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身芳,林宇煌,王身林,刘道龙
三亚市中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
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引起脑组织局灶性或整体性损害,并产生相应的症状[1]。中风病因复杂、危害性较大,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2-3]。膝关节过伸在中风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患者于站立状态下出现患肢的膝反屈,导致膝关节稳定性变差,部分患者伴有膝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关节疼痛等[4-5]。针刺是中风后膝过伸患者常用的康复干预方法,虽然能满足患者康复所需,但是该方法起效慢、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难以获得预期效果[6]。而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则能促进神经细胞神经冲动的发放,可增加肌肉组织中运动单位的募集,促进滑膜分泌滑液并加速渗透,从而改善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但是两种方法联合康复的研究较少[7-8]。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对中风后膝过伸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三亚市中医院就诊的中风后膝过伸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6~78(61.26±6.73)岁;病程4~35(17.29±2.15)周;中风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21例;患肢部位:左侧27例,右侧23例。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5~76(62.18±6.79)岁;病程4~34(17.52±2.31)周;中风类型:脑梗死27例,脑出血23例;患肢部位:左侧28例,右侧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于步态周围站立相负重状态下,身体重心向后移,膝关节过度伸展;Holden功能行走≥Ⅱ级,能独立行走或附着作用下行走距离>50 m;下肢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级[9]。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中风诊断标准[10],均伴有不同程度膝过伸;(2)意识尚清楚,能进行沟通与交流;(3)能配合整合康复训练,且下肢Brunnstrom分期为Ⅲ—Ⅴ期。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癫痫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其他原因引起的膝过伸或伴有重症肌无力者;(3)中途家属要求放弃诊疗或转院就诊者。
1.4 伦理审批本研究经三亚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临床研究审查审批通过,批号:2021(科研)第(011)号。
1.5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干预,对患者实施中风二级预防措施,强化药物干预,积极控制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基础疾病,以稳定患者病情[11]。对照组:给予针刺干预。(1)头针:选择平刺法,利用平补平泻手法;(2)体针:先直刺委中穴,快速提插捻转得气,以患侧放电及下肢抽动为宜。血海、阴陵泉、梁邱、阳陵泉、悬钟等穴位,选择直刺方法,待得气后高频率捻转;针刺三阴交,保持针刺的方向沿胫骨与皮肤形成45°角,通过快速提插方法,保证下肢抽动;照海透太溪,向太溪穴方向斜刺0.8~1.0寸,并选择快速提插方法,保证足向内侧屈曲抽动为宜;而外膝眼、鹤顶、内膝眼等穴位,均常规选择平补平泻方法,以针刺部位酸胀为宜。上述穴位手法1 min,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干预3个月,
观察组:联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康复训练前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了解患肢肌力情况。对于股四头肌肌力不足者,强化肌群力量训练;腘绳肌张力高者,强化拮抗肌力量训练。取坐位姿势,借助等速肌力训练治疗仪,调整座椅角度,保证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为110°,并根据患者身高调整座椅的长度,使得腘窝与座椅前缘贴合(为了提高训练安全性,腰部、躯干及大腿等部位均进行固定);杠杆臂与膝关节外侧上踝保持齐平,调整膝关节周围小腿挡板位置。待上述操作完毕后,设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并选择60°、90°、120°不同的角度,每种角度完成5组训练,每组合计循环8个,组间训练可指导患者放松休息30 s,每周训练6次,两组均完成3个月康复干预。
1.6 观察指标(1)力矩、疼痛及平衡能力。两组干预前、干预后测定患者屈肌及伸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峰值越高,肌力水平越高)[12];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13];采用Berf平衡功能量表评估患者平衡功能,合计56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佳[14]。(2)运动功能及膝过伸次数。两组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运动能力功能评分量表(motor function score scale,FMA)评分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总分34分,分值越高,效果越佳[15];记录患者干预前、干预后膝过伸次数。(3)依从性及满意度。两组干预3个月后采用通用依从性与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依从性(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及日常指导)及满意度(康复效果、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各项总分100分,≥90分为依从/满意[16]。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T、VAS评分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力矩、平衡功能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T、VAS评分及平衡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膝过伸次数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膝过伸次数显著较少,观察组少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MA评分、膝过伸次数比较
2.3 两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及日常指导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中风后膝关节过伸临床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运动功能,亦对患者的步行功能产生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后膝关节过伸以稳定下肢、增强协调能力及强化肌力训练为主,可改善患者步行能力[1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屈肌PT、伸肌PT及平衡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发现,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有助于增加患肢肌力,提升患者平衡功能。分析原因:针刺属于临床常用的中医干预方法,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患者疏通患肢部位的经脉、经气,重建、支配患肢神经通路,而且有助于提升患肢关节磨损结构的修复能力,从而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黄墩兵等[18]发现,针刺用于中风后膝过伸患者能刺激膝关节周围肌梭、肌腱本体感受器作用,能提升主动肌中运动神经的兴奋性,有助于改善运动的协同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获得良好的预后。
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属于是一种物理干预方法,通过锻炼方式达到治疗目的[19]。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膝过伸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发现,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能降低膝过伸次数,提升患者运动能力。分析原因: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集中对患肢膝关节运动的主动肌、拮抗肌进行训练,增强肌肉组织中运动单位的募集。同时,该方法被动牵伸患肢膝关节及周围韧带、软组织等,能加速滑膜中滑液的分泌,并向软骨中渗透,有助于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促使膝关节附近韧带、肌腱及组织等参与康复中,增强本体感受,将神经冲动经脊髓、小脑束传导小脑,增强患者站立、步行的控制力[20]。观察组干预后康复锻炼、定期复查及日常指导依从性和康复效果、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联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膝过伸患者满意度与依从性。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患侧下肢单腿支撑膝关节运动角度调整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膝过伸患者屈肌和伸肌峰力矩,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降低膝过伸次数,获得较高的依从性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