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义,苏圣淞,罗洪平,唐 辉,冯玉龙
(1.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2.四川省内江市林业科技推广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中心,四川 内江 641000)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能够把单一林业导向复合林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等特点[1],既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又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实现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循环相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2]。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林下经济的大好形势之下,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3-7],力争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内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大食物观“森林是粮库”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省林草局关于启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可利用林地空间,持续生产多样化“林粮”,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储备林+林下经济”,充分盘活林地空间[8]。已批复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计划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种养殖1333hm2。同时依托现有森林资源,通过调整优化种植布局、改造提升效益和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多样化“林粮”,促进“林粮”发展在内江市“多点布局、全面开花”。
林下经济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资源,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带动农户致富[9]。为加快内江市林下经济发展,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创新林业科技,围绕林下种植、养殖、加工和休闲,开展了科技研发、基地建设、技术集成示范等工作。本文在内江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实施背景下,通过分析内江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及林下经济发展条件现状,结合内江市农科院在林下经济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对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提出科技服务体系、基础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内江市国家储备林项目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内江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以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储备林+林下经济”,充分盘活林地空间。已批复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计划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种养殖1333hm2。目前,全市现发展有木本粮食板栗184hm2、木本油料核桃、油茶等1000hm2、森林药材670hm2、林产饮料毛茶1733hm2,产值达2.5亿元。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益。一方面聚焦发展油茶产业。围绕油茶发展3年计划,新建油茶2000hm2,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至油茶适生县隆昌市和威远县,积极落实地块,将1333hm2油茶林新建任务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聚焦发展竹产业。围绕竹产业提升3年行动目标,立足“竹”资源,做“竹”文章,进一步提升竹产业质量和效益。通过竹林提质增效、竹林风景线建设、竹产业园区打造、竹产业三产融合等举措,有效发挥竹资源生态和经济优势。目前,内江市已建成笋用竹基地7330hm2,实现竹业综合产值6.6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1个、省级翠竹长廊1条、省级龙头企业1个,2个市级现代竹产业园区正在申报创建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竹产品品牌“界市竹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助力“林粮”高质量发展。做好项目支撑,强化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支撑力,点燃“林粮”发展“强引擎”,目前内江市已全域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拟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5.6×104hm2,项目总投资规模近83亿元,已获得银行授信17.2亿元。坚持科技赋能。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科院、内江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在破解技术难题、技术推广运用、优质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专合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内江市现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5.08×104hm2,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林地0.86×104hm2,占比16.95%。林业总产值60.08亿元,其中林下经济总产值2.85亿元,占比4.74%。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人数为8.46万人,林下经济农民合作社数量34个,林下经济农民合作社人数1350人。全市国家级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林下经济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还未实现突破。
2.1.1 林下种植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在林内开展的种植活动,包括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抚育。内江市主要包括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果模式、林菜模式、林苗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等。
(1)林药模式:根据中药材品种的不同习性,在林下选择种植川产道地药材。内江市农科院已在东兴区、市中区、资中县、隆昌市等建立“松树+黄精”“经济林+天冬”“油茶+药菊”等林药模式示范基地133hm2,实现了“一亩林万元钱”效果。例如,“松树+黄精”模式和“天然林香樟+天冬”模式,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黄精,产量2500kg/667m2,产值达1万以上;种天冬3000株/667m2左右,产量4000kg/hm2,产值达1万元以上。
(2)林菜模式:围绕内江特色经果林提档升级,精品蔬菜产业打造,利用林下空地种植特色蔬菜。内江市农科院构建 “柑橘-大豆-油菜(菜油两用)”“甜橙-大豆-豌豆(尖)”“柑橘-黄花-大头菜”“无花果+大豆”等丘陵地区果粮菜复合种植模式,示范13hm2,提高了果林园土地空间利用率,增加了综合经济效益。例如,资中县经果林粮菜(血橙-大豆-油菜)模式,年收获鲜豆荚(毛豆)700kg/667m2,油菜尖(两轮)150kg/667m2,增收达3700元/667m2。
