度超过28 ℃以及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时,要打开塑料膜通风、降温、降湿。3—5 月夜间温度过低,放置保温被进行保温。6 月育苗时,每天12:00~14:00可以将紫苏放在大棚保温被下,调节大棚见光量,一般遮挡2/3 左右的见光量,可以降低棚内温度,防止幼苗被暴晒。一般经过10 d 左右,紫苏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出苗后的紫苏,每天上午浇水1 次,经过20 d 左右,穴盘内的紫苏长到高20 cm 左右、有5~8 片叶就可定植。
定植时可在傍晚进行,防止定植苗晒蔫,有利于定植苗成活。用小铲向下挖定植穴,穴深7 cm 左右,将定植苗盖土栽入穴中,压实。一般株行距为20~25 cm,定植密度120 000~150 000 株/hm2,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利于定植苗恢复生长。6—7 月要防止定植苗被晒蔫,需要做好缓苗工作,可在拱棚顶铺1 层黑色遮阳网,一般遮盖5 d 左右,定植苗就可以缓苗。之后拆去遮阳网,进入田间管理阶段。
1)浇水管理。紫苏在田间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根据天气和墒情浇水。一般每隔5~8 d在天气晴朗的上午喷灌1 次,以湿润土壤为宜,深20 cm。
2)温度和湿度管理。一般要打开拱棚两侧的通风口,夏季能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春季提前和秋季延后的田间管理阶段,要关闭拱棚门和两侧通风口进行保温。当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5%以上时,打开通风口降湿。
3)适时追肥。为了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可以在缓苗后20 d 左右追肥,每隔15 d 追施1 次复合肥。施肥前最好测试和分析土壤中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具体施用的肥料。一般情况下,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5∶1.0∶2.0。施肥时,在每4 棵植株的中间位置施肥,穴深10 cm 左右,施入复合肥0.05 kg/穴,覆土压实,施肥后及时浇水。
4)打杈。紫苏长势旺,分枝能力强,要经常打杈,以确保给植株顶端叶片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打杈一般在定植25 d 后,每株顶端保留5~8 条侧枝,剪除其余的叶芽和枝杈。
5)病害防治。斑枯病易发于温度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条件差的环境。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黑褐色、褐色点状小斑,斑点面积逐渐扩大,慢慢形成大的圆形斑点,最后染病部分干枯脱落。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清理种植环境,及时去除染病植株,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二是发病初期,施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胶悬剂500 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每隔7~10 d喷洒1 次,连续喷洒叶面2~3 次,防治效果较好[3]。锈病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片,首先发生于叶背,形成黄褐色斑点,并明显感觉到突起状。遇到高温高湿的天气,会从病发叶面逐渐蔓延至全株,附近植株也会受到感染,病害严重时叶片会干枯、发黄、反卷直至脱落。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及时降低棚内湿度,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二是发病初期,施用50%硫黄悬浮剂300 倍液、25%敌力脱乳油2 500~3 000 倍液、25%三唑酮(粉锈宁)1 000 倍液,每隔7~15 d 施用1 次,连续喷洒2~3 次,防治效果较好。
6)虫害防治。紫苏较常见的虫害为菜粉蝶的幼虫,也称菜青虫。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物理防治。可在种植棚内出入口悬挂防虫网,室内在高于植株20 cm 处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悬挂黄板300 片/hm2,黄板长度50 cm、宽度30 cm。二是药剂防治。可用生物农药100 亿个/g 以上活孢子的青虫菌1 000 倍液喷雾防治,使得菜青虫4~5 d 僵化死亡,喷雾后间隔7 d 以上采收;也可用20%杀灭菊酯乳剂5 000 倍液或40%乐果乳油1 500 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每隔10 d 防治1 次,连续防治2~3 次。
紫苏一般在定植后的30 d 左右就可采收。采收前7 d 左右给紫苏喷洒1 次叶面肥,可用0.1%磷酸二氢钾肥提高紫苏叶品质,增加香气。一般采收植株上部的嫩叶,长度在7 cm 以上,紫苏的采收期为2~3 个月,一般每隔7~10 d 采收1 次,可采收新鲜紫苏叶15 000 kg/hm2左右。
紫苏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药食两用作物,栽培历史久远,紫苏种质资源丰富异常,在全国各地均有栽种,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华北地区出口创汇的蔬菜种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日本、韩国的蔬菜出口创汇。
目前,紫苏除了食用和药用之外,紫苏产品的深加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紫苏月饼、汤圆、水饺、紫苏高端食用油、紫苏油口服液,紫苏中含有挥发性油、黄酮类、三萜和酚类、脂肪酸等化合物,在化妆品、保健品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4]。
