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星岳 倾情职教,让更多青年拥抱精彩人生

2023-11-09 20:41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23年11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李菡丹

二十年前,2003年9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考察指导,提出了学院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努力办出特色,为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的殷切希望。

多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求实、求精、求新”校训,树立“开放、合作、服务”办学理念,始终以服务浙江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制造业及制造服务业技能技术人才,致力于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如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位列全国前十。

今年,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目标是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首批启动的6个重点领域分别委托全国6所高职院校牵头开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改革项目。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大學的意义和古代的‘大学虽然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是一致的。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有理想、有自我完善能力的,有服务社会热情、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领青年,匠心追梦技能报国

贺星岳1987年参加工作,曾任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副校长,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2020年8月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在职业教育一线工作了36年的他坦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因此,每年九月新生入校,他都认真准备,给同学们上一节印象深刻的开学第一课。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是难以克服困难自立自强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贺星岳告诉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艰苦奋斗、知行合一的榜样。”

“2022年,我校毕业生黄海森、杨炯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黄海森是我校数控专业2013届学生,自毕业以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岗位留下不平凡的业绩,曾荣获宁波市和浙江省职工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第一名,被评为宁波市首席工人,先后获得省、市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及宁波市高级人才。杨炯是我校模具专业2005届学生,曾获台州市劳动模范、浙江工匠、浙江省技术能手、长三角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等荣誉。这些看似‘开挂的人生履历,都离不开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

而要想技术精通,技艺精湛,掌握一技之长,练就一身本领,同学们应该如何做呢?贺星岳直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是同学们成才的必由之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同学们作为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践行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的时代呼唤。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曾邀请“大国工匠”高凤林来讲学。贺星岳介绍,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多年来,高凤林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也就是发动机喷管焊接。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高凤林的事例生动映射出以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为内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当前,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贺星岳勉励同学们:“中国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需要各类人才具备千锤百炼的工匠精神,这一切都要从你们、从今天做起。希望同学们珍惜韶华、不负青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打造一技之长,以过硬本领成就事业,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

求实鼎新,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杭州滨江和海宁长安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下设11个二级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图书馆藏书291万册。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28个专业,74个专业方向,含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建设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7个、特色专业5个。

贺星岳介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1952年建校至今,已历经71年的发展。自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超过6万余人。经过几代机电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现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高职重点建设院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职分会会长单位。学校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和督导评估全省第一。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740余人,专任教师59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10余人,正高职称50余人、副高职称140余人,双师素质比例90%以上。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名,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技术能手4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省教学名师2名,浙江省151第二层次2名、第三层次17名,各项标志性成果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把“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2015年起,学校与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培养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四年制本科专业。2020年起,学校与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联合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4个专业二年制本科(专升本)培养新模式;与浙江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5项;建有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課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奖项450余项。学生技术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平均达98%以上。学校先后获评教育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荣誉。

近几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进入快车道,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高职重点暨优质校建设单位,2018年荣获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金奖。如今,学校正求实鼎新建“双高”,大踏步地朝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迈进。

勇担重任,争创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贺星岳强调,大学并非自由天堂,毕业绝非轻松易事,想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更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青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建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生产”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25个。建有“国家级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智能制造及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应用中心”“‘浙江智造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有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智能控制技术实训基地等6个浙江省“十三五”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4万元,位于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学校全面打造科研与技术创新高地,是“全国高职高专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示范、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全国十强。建有教育部“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交通运输部“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协同控制与工业网络技术”等一系列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立项浙江省“尖兵”“领雁”等研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基金项目等30余项,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坚持育训并举,打造社会服务知名品牌。是浙江省最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电力行业许可培训项目门类最全培训单位。先后获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和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

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构建“国内专科文凭+国外高级文凭”双文凭、“国内专科文凭+国际职业证书”双证书模式,形成多国别、多专业、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系。建成“中英伦敦南岸数字化技术联合学院”“浙江丝路学院(泰国罗勇)”、缅甸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南非智能制造培训中心”“一带一路”语言与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盾安教学点)等海外教学点,提升国际服务能力。学校先后获评首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金奖。

贺星岳说:“我们力争创办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新更大贡献。”

科技强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长期从事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贺星岳对高等职业教育深有研究,在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成果显著。他主持撰写的《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一文入选全国双高院校建设培训会议资料,并多次在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年会上交流发言。他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省部级课题6项,在《中国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6篇,出版《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育论》等著作2部。

贺星岳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专业群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侧重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技术推广,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可从四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开展纵向研究,解决若干“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二是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四是开展教育研究,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类型教育特色,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政行企校共建,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坚持专兼引培齐抓,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坚持破立结合,深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

结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所列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应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准确掌握行业产业科技需求。重点聚焦强国战略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问题和技术前沿,瞄准乡村振兴、健康工程、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技术问题。通过产教联盟、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多种平台资源,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国家和区域产业集群、产业科技需求报告等多种渠道,精准发现行业产业科技需求。

正确掌握需求,才能系统设计创新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目标制定应立足于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行业产业科技需求,从团队建设、平台构建、成果产出等方面,分别设定科技创新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同时,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科研学术氛围营造,纳入创新目标。

此外,建立健全科研基层组织、优化配置资源,以及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评价改革都很重要。

谈及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贺星岳说,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支撑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院校要瞄准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拓展人才红利,促进共同富裕。

他认为,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发展对策有:在需求结合中增强适应性。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将职业教育纳入宏观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区域、产业、学校定位,将着力点转移到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以及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领域和方向,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在资源整合中增强适应性。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重构,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提高在解决不平衡矛盾过程中的适应性。服务数字化新兴重点领域,研究未来产业与行业发展,研究未来人才与技术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生态建设。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跟踪前沿技术,研判人才需求,完善专业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在产教融合中增强适应性。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实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准入标准、企业用人标准有效结合、互通共用。

在国际合作中增强适应性。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实“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項目,联合境外相关院校、企业,开发符合当地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外发展的中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贺星岳说:“职业教育要主动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用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回应发展需要、人民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引领企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王碧清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