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听雨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亚运会在延期一年后精彩举行。作为浙江日报一名记者,今年是我入职的第5年、跟进亚运筹办的第3年。虽然此前也有报道陕西全运会等经验,但面对这场家门口的赛事,依然既兴奋又忐忑。
杭州亚运会是一场体育文化盛会。作为东道主,亚运报道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它不仅在赛场内激烈的比拼中,也在赛场外火热的升华中。
何其有幸,能在家门口报道这场国际体育赛事,能用文字近距离记录历史,报道盛会。机会难得,但要出彩,也并不容易。
亚运筹办期间,我就在思考,应该如何捕捉“细节”,让报道在展现竞技层面的精彩较量外,还能挖掘更多亚运会的内涵和外延,让受众感受不一样的亚运会。
最终,我选择从“情”入手,因为共鸣的情感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正如杭州亚运会口号“心心相融,@未来”,是要体现亚洲各国和地区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一样,我也希望受众能从报道里读出心心相融的真挚意义。
杭州亚运会的启幕,从9月23日晚的开幕式开始。这是这场盛会的“头炮”,必须要打得响亮。
8月,我们就开始做策划方案,详细部署,责任到人,确保能找到人、找到亮点、找到背后细节和故事。
历届国际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往往都会受到诸多关注,而开幕式主创团队也会保密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神秘面纱。前期怎么突破、如何能尽早拿到更多第一手资料等等,都需要快速“破题”。
□ 9月27日,杭州亚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韩国选手黄宣优打破赛会纪录夺冠,中国选手潘展乐获得银牌。赛后两位选手牵着手向全场观众致意
□ 9月25日,杭州亚运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余依婷夺冠并打破赛会纪录,叶诗文获得银牌。两人在赛后共同举手向观众致意
融媒体时代,信息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在初期杭州亚组委不愿透露过多信息时,我和同事另辟蹊径,从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地,寻找关于开幕式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我们也利用本地优势,通过和当地文艺院团演职人员的“唠嗑”,挖到了不少有用信息。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最重要的还是要跟开幕式主创团队建立联系。几乎每天,我都在和杭州亚组委沟通,在抽丝剥茧中一点点寻找新的消息。很快,等到了对开幕式主创团队的第一次采访。我梳理了前期所有得到的信息,为开幕式提炼了几个关键词“科技”“烟火气”“宋韵”等,并按照主创团队的采访名单,依次罗列出对应的问题,涵盖统筹全局到细节设计。
那次采访结束后,我对开幕式整体创意设计有了通盘了解,心里也逐渐安定了下来。我记得,当时制作人吴艳说:“我为开幕式提炼出来了一个关键词,叫做‘温暖’”。温暖的内涵很广,它是人间烟火气、是亚洲一家亲,是希望让观众在看到开幕式上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后的那种震撼。归根结底,是想达成一种情感的共鸣。
以“情”入手,我和同事又梳理了亚运会开幕式的十大亮点和N个精彩瞬间,发现其中依然还有许多细节亟待完善。9月19日,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还有最后4天,我们得到了进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采访所有幕后演职人员的机会。其间,我还前往大莲花观看了2次开幕式的彩排演练。这一次采访前,我和同事罗列了更加详细的采访提纲,针对亮点和瞬间,细化到每一个人。
当天,在采访完舞美设计、视觉总设计、灯光总设计、文艺演出部分主演等开幕式团队相关人员后,我还去大莲花后台走了走,跟在走廊里席地而坐休息的群众演员、附近的安保人员、媒体同行等都进行了沟通,获得了更多信息。当我把相机对准每一位演职人员时,他们都会对着镜头比“耶”、露出微笑,尽管已经历了许久的排练,但每个人依然想把最好的精气神展现出来。
报道的生动处来源之一就是细节。在这些采访中,考验文字记者的是,如何在常规采访之外,努力发现并挖掘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细节和素材。最终,浙江日报在开幕当天推出17个版的杭州亚运会特别报道,其中4个版聚焦开幕十大亮点和N个瞬间,我把这些采访细节融入其中,让现场和幕后融会贯通,这样传递出来的情感,受到了采访对象的点赞,也让更多受众得以共情。
杭州亚运会是历届亚运会中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届。在亚运临近之际,我就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审视:赛事专业报道,我和来自各地的经验老到的记者们比,或许竞争力稍显不足。那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破题之道?
此次亚运报道,浙江日报按照小组划分,每个组负责指定的场馆群,我被分到的是奥体中心场馆群,这里将进行游泳、跳水、田径、网球等赛事,既是亚运会的热门赛事,也是亚运金牌分布聚集点。比赛多、关注多,也意味着写出个性化的独家报道会更难。
9月24日,游泳比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率先开赛。我的准备工作,很早之前就开始了。一开始,有从业近30年的资深体育记者告诉我,当前的亚洲体育格局决定了,亚运赛场上很多比赛场面也许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部分比赛会缺失悬念;如此,成绩之外, 更要擅于发现赛场上的闪光点和精彩瞬间。
在搜集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游泳运动员资料的时候,我发现福冈游泳世锦赛上张雨霏和日本游泳运动员池江璃花子的一段视频,那是关于运动员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两人还相约杭州亚运会再见。这不正是以“情”动人、心心相融的故事吗?跟领导商量后,我们决定实时跟进这段故事。
搜索赛程发现,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在好几个比赛日都会同框出现。提前了解完背景资料后,我向日本代表团和中国游泳队都提交了采访申请,不过得到的回复是不接受单独的采访,一切都只能在混采区靠抓人采访。于是,自游泳赛事开始后,我就蹲守在游泳馆内,在混采区和新闻发布会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此外,我还在场外与日本媒体进行了沟通对接,希望能从中获取更多信息。
9月27日,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一同出现在女子100米蝶泳决赛现场。幸运的是,她们二人都在混采区讲述了与对方有关的故事,抒发了感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告诉张雨霏,池江璃花子说自己最喜欢熊猫,她马上接话:“这次本来就打算送礼物给她,我有两个熊猫玩偶,接下来会找机会送她。”
比赛结束不久,依托前期资料和现场情况,我第一时间发出新媒体稿件《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再度“同框”,亚运之约闪耀体育之光》,并同步在浙江日报刊登,受到杭州亚组委官网等转发,全网传播量突破500万。
9月29日,游泳比赛收官之战,我发现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一同登上颁奖台时,已经戴上了熊猫饰品。更令人动容的是,两人在现场相拥而泣。我也结合新情况,及时跟进。
这两个作品是想在赛场之上的竞技比拼之外,呈现运动员间的友谊,告诉受众比赛场上还有许多超越金牌的美好。看到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拥抱的那一刻,呈现在我脑海里的是体育无国界,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我想,这正是体育大赛的魅力,亲临现场、见证历史,把背后的故事和由此产生的情谊传递给更多人。
好的新闻靠蹲,靠警觉,靠创新,靠随机应变,也靠日积月累。在游泳赛场上,我也发现并报道了更多运动员之间心心相融的故事,比如中国选手潘展乐和韩国选手黄宣优之间的惺惺相惜、叶诗文和余依婷之间的互相陪伴及成长等等。
赛事之外,我还把自己对于亚运整体的见闻和体验,以更个人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消息、人物特写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讲述亚运故事。
这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杭州亚运会期间,关于亚运会的时间轴和进度条,一直高悬在我的脑海里。随着经验的累积和对赛事的熟悉,我焦虑不安的心情逐渐被抚平,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干劲。如果今后有机会再参加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报道,我想还要通过更多途径去“破题”,寻找赛场内外的温暖故事,让受众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