在国内,部分地方政府将紫苏产业列为扶持发展的农业种类,推动紫苏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种植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例如,“中国紫苏之乡”桦南县,2021 年紫苏种植面积0.69 万hm2,连续4 年种植面积均在0.667 万hm2以上,紫苏种植户常年保持在500 户以上,全县紫苏深加工企业有20 多家;正定县紫苏种植面积已达0.227 万hm2,年产量达到3 600 t,年总产值达到4 000 万元,带动1.7 万户增收;灌云县伊山镇高效农业示范园紫苏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6.667 hm2,拥有多家紫苏龙头企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紫苏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系统及深入的研究。在国外,紫苏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大面积种植,并长时间研究和培育菜用、油用品种,而我国尚处在研究初级阶段,差距较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培育和开发利用,全面提升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紫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5]。目前,我国紫苏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种质、提取营养物质等方面,很少涉猎基础研究中的品种选育和筛选,这也造成了紫苏产业优质发展的瓶颈问题。
1)品种的选育与引进。我国紫苏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大力度搜集野生紫苏资源以及引进国外紫苏品种,分析紫苏育种、栽培、遗传、变异等技术要点,根据产业发展及结合属地的气候环境和生产需要,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选育适合华北地区种植的优良种质资源,解决紫苏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较少和质量、产量较低的问题,并建立种质资源库。
2)栽培技术的优化。充分利用不良和废弃土地,在紫苏的播种、种植环节进行机械化、标准化操作,在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环节进行无公害绿色化的操作,探讨紫苏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进而扩繁高产优质的植株后代,优化现有的栽培技术,宜栽地区形成完善可行的栽培规程。
3)产业的推动与延伸。要建立规范化的示范种植基地,不同省份、不同的气候条件都需要有示范基地。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组建专门的紫苏产业所需的生产设备、农药及其深加工技术的科研团队,尽可能横向联合,不同的科研团队之间、科研团队和生产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均可共享信息和资源。紫苏产业的发展不局限在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上,最主要的是升级和优化产业,不断研究其特点和功效,挖掘内在潜力,尤其是医药保健方面,将紫苏产业延伸至加工业、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研发和推广紫苏产品,形成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以推动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产业发展到了瓶颈期,要想继续发展和壮大产业,就需要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尤其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相对于本地的种植业,为了避免产能过剩导致的种植面积减少、种植户积极性减弱而导致的产业萎靡,可以在国内、国外进行原材料输出,尽管所获得的经济效益难以达到预期,但是也可以为种植户增加收入,带动产业发展。建立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便于生产企业随机应变,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既能在市场饱和时避免盲目扩大生产,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利润率,又能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及时增加产能,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5)政府的扶持与宣传。各相关产业聚集地区,政府应在农业政策、税收政策、投入资金等方面进行积极扶持,不断强化对紫苏及其加工产品营养功效的宣传,并在企业自宣的同时,增强可信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地理标志产品或者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华北地区紫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叶用紫苏在华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且在有些地方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文章提炼和优化了华北地区叶用紫苏拱棚栽培技术,研究了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发展遇到的瓶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对紫苏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