(3)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饲草/绿肥,为牛羊产业提供口粮、改善林园地力。内江市农科院在资中县、市中区、威远县等建立了林草示范基地67hm2,集成了“枇杷/柑橘+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无花果/柑橘+蓝花子”等林草栽培模式10余种,实现了以草防草,以草养地,以草促果,以草养畜。例如,资中县柑橘林下+观赏草(蓝花子)/牧草(黑麦草、鸭茅草、高羊茅草)模式,蓝花子是一种油料作物、绿肥、中药材和观赏植物,并防杂草,草产1000kg/667m2左右。
(4)林菌模式:利用林下空地种植菌类,以食用菌为主。在内江竹林、松树等林下,采取林间露地套种、林地覆土栽培、林间立体栽培、近野生栽培等模式,重点培育高产高效的竹荪、羊肚菌、大球盖菇等10余种菌类。例如,“天然林+平菇”林间露地套种模式,每袋可产菇2~2.5kg,林下可种1万袋/667m2,产值达10万元以上;“竹子+竹荪”林地覆土栽培模式,竹荪产值1万元~2万元/667m2。“林+黑木耳/毛木耳/羊肚菌”模式,产羊肚菌鲜菇200~300kg/667m2,产值1.2万元~2.4万元/667m2。
(5)林花、林苗模式:内江市农科院在林下种植杜鹃花、绣球花、玉簪等花卉苗木。已收集杜鹃花、绣球花、酒瓶兰、龟背竹、常青藤等特色花卉种质资源300多份,建立林下花卉科研示范基地1个,推广林下特色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20项,示范面积33hm2,累计扩繁特色苗木6×104hm2以上。例如,“林+花/苗”模式,在东兴区示范面积68hm2,林下花卉以杜鹃花、绣球花、玉簪、鸢尾等耐阴植物为主,建成特色植物造型及休闲节点30多个。
2.1.2 林下养殖 在林下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如林禽模式、林畜模式等。林禽模式:主要在林下放养鸡、鸭、鹅等禽类动物。已在市中区全安镇开展“林+绿壳蛋鸡、青脚麻鸡、优质肉鹅”等林禽模式;同时在林下配套种植饲草,实现“以草换肉”,生产高品质的禽类产品。例如,“林+特色鸡/肉鹅”模式。优质鸡蛋1.5~3元/个、母鸡80~150元/只、公鸡120~200元/只,可放养鸡20~80只/667m2,增值1~3万元/667m2。养殖优质商品肉鹅200~2000只/667m2,产值2万元/667m2以上。林畜模式:利用林下杂草放养山羊,也可在林下种植牧草饲喂山羊。在市中区凌家镇、威远观音滩镇、威远县山王镇建立“林+山羊(饲草)”种养循环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计13.33hm2,羊存栏5000头,利用林下杂草饲喂肉羊,同时定期在林下放养山羊,食物采取精料+饲草,养殖高品质的山羊,产品主要为商品羊和种羊。例如,威远县“林+黑山羊(饲草)”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杂草,以草换肉,每年可以间歇性放养山羊50~100只,产值10万元以上。
2.1.3 林下采集加工 对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质资源进行的采集与加工活动,主要包括山野菜、野果、野生菌类等采集和初加工活动。围绕林下采集加工,内江市农科院已开发出食用菌系列、特色蔬菜系列面条、“农科菊”系列菊花茶、甘蔗酒、古法红糖、天冬低糖蜜饯、天冬酒、枇杷蜜饯、血橙果酱、血橙柠檬复合饮料等产品50余种。
2.1.4 森林景观利用 利用森林资源的景观功能,开展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包括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家乐、农家乐等。内江市农科院与企业合作,在东兴区流转土地68hm2,实施《富溪香村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特色花卉苗木产业为基础,以创意农业探索为路径,采用“林业+”模式,打造成集“特色农业、研学培训、乡村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园。
2.2.1 区域特点 内江全域内地形以浅丘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冬暖夏热,雨量适中。
2.2.2 发展模式 内江市可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花等林下种植(表1),适度发展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表2),探索发展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家乐等林下景观利用。
表2 林下养殖典型模式推荐
2.2.3 适宜发展品种 林药:天冬、黄精、桔梗、白芷、车前草、芍药、石斛、半夏、柴胡、白芨、独活、姜黄、青蒿、大黄等。林菌:竹荪、平菇、香菇、木耳、羊肚菌、大球盖菇等。林菜:大豆、甘薯、豌豆(尖)、油菜(尖)、辣椒等。林花:金银花、菊花、杜鹃花、绣球花等。林草:蓝花子、高羊茅、黑麦草、鸭茅、三叶草等。林禽:鸡、鸭、鹅等。林畜:牛、羊等。林特:金线蛙、梅花鹿、蚯蚓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野生药材、野生食用菌、山野菜、竹笋等。
一是建立资源库圃。加强内江本土林业种质资源保护、挖掘与选育;加强新品种引进、筛选与利用。在内江建设一批林业种质资源库圃和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保护点。二是建立技术联盟。依托高校、院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与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林业专家库,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三是建立技术标准。围绕林下经济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储藏加工等环节,创新制定技术标准,加强技术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实现林下经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一是加大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林下经济产业道路和水利、灌溉、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林下经济基础设施全覆盖。二是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优化县域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布局,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布局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骨干节点,达到“织网、延线、布点”目标,实现林下经济物流现代化。三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有林下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实施补短板,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为核心,根据内江各县(市区)花椒、枇杷、油茶、竹等不同林类型,合理布局,精准、高效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利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科学调整抚育间伐强度;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法律框架下,放宽用地政策,鼓励放置移动类设施或利用林间空地建设必要的生产管护设施、生产资料库房和采集产品临时储藏室等临时设施。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利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地方债券资金、税费减免、各项补贴、担保贷款及保险等扶持政策;严格按照国家储备林项目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利用40%以内贷款资金发展林下经济;设立林下经济发展科技专项资金。三是加大社会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流转林地经营权发展林下经济,切实解决社会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的“痛点”和“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